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的耦合模型
2017-12-05李庆瑞肖卓磊
李庆瑞,肖卓磊
(阜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的耦合模型
李庆瑞,肖卓磊
(阜阳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高等教育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如何,直接关系着高校管理的成效。以学校社会工作为视角,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耦合的SWOT分析,寻求二者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嵌入性整合方式,分别探讨二者耦合的内生机制和外生路径,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的工作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社会工作;耦合
高等教育不断吐故纳新,其大众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教育方式也逐渐从精细型向开放型过渡。与初、高中教育不同的是,高等教育担负着公民社会化的重要责任,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是帮助大学生转变角色、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社会的关键教育机制和过程。高等教育呈现出的效果,将直接反映中华民族素质的未来质量。经济的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道德建设的速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折射到高校,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受到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台一系列文件,以制度形式予以保障,但面对学校规模的扩张,面对新生代90后大学生的非主流特性和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就业困难学生等特殊群体复杂多样的问题,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打破传统思路,创新工作理念。本文尝试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将二者作为耦合系统中的两个子要素,寻找二者的耦合点,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层次耦合新模型。
1 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耦合是构筑大学生成长服务共同体的应然要求
作为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之一,学校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20世纪60—80年代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到90年代以后不断完善,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方法,改善学校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的教育目标”[1]。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一直到2004年,我国才将社会工作者作为一门新的职业和学科,收录进中国职业标准目录,近些年,学校社会工作被引入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实务工作方面不断发展。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在长达几十年的不断改革创新中,我国高校基本形成了以学校党委领导、党政共同管理、学工部总负责、各系部主管的学生管理模式[2],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旨在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者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后者侧重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领。二者的耦合,才能建立更加全面系统的大学生成长服务共同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也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应然要求。
1.1 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于环境的嵌套性的应然要求
如前所述,高校是公民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社会化,实际上是习得社会生存必备的知识、技能、语言、价值观等行为方式的过程。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们不得不与外界环境的其他要素发生作用。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是生活在情境之中的,个体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中,这些系统包括家庭、学校、朋辈、社区等,个人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从环境中寻求出路。现行的高校教育包括传递知识、解决问题、树立观念,受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譬如心理问题、行为偏失、人际障碍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过程,需要理顺各种相关要素,而绝不是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学校社会工作通过优化“家庭—学校—社区”三者关系,进而达到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合理配置,探寻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深层原因,通过多种有效方式,把“环境—人—问题”联结成一个系统,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整合多种要素协同合作,培养有正确价值观和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有着重要作用。
1.2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求引入新思路
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基本是以单向灌输为主,而教育的主体是专职政治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目前中国的辅导员队伍现状来看,基本达不到国家要求1∶200的师生配备比,且专职辅导员多兼任其他党团工作,分身乏术;而专任教师除了上课时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外,与学生缺乏沟通。虽然国家大力倡导转变思维、改革方式,高校也尝试了诸如团体辅导、微博互动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但几十年来沉淀的既定教育模式,依旧难以突破,学生被动地接受“标准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控制、约束以及无条件服从,仍是教育的主要方式,其结果是忽略了个体学生的特性以及发展需要。单一的教育方式、教育者队伍的匮乏和工作的繁杂,使得学生的现实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西方国家,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由来已久,而我国香港近些年也推行了“一校一社工”的做法,收效甚好。学校社工的帮扶方法包括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工作形式涵盖了个案辅导、小组活动以及群体活动,设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实验室、社会工作站等,可以协调及组织校内外各种资源。社工组织以“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主张“授人以渔”,倡导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受帮助的群体能够得到自我发展。这些工作理念和方法,能够与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互相补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3 以实践为归宿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体验参与工作模式相契合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诸如寒暑假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并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无缝对接的管理体制。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并不与学生实践水平挂钩,这就导致很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仅重视学生招生规模、就业率等“现实有用”的数据,教育者唯科研、职称至上而忽视教学,照本宣科,这样的教育不仅降低学生的积极性,也难以保证教育效果。
学校社会工作注重个人感受,要求以体验参与的方式解决问题。譬如,作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方式之一,社区工作利用高校附近的社区资源为学生开展工作,立足学生的长足发展,社区的所有资源都要本着为学生有利的方向加以组合利用,而活动方式则包括社区服务、志愿活动等。与此类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其中,共青团活动的初衷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寓教于行:通过举办主题团日活动,将各类精神贯穿其中;通过一系列学科竞赛、寒暑假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培养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同形式是团学活动,而以实践为归宿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体验式参与工作方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的耦合,可以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从而提高社会实践的功效,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教育之根本目的。
