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中小学新派作文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7-12-05陆云袁刚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作文情感思维

陆云+袁刚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中小学生作文(九年义务教育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7-9年级为“写作”)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反映和表达,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以作文为“纲”,可以拉起中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目”,比如:促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在与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写作的过程中敞开心扉,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写作这一精神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凝练、固化、表达思想情感,进而获得精神的健康成长。新派作文教学体系(以下简称新派作文)在写作学“生命化写作”和“大写作”理论指导下,倡导写作过程中情感、思维、语言“三位一体”,明确提出了“思想情感是作文的基础和灵魂,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作文的关键,语言的表达是作文的载体和依托”的教改思想,不仅强调思想情感的核心作用,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习惯兴趣培养和精神人格修炼,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激发和运用情感的可操作的系列方法系统,将情感培养与思维训练、语言的学习与运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效突破了过去以“语言——思维”为主、无法把握真实情感的作文训练模式,实现了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精神人格的同步成长。

一、新派作文情感、思维、语言“三位一体”理论的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呈现出风起云涌的态势,全国各地先后涌现出许多不同的改革流派,如读写结合作文、序列化作文、分格作文、素描作文、言语交际作文、生活作文、游戏作文、快乐大作文、开放式作文等。这些流派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出各自的地域特征和流派特点,在推动本土作文教学改革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时至今日,作文的教与学依然是广大师生的心头之痛:学生之痛在于不爱写、不会写、写不好,教师之痛在于教无趣、教无序、教无方、教无效。究其根源,我们认为,主要是缺少真正适合作文本身的理论支持,致使很多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比如强调“生本”,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要“生本”?其理论依据何在?“生本”写作的规律是什么?再如强调“快乐”,那么,为什么作文一定要快乐?“痛苦”不能作文吗?“愤怒出诗人”如何解释?等等。显然,写作的途径和规律需要认真地总结和提炼,写作思维的方式、方向和层级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思维——语言”的桥梁需要尽快搭建。

全国中学语文界十大学术领军人物、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语教研员程少堂先生将作文教学分为重视“模仿”、重视“思维”、重视“过程”、重视“兴趣”四个流派,认为近30年诞生的作文教学流派,“各家都有其深刻的一面,但是也都有其片面的一面。这种片面可能为深刻创造了某种条件,但是也留下了‘盲人摸象的弊端。换言之,无论哪一种流派,都只能解决作文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于是他提出:“作文教学理论本来应该是与作文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有生命力,作文教学实践也只有不断接受科学的作文教学理论指导才能健康发展……古今中外,最好的文章都是一种‘生命写作,而不是一种为生存的写作。”[1]

新派作文教改实验源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项从广西柳州融安的山村里开始的作文教学改革,持续进行了长达30年的实验,最初为“图示快速作文教学体系”,随着写作学理论的发展先后变更为“储备快速作文教学体系”“真性情快速作文教学体系”“快乐高效作文教学体系”,直至2013年定名为“新派作文教学体系”。新派作文创造了“将情感、思维、语言结合起来,在生命化写作中提升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3]的作文教学体系,不仅提出了情感引领作文的理念,而且建立了情感激发的多种模型,同时集成了历年作文教改流派的研究实验成果,再辅以思维发散体系、序列化语言訓练体系的构建,这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文系统工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程少堂先生的设想:将写作学理论和中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创造一种适应于时代呼唤的“集大成的作文教学流派”[4]。

二、新派作文“三位一体”理论的实践运用

新派作文的核心思想在于将情感作为作文的基础而不仅仅是一个因素,用情感突破“语言——思维”的二元关系,为作文训练体系建立起立体的、具有灵魂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情感是重要的基础,全方位渗透于思维训练与作文语言的方方面面,并发挥着统率、引领的作用。

为了便于师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把握、激发和运用情感,我们提出了“真情、痴情、激情、煽情”的“四情”理论(见图1),并总结出数百种情感激发与运用的策略方法。师生如能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情感激发与引导的方法,便可以发现生活的奥秘,提高写作的兴趣,为作文教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调。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我们创造了“核爆炸”“风火轮”“魔法球”等形象、趣味、直观的图示方法,进而发展为思维分级发散的方法系统,引导学生从抽象到具象进行思维的逐级发散,以此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思维的分级发散图去导向思维训练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学会从中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素材。在语言训练方面,我们总结出了更多有趣有效的系统训练方法,包括符号系统、句法训练系统、段法训练系统、篇法训练系统以及给句子“请客”法、列算式训练法、比例线段搭架法等。

