“一体两翼”延伸教学模式下分组讨论式教学的运用与实践
2017-12-05冯小
冯小
【摘 要】 本文以《妇女社会工作》课程为例,总结了“一体两翼”延伸教学模式和分组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探讨学科设置上的“一体两翼”模式对教材建设和课程设计的优化路径,分析分组讨论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方法,认为在这一模式指导下,学生本位的分组讨论教学既提高了文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 “一体两翼”延伸教学模式;分组讨论式教学;妇女社会工作
一、引言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使教学能够较好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发挥学科特色,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教学相长。近些年各高校的教学改革一直在探索,特别是针对文科生,由于文科教育的特殊性,多数处在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师讲,[1]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中,[2]没有工科学生在试验中的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强参与,强动手能力的特性。这是内源于学科属性的差异。面对高校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差,从高校管理的研究视角认为,一方面是教师对待课堂的态度不积极,备课不充分。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兴趣,应推行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来予以控制与监督。[3]一方面是高校文科教育缺乏课外实践环节,不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致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4-5]另外就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认识文科学生校园生活既不读书,没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没有理论积淀,无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一直处在从家庭父母怀抱到学校象牙塔中生活,缺少社会实践。
面对文科教育的多重复杂性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在人才培养创新道路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即“一体两翼”延伸教学模式,[6]“一体”即课堂教学,这是本科生教学模式创新的主体部分。两翼,即读书会和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社会调研。课堂,读书会,社会调研三者融为一体贯穿于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本文是结合笔者的妇女社会工作课程,探讨应用“一体两翼”模式在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优化路径和方法,以及在教学实践当中如何结合分组讨论式教学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课后主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如何实现教学相长。
二、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优化教学设计
根生于传统父权制下的传统中国,妇女问题历来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城乡流动下背景下的“三留守”(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7]首先备受关注的就是妇女,特别是农村的农业女性化以及城里的打工妹研究等等,[8]都凸显了性别视域下的紧跟时代的妇女研究以及妇女社会工作的深度关注和快速发展。因此,作为一门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妇女社会工作”仍有许多可改进和优化的教学内容。
1、教材建设
目前对于《妇女社会工作》教材较少,比较普遍的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编写的一本,2008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前半部分是介绍理解妇女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后部分主体是以不同类型的妇女社会工作主题展开的,例如,下岗、流动与打工、家庭暴力、教育等主题,分析每个主题时,都以一个典型案例展开,这是一本集理论与案例分析结合为一体的教材,但是案例分析在实际社工运用技巧中不足。最新的一本就是刘蔚玮在中国社会出版社的《妇女社会工作案例评析》(2017年),着重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妇女社会工作案例为重点,从服务对象的问题和真实需求出发,重点介绍服务方案,是比较重视社工实务技巧的一本教材。上述两本教材有较好结合的地方,但是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本教研室综合各位教师和学生课堂需求进行教材优化,以高教出版社的《妇女社会工作》为基础,结合案例评析,紧跟时代发展,新增课堂教学环节的主题,例如新近几年的剩女问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高龄孕妇问题,以及外嫁女的财产权益问题等等。丰富和更新以往的教材内容。
2、一体两翼与课程建设
围绕课堂效果和教学相长,在一体两翼的模式下,课程建设可以借助于读书会,将课堂和课外结合起来,以课堂为中心,调动学生的课外积极性。对于《妇女社会工作》这门课程,教师做好整体规划,提前推荐教材和辅助读物,发挥“一体两翼”中的读书会功能,将教材之外的辅助读物(专著和文献)推荐给学生,融合分组讨论式教学,以4人一组,组成共同学习、讨论交流小组。每个小组依据课堂教学进度自主安排课下学习,根据教学进度设置教材和辅助读物设置相关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这可通过学生参与和分组讨论式教学丰富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增加该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社會工作,不仅重视理论,更重要的学习社工实务,能够熟悉具体实务的相关技巧,由于各教研室和实验基地的客观限制条件,学生很难真正的体验具体的社工实务,参与服务方案的具体执行和评估。因此,本课程借鉴“一体两翼”模式下的社会学的社会调研,让分组同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1个议题进行社会调研,根据课堂的主题,在校园和实验基地当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制定一套完整的服务方法,进行生活中的角色扮演,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社工服务方案融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调研主题服务于课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动力。