2 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点分析
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对立的,他们存在诸多契合点,将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寻求二者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前提是比较二者的各个构成要素,寻求二者的耦合点。
2.1 工作理念合辙
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并帮助学生实现其基本权利;以矛盾特殊性为指导,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因势利导,发掘独特的潜力;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关怀,同时倡导学校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与成长机会。学校社会工作更多关注的是困难学生,其任务是帮助困难学生走出困境,并且可以在助人的过程中让受助者学会自助,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最终得以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侧重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受教者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人格以及行为实践在一定时期内达到预期效果,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3]。
由此可见,无论是学生社会工作,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工作理念都是注重以生为本,都倡导服务学生,其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2 服务对象契合
中国台湾地区出版的《社会工作辞典》认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一些学习障碍者和存在适应障碍的学生也包括在内。这就是说,对智能不足、肢体残缺、情绪障碍以及行为偏差的学生提供服务。《中国社会大百科全书》认为,学校社会工作重点为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其解决问题,调整学校、家庭以及社区间的关系,此定义也强调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尤其是处境困难的学生[4]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全体在校学生,但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又有重点教育对象,包括对就业困难学生、心理困难学生、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开展重点辅导,点、面结合。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社会工作,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服务对象都是全体学生,并且二者都有所侧重,他们不仅为全体学生提供普适性的服务和教育,而且也为在学业、生活、思想上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人文关怀。
2.3 工作目标一致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指出,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达成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社会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在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潜能,助人自助;优化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关系,整合及合理利用三者资源,发挥三者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政治觉悟,通过课堂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品格、正确的价值取向、敏感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为社会培养政治过硬、素质达标的人才。概括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德、理想人格和正确行为模式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教育的目标。这与学生社会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目标如出一辙。
同时,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目标的实现也能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能促进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能优化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促进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体现学校社会工作价值等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4 工作内容相符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实务性的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学校学生提供服务。其工作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般性教育工作,包括提供生活辅导、学业辅导以及职业辅导;二是面向个别特殊学生的具体工作,包括偏差行为学生、身心障碍学生、特长生、转校生等;三是协调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关系,为学校人员提供咨询,参与社区发展,开发并且利用社区资源为学校教育服务[4]6。
图1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耦合点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违纪教育、心理教育5个主要内容,其中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内容,思想教育是根本内容,道德教育是基础性内容,违纪教育是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前提性内容。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由上可见,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学生提供发展性、教育性和改善性服务,为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社会支持,增强学生的权益意识,维护学生成长性权利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学校社会工作的内容较之思想政治教育稍显宽泛,因而二者的耦合具有实践意义(如图1所示)。
3 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图2 学校社会工作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 分析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3.1 自身优势
3.1.1 二者的契合为耦合提供可能性
如上所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作理念、服务对象、工作目标以及工作内容等多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学校社会工作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能性。如高等教育逐渐重视“以生为本”,这为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学生工作逐渐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素质,这与学校社会工作中的“增能”功能是一致的;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与当前高校面对特殊学生一对一的工作方式如出一辙,小组工作又是管理者在对班级、社团以及团总支学生会进行管理的基本方式。
3.1.2 二者的互补为耦合提供探索空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采用的是院系领导下的以辅导员为主要力量的班级管理模式。一方面,辅导员不能完全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师生比配备,另一方面,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如院系党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助学贷款、就业指导等其他工作基本由辅导员负责,辅导员分身乏术,往往采取集体教育、统一管理的方式,一旦学生出了问题,只能事后补救,这严重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校社会工作,是一种去行政化的管理方式,用专业的学科理论,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授之以渔,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理想状态。由此可见,二者在服务学生的方式上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又为二者的耦合提供了现实依据,使得两种方式相互借鉴,点面结合,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2 自身劣势
3.2.1 专业角色模糊
