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审美教育
2017-12-05王萌
王萌
摘 要: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的两个角度论述了接受美学与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通过简介接受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如空白图式、召唤结构、未定点、期待视野等理论,与语文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由创造想象力,教师的中介作用及如何建构、丰富作品的意义,开拓期待视野相联系。并且与具体的作品实例相结合,系统地说明自己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观点。
关键词:接受美学;接受理论;阅读教学;审美能力;空白点
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通过对课文的审美鉴赏,经过学生的审美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崇高的审美理想。其中审美客体(具备语言艺术美的课文)成为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媒介,那么如何利用课文来进行审美教育呢?西方现代的接受美学给予我们正确认识作品、教师、学生在阅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众多的启示。
一、调动主体能动性,提高审美感知力
接受美学,亦称接受理论,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姚斯和伊瑟尔。他认定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而且他认为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阅读并非被动的反应,而是主动的参与,与作品进行交流、对话,从而建立了全新的阅读学。姚斯的“宣言”对接受美学理论作了全面详尽的论述,贯穿其间的核心便是“读者决定一切”。
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应强化读者作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活动来实现,即以读者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将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最终实现文学的审美价值。在阅读活动中有了教师的介入,教师广义上也是读者,过去我们也一直很重视老师的引导作用,重视教师对作品的审美分析和评价,但是却忽视了阅读中真正的主体——学生,总是将学生当作一种完全被动的对象,一厢情愿地进行“单向灌输”,这样的审美教育反而是越俎代庖,包辦了学生的阅读,成为所谓说教式的“审美教育”。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作美的发现者,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那么如何提高审美感知力呢?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客体的显示是以课文为主的,这些文学作品借助形象来反映生活,用模糊性、描述性的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审美感知能力必须先抓住语言文字,先去零碎地感知审美对象,美国教育学家帕克也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1]。”通过感觉,在学生头脑中先激起一个美的印象,进而产生美的愉悦感,达到一种和谐。在此基础上更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使语言所描绘的对象得到更深层的理解。只有从整体上感知美的形象,才能进入美的领域,并领悟美的意蕴。
二、抓住空白点理论,开拓创造想象力
波兰英伽登认为,作品是一个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图式结构的“召唤结构”,其中作品的未定点即空白需要读者去确定,空白图式需要读者去填补。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
接受美学的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留有“空白”,可以允许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填充”。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释,就有多少个空白点。通过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为什么经典名著具有经久不衰的思想艺术魅力。人们对于《红楼梦》《三国演义》的解释和研究从作品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有穷尽过。语文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给学生填补“空白点”的过程,那么教师作为课堂的灵魂和组织者,一方面要具有发现作品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的慧眼,并引发学生的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联接,对文本作合理的补充和续接,完善和丰富文本的情节和结构,使文本的旨趣有合乎情理的衍生另一方面,教师的施教作为一种创作,也应该留出空白。教学空白就是教师在施教中未曾实说或未曾说明而让学生思考的部分,也就是在教学中只给学生提供一个诱导框架,并在框架中保留空白,激发再创作的欲望,让师生共同去填充这些空白,如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读到课文“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双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时可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
三、正视审美的个体差异性,拓展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指阅读前读者的大脑并非呈“白板”状态,而是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也就是在阅读作品前已先行准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和理论结构,而且每个人的先在视野各不相同。正如鲁迅所言:“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作品因读者不同”,“同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设置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外,同时也要推荐好的文本经典名著让学生阅读。因为阅读就是读者以自己的内存图式或文本(作品)图式进行比较,或同化(把刺激纳入已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或顺化(遇到不能用原来的图式来同化刺激时,对原有的图式加以修改以求适应)。文学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有利于内在图式的重组与完善,越有利于提高鉴赏水平。
总之,语文教学倘若能够适当地借鉴和利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和方法,用于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提高欣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6).
[2]颜亚名.接受美学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反思[D].漳州师范学院,2011.
[3]王一鸣.接受美学对中学语文文学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