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与探究
2017-12-05赵建军
赵建军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应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问题生活化、教法选择生活化,来探究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航空航天工程等数据的处理。数学教学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数学只有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才能从生活信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才能了解数学的背景,认识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才能从生活中体会学数学和用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数学教育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一、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二、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草原上的蒙古包是圆形的”,先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明白当周长一定时,所有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这个特性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蒙古包之所以做成圆形的,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利用居住面积,植物根茎的横截面是圆形的,也是因为可以最大化的吸收水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亲自去超市买东西,算一算帐。应付多少钱,付了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课上再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再如让学生感受“千米的认识”,并亲自到操场进行实践。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也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三)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在教学“环形面积”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身边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光盘。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的半径是2厘米,外圆的半径是6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怎样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出环形的面积。通过实物的演示,使学生明确,求圆环的面积就是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经过观察思考、指导学生,得出解题步骤。这样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四)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
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设计“买文具”这样一个真事、有趣的场景:学生通过看、拿、想、说、换、等手段,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三、教法选择要“生活化”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图片(面积分别为8平方分米和9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有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工人叔叔在计算地砖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可以把這两个图片重叠放在一起可以比出大小来”;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纸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图片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放格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问题要“生活化”
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身边有数学。 如:教师在教学“合理存款”时,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妈妈要存一万元,供儿子六年后上大学用,怎样存款收益最大?”这时一下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你们会解决吗?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要找一个存款收益最大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通过实践和探究,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