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美国,在日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发展较为迅速,而在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则比较曲折。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一批教育家、社会学家,从“救国救民”的思想出发,积极开展贫民教育活动,试图通过教育“医治”中国的社会病症,为广大民众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这实际上就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雏形。虽然自此以后,社会工作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一系列成就,但1952年院系调整后,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代了学校社会工作,直到90年代以后才在政府的推动下以“先教育后实务”的方式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高校的运用尚不够成熟,辅导员、班主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导力量,引入学校社会工作,一方面很难融入已经固有的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学生很难认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和身份,而将其误认为心理咨询师。同时,如果从外界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常常会因为在学校中没有确定的教学任务而被其他教师边缘化[5]。
3.2.2 相关研究与实践的本土化经验和成果较少
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实践上,学校社会工作注重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运用实务技巧开创高校学生工作新局面。作为舶来品,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社工人员,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的本土化经验、理论化成果较少,仅有个别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初步探索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学生管理中。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中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际情况,正确定位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目标与任务,不断探索、积累符合我国国情的理论知识与经验。
3.3 外部机遇
3.3.1 制度保障
随着社会事务的不断细化,党和国家越来越意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从制度形式上加以肯定。2004年6月,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印发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中,明确将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予以肯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6]这是我国首次对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要求,从制度上确立了社会工作的地位。2011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制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这10年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使之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7]。 2013年,《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出台,明确规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证明了国家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度逐日提升,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以及队伍建设等都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学校社会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外部条件。
3.3.2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机遇
学生工作的职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变化,由单纯的“教育、管理”逐步走向“服务”,在这种转变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也不断受到挑战,固有的行政手段为主的灌输式教育受到挑战。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以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提升服务技能、提高服务质量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任务。《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指引》指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理念包括了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有助于转变高校学生工作者服务理念;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等方法,对于改进传统学生工作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技能,提高服务效果,有效整合学校、社区与社会的资源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无论是学校社会工作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以理论为基础。学校社会工作以社会学、社会工作为学科依托进行科学化的助人服务工作,能够为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理论知识,能够创新工作方式,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内在需求。
3.4 外部挑战
3.4.1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本土化程度较低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按照党中央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国各地都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方式。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运用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方法,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其本土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大多来源于社会学,社会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其中诸如贝克尔的标签理论、涂尔干的失范理论、科恩的亚文化理论等,基本是照搬西方学者的理论要点,在中国并未得到长足发展;而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也是建立在从西方舶来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和伦理信条上,以西方人道主义精神和宗教伦理传统为依据,以社会福利思想和慈善精神为价值源泉,重点强调个人主义,淡化集体色彩,这一点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集体精神存在很大不同(如图3所示)。现阶段,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事务处在探索试点阶段,严格说来,还只是照搬照抄社会工作通用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并未完全融入中国的教育体制,本土化水平还较低。
图3 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同点
3.4.2 推动力量不平衡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领导制度。党和政府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推动力量,党和国家通过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方式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已经形成一套系统的教育方式。相比之下,学校社会工作则仅处于试点阶段,由于学校社会工作来源于西方,其价值理念、工作方式等都与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有所出入,加之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社会学、社会工作相关专业课程的高校较少,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在目前阶段只是作为德育工作的有益补充而存在。在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多由教育主管部门推进或由民间社会工作教育机构推行的方式进入高校,并未被纳入我国学校教育体制的范围之内[5],学校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位,也并未被列入国家承认的正式岗位,制度的缺失和身份的认同,成为我国学校社会工作长足发展的最大障碍。
4 学校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两翼耦合模型的构建