三、践行分组讨论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对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分组讨论式教学,既是老师们认同和学生喜爱的授课方式,但同时也是比较难的课堂实践方法。对于分组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环节,讨论主题不能偏题太远,问题难易程度、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准备情况,都需要合理的控制与引导。否则,分组讨论式教学则会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因此,结合《妇女社会工作》课程在“一体两翼”教学模式下,有以下两点可优化上述问题。
1、课堂教学设计
对于妇女社会工作,在第一节课导论环节,便将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和时间,学生需要完成的环节告知同学们,根据学委课下收集的学生建议,做出适当调整。对于《妇女社会工作》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辅助阅读书籍、文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以现有教材为主体,吸纳课堂辅助读物,选择4个主题对社会现象或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对于一些主题……进行系统性分析,理清同学们的理论认识。另外结合同学们的社会调研,结合案例素材,学生的角色扮演,生动形象的分析问题,讨论方案,最终进行评估。
2、分组讨论环节的控制与考评
对于学生的讨论,一定要在课前提醒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同时进行相关社会调研,对调研的现象和问题自行搜集已有研究,形成分析性的调查报告和服务方案。由于课程主题较多,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即可。实行一个小组汇报、表演,另外一个小组提问,点评的形式,最后再由教师做出点评,总结。根据课堂教学时间要求,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劳动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则是总结内容,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观点明确、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课堂讨论的内容和结论成为本节课的知识点与要点,最后形成知识小结。要让同学们能够体验到从整体到部分、到细节,最后再到整体的思考和认识。因此,讨论课,一面要能够给予学生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另一面课堂讨论环节的学生汇报,学生提问、点评,内在要求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熟悉课堂推荐的材料,还要有所思考,提出新的问题,主动搜集资料,极大的调动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分小组,选择主题的讨论式式教学,最大的优点是提高同学们的课上课下的积极參与,逼迫老师做全面的准备,有利于教学相长。不足之处是一个小组,收获感最大。感触最深,精力投入最多的则是两个主题,不能每个主题面面俱到。但是经过4个学期的试验,学生能够通过一个主题的全身心的投入和深度挖掘,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社会实践,自我分析问题,提供服务方案的能力都有所提升。因此,教学效果显著。
另外对于讨论课堂的考评,采取权重法。课堂讨论环节占整个平时成绩的80%,讨论又分三部分,课下准备是否充分,课堂分享与参与是否积极,课堂分享内容、素材和观点是否有理有据,能自成一套解释逻辑。
四、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妇女社会工作》在“一体两翼”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结合分组讨论式教学法,一方面既能充实教学内容,补充现有教材的知识更新慢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最大化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和课堂积极参与的能力。作为文科教育,较好的实现了学生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
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一体两翼”延伸教学模式是文科较易操作的本科教学体制创新的可行路径,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一体两翼”延伸教学模式不仅从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内在的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分组讨论式教学能够较好的融合“一体两翼”模式中的读书会和社会实践功能,在课堂的主题讨论中,不仅有深刻的,逻辑严密的理论知识要点的分析,也有社会现实问题和调研素材的分享与汇报,一方面让学生自我感受到自己学习和劳动成果分享带来的自豪感和自信,另一方面,也要能让学生在与他人的讨论和老师的总结中,认识到自己思考的不足之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们的讨论中汲取营养,扩展自己的思考,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刘坚.论经典学习理论对“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87-190.
[2] 于守海,吕富彪.关于讲解接受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论界,2006.04.237-238.
[3] 王敏.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与机制创新[J].兰州教育学院报,2013.01.92-93.
[4] 朱咸影.应用型本科院校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4.01.99-101.
[5] 张弼.对大学文科课堂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现象的剖析[J].黑龙江高教究,1991.04.40-43.
[6] 赵晓峰,张红. “一体两翼”延伸教学模式:文科专业本科教学体制创新的可行路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2.42-44.
[7] 解永照,任建华. “三留守”乡村的社会秩序及其再造[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27-34.
[8] 吴惠芳,饶静. 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09.02.55-61.
【作者简介】
冯 小(198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