(一)四维度情感激发模型系统

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生活就在那里,为什么大多数人却对它视而不见呢?容本镇教授指出:“写作从感受开始……生活必须经过情感的催化和心理的作用才能产生感受。”[5]因此,激发情感,应该成为作文教学的首要环节。我们将情感分成真情、痴情、激情、煽情四个不同的维度,提出了情感基础理论,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了可操作的情感激发和运用的方法与手段,将抽象的情感变得有形有质,进而创造出可以学习、掌握、迁移、运用的情感激发模型系统。endprint

“真情”是作文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归宿。“真情”首先表现为教师的真情,即教师要对学生的经历、思想、情感或者写作的话题、人物、事件表现出真情实意;其次才是以师情促生情,即教师通过与学生真诚交流引发学生对自己的情感,或者对作文话题、人物、事件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我们认为,教师表现真情是有方法的,这些方法包括自然流露法、情真意切法、深情款款法、言语抒情法、眉目传情法、泪眼婆娑法、恍惚朦胧法、悲痛情伤法等十余种。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的母亲》前,和学生一起观看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再爱我一次》,结果许多学生落泪了。于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分析了母亲们平时那些看似简单、朴实的小动作小事情,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款款母爱,并用自己发自肺腑的语言把这种母爱表现出来。

“痴情”是作文的态度和前提。痴情,是一种态度和风范。教师以自己对待工作严谨认真、无私奉献的态度和积极上进、身体力行、学识渊博、授课娴熟、著书立说、自成风格等风范感染学生,同样可以带动学生对待生活和作文的“痴情”。如南宁市园湖路小学的潘飞老师指导学生写作《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长相、发型、穿着、气质等方面特点,并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给大家留下的整体印象,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然后结合自身经历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突出特点,让学生思考“人物特点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最后要求学生画出思维发散图(见图2),并从中选择适合的写作素材展开写作,以此进一步强化观察和表达的欲望,锻炼学生表达的能力。教师敢于让学生对自己评头论足并主动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经历、披露自己的内心,不仅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而且要有对教学工作的痴情投入。

“激情”是作文的感觉和情绪。激情,是师生对事物、对作文本身正面的、激昂的情绪和强烈的感觉。激情具有强大的能量,可以摧毁写作之路上的顽固堡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激情的方法有提高音量法、加快语速法、肢体配合法、抑扬顿挫法、掷地有声法、目光如注法、隔山打牛法等十余种,常用的有诗歌朗诵、简短演讲、高歌一曲等方法,意在以激昂的情绪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表达激情。

“煽情”是作文情感激发的方法和手段。“煽情”通常是用某些与学习内容或学习方式相关的、带有特定情绪的话语、动作、声音等引发学生的联想,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煽情法包含三大类(分别面向教师中的“新手”“老手”“高手”三个不同的层次)的百余种具体方法。“新手”指的是缺乏讲台经验、对煽情还不熟练的教师,面向“新手”的煽情法有故事煽情法、笑话煽情法、唱歌煽情法、跳舞煽情法、表演煽情法、模仿煽情法、自我調侃法等20余种;“老手”指的是煽情经验丰富、达到了一定火候的教师,面向“老手”的煽情法有肢控煽情、声控煽情、环境煽情、真情震撼、褒贬煽情、即兴创作、巧借修辞等40余种;“高手”指的是煽情经验炉火纯青的教师,面向“高手”的煽情法有亮点扩展法、猛火煨汤法、打破平衡法、偷梁换柱法、先抑后扬法、思维错位法、话语调侃法等上百种,全凭教学机智生成,就地取材,信手拈来。比如袁刚老师教授比例线段搭架法之“搭架子”的方法时说:“开头叫凤头,结尾叫豹尾,中间叫猪肚。(用手捂着自己硕大的肚子)别看我的肚子!”学生顿时哄堂大笑,气氛活跃了,学习的疲倦和劳累瞬间烟消云散,同时对写作内容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体”验。

