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不变的底色
2017-12-05戴斌
戴斌
“只有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才能使人们真正受到教育”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的领导下,在国家旅游局等全国红色旅游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合力推动下,红色旅游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文化自信、促进“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和地区交往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支撑。
过去五年,红色旅游人次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2016年,红色旅游年接待游客11.47亿人次,年综合收入达到3060.9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4.4%和16.4%,高于同期国内旅游市场人数和收入增幅。至2016年底,共有14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国家4A级景区,其中30个经典景区成为国家5A级景区;接待人数超过100万人次的红色旅游景区达118个。红色旅游已经形成较大市场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
红色旅游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红色旅游对当地具有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革命老区而言,尤其如此。2016年,遵义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69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6%和36.3%。
在提升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红色旅游也为当地劳动力转移及新增就业开辟了路径。安徽省祁门县2016年的红色旅游直接就业人数248人,间接就业人数达1326人,就业带动系数为5.35。
红色旅游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平台。
2017年1~8月,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重点监测的109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1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共接待游客5.26亿人次,全国排名前五位的中山陵、岳麓山风景区、圆明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红岩联线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共接待游客3216万人。在完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体系的基础上,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不断提升。
红色旅游是年轻人形成历史认同和价值共识的重要载体。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在年轻人、移动互聯网和文化创意日渐成为社会生活主流的今天,“红色旅游+影视+乡村旅游”“研学旅游”模式带动了红色文化传播。用年轻人听得懂也愿意听的语言,在新时期讲述好红色故事,通过细致、真实、鲜活的言行去打动人心,强化了历史文化的认同,让广大青少年有了获得感,形成了民众价值共识和情感认同。
红色旅游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引擎。
发展红色旅游、构建文化自信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在于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红色文化,发扬革命传统,是构建新时期社会共识的基础,更是文化自信和创新发展的源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只有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才能使人们真正受到教育”。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这个根本点不能变。
(作者系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