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念、目标、对象、方法等方面具有耦合性,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借鉴,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为学生成才成长服务。由于二者的本土化水平不同、工作方法存在差异,因此应内外协同,以外部嵌入、内部整合的方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的耦合模型。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耦合模型的内生机制
4.1.1 重塑价值理念,构建高校学生工作育人服务共同体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为背景,在实践中形成一系列教育理念,包括以人为本、主体性教育理念、开放性教育理念和系统性教育理念等。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标新立异的90后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受到冲击,必须要探索引入新的理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思想动力。
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学校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帮助他人,这是其服务性和利他性的表现;另一方面,学校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提供帮助,使受助者消除消极情绪,积极适应、认清自我,从而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由他助变为自助,并在自助过程中得以发展,即获能。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这一理念,改变以往强行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注重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分析问题的本质,教给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领,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实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目标,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学校社会工作的平等与尊重的理念,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舒茨的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相信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强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尊重人、相信人,并且认为这是助人活动能否取得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是居高临下传递普遍性的教育观念,慑于教育者的权威,受教者往往摒弃自身特性,遵从千篇一律的内容。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没有个性的相同体。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平等尊重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身份,以平等身份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尊重个体差异,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客体被动服从的模式转变为主客体互为宾主、互相交流的模式,使教育对象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
4.1.2 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面临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新的理论路径并进行实践创新,在培养效果、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健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有为的接班人。以思政理论课课堂教育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有必要引入社会工作的全新工作模式,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有3种工作方式,分别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工作。3种工作方式的结合,分别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个案工作模式。个案工作模式主要以个人为服务对象,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将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注意的是,个案工作的对象应是问题严重、情况特殊的学生,需要社会工作者单独深入以及长期地对其进行追踪,及时发现隐患,助其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其次,个案工作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和其他诸如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几类方法相结合,注重工作方法的多样性,积极挖掘受助者身边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取得工作效果。最后,个案工作方式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自愿和保密原则,假若学生不愿意,不可强迫学生接受帮助,以免造成学生被标签化,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2)小组工作模式。小组工作是将小组作为服务对象,实施助人的工作方法。将小组工作模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关键一点就是要将面临类似问题或有相似需求的学生归类,运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抓住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的互动契机适时引导,实现小组成员和小组的共同发展。例如,在高校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可以将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适时开展相关活动,增进感情、提高技能;可通过成立大学生社会体验小组、大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大学生心理健康联合小组等形式,通过小组活动过程或社会工作者的指引,鼓励和支持成员的健康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学会倾听、理解和包容等技巧,使小组成员在环境中受到教化,得到发展。
(3)社区工作模式。社区工作模式是指将学校社会工作的领域扩大,注重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通过利用社区资源,与学校建立良好的互动,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将这一工作方式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构筑全环境育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靠一己之力,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为之提供良好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形成社会—学校—社区—家庭的全环境育人机制。教育者应成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主要联络人,积极宣传学校政策,挖掘社区资源,开展社区活动;将学校教育融入社区服务中,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可以将社区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委派专门指导老师,让学生在志愿活动、社区服务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培养大学生奉献、服务的精神,实现自我成长。
4.1.3 合理调整机构,形成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管理体系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并不完善,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更无从下手。南方地区高校社会工作相对发展较快且创新性突出,但其介入学校工作的模式,基本是依托高校开设相关学科并在高校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研究室(实验室),相关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取得社工资质后,在资质较高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定位并不准确,职责分工也不明晰。而要想使学校社会工作较为自然地融入高校,必须要有合理的机构作为保障。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基本是由学校党委领导,由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分管,各院系独立运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以后,基本的高校学生事务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仍然保留,在校党委领导下,加入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站这一专业服务机构,并在院系内设立院级社会工作者,具体负责本院学生的服务工作,而院系的团委书记仍旧分管学团工作,学生辅导员仍旧分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者岗位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如图4所示)。