真情、痴情、激情、煽情“四情”构成了新派作文多维度的、立体的、可操作的情感系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首先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然后才能有教师用自己对工作、对作文的痴情来引动学生对生活、对作文的痴情和热爱,最后让学生调动激情去突破与生俱来的惰性、畏难的情绪和无从下手的障碍,从而达到想写、愿写、乐写的思维和写作状态。如果学生依然不能体验到“那种(写作的)情绪和强烈的感觉”[6],就需要教师动用煽情技巧来帮助学生突破难题了。

(二)思维分级发散体系

作文难教难学,其关键就在于思维的充分发散与适当聚合。我们采用思维分级发散的方法,帮助学生发散和整理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到丰富的写作素材,并通过归纳梳理来聚合思维,将思维发散导向训练目标。

思维分级发散,指的是运用思维发散图,引导学生进行由抽象到具体的逐层思维发散。学生的学段不同,其思维发散的层级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小学低年级是一级思维发散、二级思维发散,中高年级是三级思维发散、四级思维发散;到了中学,便可以进行四级以上思维发散了。每一级思维发散的发散点越多,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也就越容易实现写作中的素材多样性、习作有个性、语言丰富性和方法多样性。我们以“春节”话题为例让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学生的惯性思维是直接发散到放鞭炮、吃年饭、贴春联、压岁钱等具体事物,这就是一级思维发散(见图3)。如果由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归纳和提炼,可以把有关春节的思维联想首先抽象为人、事、景、物四类,以此作为一级思维发散,再引导学生以人、事、景、物为指引,进行第二级思维发散。因为有了思维方向的指引,学生的思维开始呈现爆发的态势(在聚合中发散):比如“事”可以发散出买年货、放鞭炮、吃年饭、贴春联等具体的事件,“人”可以发散出家人、亲戚、同学、邻居、摊贩、清洁工,物可以发散出对联、年饭、小狗、小猫、树木,等等(见图4)。如果更进一步,二级思维发散还可以抽象,如:人可以抽象概括为熟人、陌生人(或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尊敬的人、讨厌的人等),事可以概括为大事、小事,物可以概括为动物、植物、物品,景可以概括为远景、近景,等等(见图5)。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比原来直接发散到的具体事物要丰富得多。endprint

思维发散到三四级以后,学生可选择的素材已经很多。每个学生适当选择不同的素材组合,就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这就有效避免了学生写作的雷同现象。

思维发散图不仅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将思维导向写作训练点。比如写《师恩难忘》,便可以如图6、图7所示去搭建学生的思维发散图:如果训练重点是典型事例的选择,或详写略写的安排,便可以按照图6的样子,或者从事例1、事例2、事例3这样的角度去发散,或者从详写、略写上去发散;如果训练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便可以引导学生如图7所示,选择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去发散。这样,就能够做到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我们的思维体系建构,既重视了思维的充分发散,也注意到了思维的适当聚合,在聚合的基础上发散,在发散中体现思维的聚合,并在充分发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选择,将聚合的目标导向每课训练的重点。

(三)序列化的语言训练体系

新派作文的语言训练体系,是一个序列化的训练体系,包括句法训练系统、段法训练系统、篇章训练系统、符号训练系统以及给句子“请客”法、列算式训练法、比例线段搭架法等多个训练系统、多种训练方法,下面我们择其要者进行简单介绍。

1.句法训练系统。我们将句子分为“元素句”“行为句”“修辞句”三种,其中元素句又因句式特点的不同可再分为“二元句”“三元句”“四元句”,行为句再分为“人动句”“人看句”“人听句”“人说句”“人想句”“人感句”,修辞句再分为比喻句、拟人句等。

元素句是依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来划分的,比如二元句为“谁(什么)+做什么(怎么样)”,三元句为“谁(什么)+在哪里+做什么(怎么样)”,四元句为“什么时候+谁(什么)+在哪里+做什么(怎么样)”等。随着句子成分的增加,元素句的句子结构越来越复杂,句子的表达也越来越完整、清晰。

