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7-12-05祁小飞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基因工程质粒分子

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2004年开始实行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本次修订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凝练核心素养,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高中生物教学必须深入挖掘学科核心素养,以核心素养为教学的核心,从三维目标出发,探索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4个方面,本文以“DNA分子的结构与基因工程”(该内容涉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的DNA分子的结构、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的DNA的粗提取与鉴定、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的基因工程)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实验先导,事实先导,形成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是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之一,它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了生物学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生物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件、实验、视频等引入教学,引导学生由事实得出概念,再由概念形成生命观念。

教学“DNA分子的结构与基因工程”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先播放“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微视频,该实验可以在家庭厨房进行并完成视频的拍摄。这个实验以洋葱作为实验材料,将洋葱鳞茎切碎后加入洗涤剂和食盐,然后研磨过滤,在过滤液中加入冷却的酒精(烧酒),3—5分钟后将含有杂质的絮状DNA析出。在做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材料做实验,如洋葱、香蕉、大蒜头、猕猴桃等。实验结果显示,除了使用材料为猕猴桃的实验效果不是很理想(猕猴桃的颜色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产生影响),用其他材料做实验产生的效果均很明显。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食物料理机和手工研磨的方式操作实验,将结果进行对比,会发现用手工研磨的方式做实验获取的DNA呈丝状,用食物料理机做实验获取的DNA呈絮状。若要进一步检测析出物是否为DNA,那么用手工研磨的方法得到的丝状物更易于挑取,比较适合操作。

教师给学生播放实验微视频,降低了讲解实验过程的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观看实验微视频,知道了DNA存在于细胞中的事实,再通过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基因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如,学习“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这一内容时,学生做实验,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清、豆浆、牛奶、奶粉等是否含有蛋白质,从而得出细胞中确实存在蛋白质这一基本事实。基于事实,学生再展开讨论,观看视频,了解蛋白质的功能,最后总结得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接着,教师出示4种化合物的结构式,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氨基酸(其中有一种不是),并选取其中的两种氨基酸写出脱水缩合的反应式,写出3种氨基酸脱水缩合后形成的三肽化合物的种类,尝试总结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以及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从而形成“结构与功能观”的生命观念。

其实,对于很多学习内容,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归纳总结和提炼概念的方式形成生命观念这一生物核心素养,比如: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视角,分析细胞是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这些分子是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从进化与适应观的视角,解释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从生命进化观的视角,分析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二、构建模型,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

理性思维是指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本文仅以教学中的模型建构,阐述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

在教学“DNA分子的结构与基因工程”这一内容时,学生通过观看“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微视频,已经知道DNA存在于细胞中这一事实。DNA能够贮存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遗传与变异,这是由DNA的分子结构所决定。基于这一事实,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掌握DNA分子结构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特点,并指导学生学会构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构建的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呈链状(如图2、图3、图4),有的学生构建的DNA分子的结构模型呈环状(如图1)。教师让学生将图1和图2进行比较可知,链状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而环状DNA分子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再比较图2、图3、图4,便可得出以下结论:DNA分子是由磷酸基团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具有稳定性;不同的DNA分子碱基对的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使得DNA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特定的DNA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使得DNA具有特异性的特征。

有的学生在构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过程中,没有出现DNA分子中磷酸基团、脱氧核糖、含N碱基的数量之比为1∶1∶1(如图5)。拿图2、图3、图4和图5来比较,学生会发现图5有问题,并围绕该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答案,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除了基于建构模型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基于客观事实进行归纳概括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复习“细胞结构”这一内容时,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多种多样的细胞、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细胞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等,从中归纳得出,在显微镜下能够看到的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在质壁分离现象中)、线粒体(需健那绿染色)、叶绿体、细胞核、染色体(需龙胆紫等碱性染料染色)。endprint

三、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是揭示生物学现象和生命规律的最好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进行交流与讨论,在探究中学会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在“DNA分子的结构与基因工程”一课中,学生通过开展DNA分子的粗提取与分离实验、构建DNA分子的结构模型,最后总结得出DNA分子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某一性状或功能。有的学生会产生疑问:基因工程是如何改变DNA分子的结构从而改变其功能的呢?实际上,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的“移花接木”式改造的重组技术。如何“移花”获取目的基因,如何“接木”将目的基因和质粒连接,这些在目前高中实验室现有条件下还无法完成该生物技术实验。选用哪种限制酶获取目的基因和切割质粒?限制酶切割后会产生多少种DNA片段?两种限制酶切割与一种限制酶切割相比具有怎样的优点?在用限制酶处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时不能破坏哪些结构?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模拟实验来解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找到答案(图6是切割后的质粒,图7是目的基因)。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在合作探究中得出质粒与目的基因随机连接会形成以下6种重组DNA分子:①2个质粒相连;②质粒的自身环化;③2个目的基因相连;④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⑤质粒与目的基因的正向连接;⑥质粒与目的基因的反向连接。学生在探究一种限制酶得到多种重组DNA分子的基础上,再去探究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那么,双酶切的优势显而易见,即目的基因和质粒之间可以定向连接。模拟实验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理解也更深刻,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实验题比例占30%左右,除了考查课本中的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创设情境,教学时可从标本模型、生活经验、社会热点问题等切入教学;二是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提出假说、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等;三是重视学生学习报告的完成情况。

四、关注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的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例如,学生应当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20世紀80年代,科学家提出了蛋白质工程,通过基因改造生产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被称之为“第二代基因工程”。近几年,基因工程又有了新的突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能够简单准确地进行基因定点编辑。以教学“DNA分子的结构与基因工程”为例,课前,教师可以请学生以“3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问题驱动方式收集基因编辑技术的信息并在课堂上展示,由于学生对该技术已有所了解,因此课堂讨论较为热烈,有的学生提出了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消除遗传病基因、治疗癌症、延缓人类衰老等观点。当然,对于科技这把“双刃剑”,师生也给出了理性的判断和评价,毕竟基因编辑技术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时有可能带来伦理道德问题,而人口数量过多也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等。通过开展类似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关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议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责任感。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讨论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议题,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尝试解决生物学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讨论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关系,探讨干细胞移植的价值;结合日常生活,讨论食品中含有过量激素对人类身体的危害;讨论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尝试提出生产方案。

学科“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的“素养”,也不等同于全面素养或一般素养的“泛核心”,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实践创新、合作探究等能力,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等品格。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模型构建、讨论等方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并给予学生实践和展示的机会。

如何迎接新一轮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高中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取得效果。

(作者:祁小飞,江苏省苏州市区生物学科带头人,首届苏州市生物学科命题研究与评价中心组成员,多次在苏州市开设公开课和专题讲座。)

(责编 欧孔群)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因工程质粒分子
水稻育性发育与基因工程实验室
“自然科学—人文探讨”在基因工程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菌有什么本领?
分子的扩散
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短乳杆菌天然质粒分类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重组质粒rAd-EGF构建并转染hDPSCs对其增殖的影响
Survivin-siRNA重组质粒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