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生态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思考
2017-12-05胡瑞定
胡瑞定
【摘 要】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方面的微观研究,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研究学情、依据学情施教的生态平衡化构建,动态设计和生成学习思想,精选教学目标,有效选择与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效提升。《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追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均衡、自然、生态,确保课堂教学的和谐推进,应是教师们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构建策略
一、教学三维目标的和谐落实
新课程强调:只有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统一落实,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缺乏维度的目标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发展受影响,尤其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维度目标是以往教学所缺乏的,又是新课改中难以落实的。我们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要改变以往应试教育时只讲数学知识、技能的情况,又不能忽视新课改倡导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运用等一系列过程产生的“情”(这里的“情”是指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共同创生的情境、情节、情感等)。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情理和谐、情智共生呢?经过新课改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认识体会到: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充分挖掘数学课程的理性因素,还要注重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特点,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背景来创设教学的“情绪场”,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确保基础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和提高,真正落实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促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气氛。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实现三维目标有机统一,才能使数学教学实现情智共生、情理和谐发展的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和谐组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学生所处的不同背景,进行和谐的组合和选择。那么在新课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更多关注的是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这也确实是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因而在各级开设的公开课、评优课上,教师在组合教学方法时,比较突出探究性学习,教师在公开课、评优课上显现相对完整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先根据一定的情境提炼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然后对问题的解决进行推理、猜想、尝试,找出可行性方案,最后在实践中实施、验证方案,解决问题,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例如,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中,教师首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随后教师就下列内容组织学生自己学习,探究算法。
(1)让学生同桌两人一组尝试独立计算“24+8”,并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不同算法。
(3)让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算法及理由。
(5)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教学流程安排,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了学生。问题让学生去探讨,不同算法让学生自然而然得到优化,法则让学生去总结。
从主体的角度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和谐过程,从知识和技能形成来看,是一个法则自然、生态的形成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学生观察、猜测验证、交流、反思,不断体验学习数学所获得的成功的快乐。
三、在和谐的对话中寻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并不等同于课堂上的讲话,谈话,讲座。对话具有精神性,建立在师生主体平等、宽松、民主、信任理解的基础之上,使学生在课堂对话中具有绝对安全感。
如在县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他在新课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前面的教学,得到了一个小数减法题“3.18-2.76”后,老师说:“根据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经验,大家试着算算看?”(每人动笔,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试算)
(2)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相互交流算法)
(3)探究“新情况”:
①小数加减法,大家好像已经会了,其实任何一种计算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于是老师说:“我们今天研究小数加减法就要研究各种不同的情况。以往学习计算都是老师来编各种情况的题目,由同学们来做。今天咱们改一改,請你想想小数加减法的题目,并自己试着做一做,看谁编的题能给大家带来新情况。”
②学生每人编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③教师搜集不同的情况,再由学生生成的“新情况”,并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A. 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如:1.26+3.58,9.47-1.97。
B. 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有,如:2.4+7.93,8.27+3.5。
C. 计算结果小数末位有0,如:4.25+2.55,7.36+2.64。
D. 整数加减小数,如:7+5.37,6-3.29。
④全班交流总结,指出计算时应该注意的地方。
⑤巩固训练,展示交流,加深理解展示交流不同的“新情况”,在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丰富对小数加减法的认识,感悟并加深理解。
⑥总结提高。无论是“末位对齐”还是“小数点对齐”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保证了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相加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表达的机会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角色定位,师生应始终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而展开的充满睿智的交流、提示、启发与沟通。其中洋溢着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充满着师生间的期待与情感和谐交流。这种状态下的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共享。
四、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思维中和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在小学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渗透,是有识的数学教师十分关注的,也是新课标所强调和十分重视的。在我校教师每学期的公开课、观摩课中,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强化或显化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以此使学生对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所体验,有所领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由于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方式与程度也应该有所不同。能真切做到渗透“教者有心,学者无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数学,解决问题中的魅力。
例如,朱莉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通过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公式,表示数量关系等一系列活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代数思想,从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再到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是语言简洁,准确,感受到“符号化”的思想。
欧忠烈老师执教“植树问题”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解决植树中的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境,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把一条“1000米”长的路看成一条“20米”长的路去思考,通过学生动手画出各种间距不同的图,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发现总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这个发现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切实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他引导学生从“小数据”的简单情况着手,发现植树问题的规律,让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难的不会,想简单”的数学解题策略和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各种对应关系,从而有机渗透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一基本的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善于整合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情况,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的全过程,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和谐生成,教学过程和谐推进,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