行为句是专门用来描写人物各种行为活动的句子。人的行为有许多种,常见的有动作行为、视觉行为、听觉行为、语言行为、感觉行为和思维行为,我们分别把它们叫做人动句(用D表示)、人看句(用K表示)、人听句(用T表示)、人说句(用S表示)、人感句(用G表示)、人想句(用X表示)。从单独训练一种行为句,到几种行为句综合使用,这是一个难度逐渐加大的过程,但学生对这样的指向训练普遍兴趣浓郁、学有所获。比如在学生掌握了所有行为句法以后,教師安排学生进行《记一次家务劳动》的作文练习,明确要求至少包含下面一些句子:K3+X2+D4+K2+G1+T1+S2。有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不畏挑战,兴致勃勃地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我放学回到家里,看见爸爸妈妈还没回到家(K),于是打开电视看起了动画片(K)。电视不好看,我东张西望,看到地上有点脏了(K)。我想:妈妈可能没时间扫地呢(X)!我再想:爸爸妈妈都很忙,我是不是也该做点家务,扫扫地呢(X)?于是我拿起扫把,开始扫地(D)。先扫了一遍地,然后用抹布擦了擦桌子和柜子(D),再用拖把沾了水拖了一遍地板,沙发底下、桌子底下都仔细地拖了一遍(D),最后又把书柜和桌子都整理了一下(D)。这时,地板看上去像镜子一样,照得出我的影子(K),柜子、桌子整整齐齐(K),感觉十分舒服(G)。叮铃叮铃,门铃响了,爸爸妈妈回来了(T)。妈妈说:“啊!家里这么整齐干净啊!是你做的吗?(S)”我说:“是的。爸爸妈妈这么忙,我也要做点事。(S)”爸爸说:“儿子长大了!真好!(S)”

像上面这样的句式和语段训练,学生目标明确,操作简单,互评互改也很容易,可以很好地保护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小学的扩句练习,我们给它换了个说法,叫做“给句子‘请客”,学生普遍对这个说法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我们把句子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统统叫做句子家庭的“主人”,其他的修饰性成分则称作这个家庭的“客人”,于是类似于“扩句”训练的内容便成了“给句子家庭‘请客”或“给句子家族‘请客”。比如我们说“傍晚,猪八戒在树下吃西瓜”这个句子不够生动、也够不具体,就可以通过给句子“请客”,建构下面的思维发散图(见图8),让学生在时间主人、人物主人、地点主人、事情主人的前面加上不同的客人。有的学生通过“请客”的方法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句子:“一个天气炎热的傍晚,满头大汗的猪八戒靠在一棵千年古树下,狼吞虎咽地偷吃师兄孙悟空的西瓜。”

2.段法训练系统。段法训练系统是为段落的整体写作而设的。常用的段法训练包括“切割相连法”“行为衔接法”“添枝加叶法”“总起分述法”等方法。

切割相连法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它通常是把要写的事物先分成几个部分,再给每一个部分逐一细描,使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再用过渡词或过渡句把各个部分巧妙地连接起来的一种写作方法。比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就可以把作者对杨梅果的介绍先分割成“果实的形状”“果实的颜色”“果实的味道”三部分,再去看作者对每个部分的细致描写:第一部分具体写出了果实身上的“刺”及其变化,细节生动的句子如“摘一颗放进嘴里,舌间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柔软”,这是一个人感句,描写十分贴切;第二部分,作者运用一个人看句详细描写杨梅果颜色的变化,用上了“先是……随后……最后……”的句式;第三部分,作者又运用一个人感句细腻地描写了杨梅果的味道。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切割相连法学习以上细致描写和段落写作的方法。endprint

行为衔接法适用于记叙日常生活方面的事情,通常是根据人们平时做事的行为习惯预先设计出几个环节,再把每个环节写清楚、写具体,把意思写明白、写完整,最后进行行为衔接的方法。比如课文《钓鱼的启示》中描写钓鱼过程的片段,便可以当成是把钓鱼行为分成了放鱼饵、等待、鱼上钩三个环节。添枝加叶法通常是根据原有句子的大致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添加上更为具体的细节或情节,使意思的表达更详细、完整、精美;总起分述法指的是定好题材后,先写一个总起句,概述整段话的中心内容,再围绕总起句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分述,展开具体、细致的描述。因篇幅所限,我们不再对这三种方法展开案例讲解。