图4 学生事务管理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社会工作耦合模型的外生路径
4.2.1 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包括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依靠力量则包括专职政治辅导员、学团工作负责人以及两课任课教师。两课教师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修养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课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主要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日常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保持学校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辅导员身兼学生日常管理的职责,具体包括学生的奖惩管理、学籍管理等。而引入学校社会工作者以后,可以将以往的学生事务管理系统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育管理,一类是服务。以往的思政教育和日常管理属于教育管理类,分别由辅导员、两课教师、团总支老师负责,具体包括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学团活动、学生社团管理等;服务职能主要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担任,负责所有学生的服务工作,包括贫困生工作、就业工作、心理辅导、学业困难学生帮扶、社区服务等等。二者职责明确,权责到人,形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
4.2.2 整合外部资源,形成全环境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诚如上文探讨引入社区社会工作方法时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靠一己之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赖于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共同营造的良好环境。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忽视家庭、社区以及社会教育环境的营造。就高校而言,应该有严格而执行有力的规章制度、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亲切的人际关系,在进行党团活动、班级活动或是社会性服务的时候,应注重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对于家庭而言,父母应摒弃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学校的任务这一错误观点,用自身良好的行为方式和高尚的品性修养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及时关注子女思想动态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会使社会保持良性的运行机制和正确的育人导向,会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教育力量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只有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良性教育环境,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
4.2.3 完善社工制度,营造一个接纳和认可的社会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耦合提供制度保障
耦合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人人重视的全环境育人机制,需要政府不断推动,以制度形式予以保障,这也是学校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诚如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备受重视一样,在高校发展社会工作,当务之急便是进一步完善社工人才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资格的认证制度,以制度形式规定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地位和职责,提高其地位和待遇,建立合理的薪酬、奖惩,保证合理且富有激励效果的工作条件、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并完善晋升制度,为学校社会工作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其在宽阔的职业路径中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定期划拨一定数量的社工活动经费,用于社会工作活动室的建立、社会工作者的培训、活动的开展等,专款专用,在保证高校社会工作的基本软硬件设施条件的基础上,给予社会工作者开展活动必要的资金支持[8]。最后,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应积极利用报刊、网络、宣传栏等线上线下、传统新兴的宣传方法对学校社会工作这一新兴事物进行宣传,让相关政策制度为人们熟知,扩大其在学校、家长、社区以及学生中的知名度,营造一个接纳和认可的社会环境。
5 结语
学校社会工作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之义,找准二者耦合点,厘清社会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协调好服务与管理之间、传统育人机制与创新服务育人机制之间的关系,构筑以学生服务共同体为一体,以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育人机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及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提供专业的服务。
[1] 刘枫,王成奎.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路径研究:学校社会工作[J]. 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32.
[2] 梁金霞,包金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分析[EB/OL].[2016-12-29].http://www.drcnet.com.cn/new_product/edu/index.asp.
[3] 刘振江,赵罗英,任扬. 社会工作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8):55.
[4] 程勇,陈天竹,苏祥. 学校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胡行翠. 学校社会工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路径[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8.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7] 关于印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3-01-29).http://cpc.people.com.cn/n/2013/0129/c244819-20363481.html.
[8] 李沄松.浅谈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政工作[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0):241-243.
责任编辑:张晓辉
IntroductionofSchoolSocialWorktoStudentAffairsManagementinColleges—BasedontheCouplingModel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SchoolSocialWork
LI Qingrui, XIAO Zhuolei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Fuyang 236037, China)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bridge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fluences direct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ege manag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social work, through SWOT analysis of the coupl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ocial work,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and research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external path of the two by the embedded integration method, so as to provide feasible working idea and working metho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hool social work; coupling
2017-08-04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5KJ007);阜阳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2016FSSK01);阜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JYXM06)
李庆瑞(1985-),女(回族),安徽阜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学校社会工作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7)10-00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