3.篇法训练系统。我们将中小学生作文文体大致分为记事文、写人文、描景文、状物文四种,并各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各有明确的训练要点和训练方法(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记事文的写作训练,传统教学通常按照叙述顺序划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按照叙述方法划分有时间先后、事情发展、空间变换等。但是,我们新派作文有自己独特的记事文分类方法,更加便于衔接学生作文练习,比如:直接纵向叙述通常运用开门见山的方法,一开始就进入事件,事情讲完,文章便戛然而止;好处是干脆利落、直截了当。间接纵向叙述在文章的开头不会马上进入事件,而是先说一段和事件有关的话,可以是激趣式的、回忆式的,也可以是介绍式的、引用式的,用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待事件叙述完后也不马上结尾,而是续写一段作者的感受,引起读者共鸣。横向并列式是通过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例来表达同一个中心,几件事情的性质和角度可以是相同或相近的(同向并列),也可以是相对或相反的(反向并列)。横向包容式即传统意义上的插叙,是一个大的“来龙去脉”包容一个小的“来龙去脉”,常常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件与之相关的小事情,更好地为文章的主题服务。另外,关于写人文、描景文、状物文的特点及相关训练方法,上面的表格中已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言。

4.图示符号系统。图示符号包括结构符号、顺序符号、描写符号等。教学中我们发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图表、线条、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体来表现语言和语言运用技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较为容易地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我们以《可爱的小金鱼》(作者:农航)为例:

真好!朋友送我一条小金鱼,这条小金鱼可爱极了!它长得比较肥,全身长着金红色的鱼鳞,所以,我给它起名叫小红。它的两只眼睛圆圆的,很明亮,我從来没见它眨眼睛。最惹人喜爱的地方就是它的尾巴,像穿着一条喇叭裙。

它非常好动。整天游来游去,一点儿也不知疲倦。它游动的时候,那条“喇叭裙”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有时我又觉得,它飘飘欲仙,极像一位美丽的仙女在摆弄着婀娜多姿的身姿,动感十足;有时看它,又像一条火龙,在“神龙摆尾”,好看极了!

它很爱干净。有一次我两天没给它换水,它看见我走过来了,尾巴就扑通扑通地拍击水面,好像在对我诉说:“主人呀,赶快帮我换水呀,我全身痒极了!快受不了了!”当我帮它换完水后,它就“翩翩起舞”给我看。真是个淘气的小家伙!

它不像别的金鱼那么贪吃。但肚子饿的时候,我刚放下鱼料,它也会跟别的金鱼一样狼吞虎咽地把鱼料吃下去。吃饱了,仍用嘴巴碰一碰剩余的鱼料,好像在试探着有没有更好吃的,如果有,它还真“来者不拒”呢!有时,它实在吃不下了,就把圆圆的鱼料当作“气排球”来吹,真调皮!

你看我的小红有趣吧?它现在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呢!

这篇文章还可以用图9的图示方法来呈现。图中的图示符号可以直观地呈现这篇习作的结构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反过来,在制定提纲、安排结构、选择素材的时候,也可以先预先设计安排哪些素材、使用什么技法,并将相关思路用图示的方法呈现出来,再按照图示来写作,这样就能轻松地将思维过程转换为语言表达了。

1.简介小金鱼的来历和外形特点。

2.运用比喻的方法介绍小金鱼活动的特点,以及它的生活习性。

3.用小故事的形式生动有趣地把小金鱼“吃食”的特点描述出来。运用打比方、动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

4.用反问语式结尾,表达自己对小金鱼的喜爱之情。

如果我们把作文比作一个人,思想情感就是作文的灵魂,思维就是作文的骨骼和筋脉,语言就是作文的五脏和肌肉。情感、思维、语言三者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如果没有思维和语言,作文就无所依凭,如空中楼阁;如果只有思维和语言而缺乏思想情感,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如同冰冷的工具。只有情感、思维、语言“三位一体”,才是活生生的、完整的“人”,也才是真正活色生香的好作文。

参考文献

[1][4]程少堂.繁荣与遗憾:反思作文教学改革30年[N].中国教育报,2008-02-01(5).

[2][5]潘成林,潘寿全,容本镇.写作学教程[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3][6]陆云,袁刚.新派作文基础理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4.

(责编 白聪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情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