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衰竭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2017-12-05蒋巧玲郭水洁郭会利
蒋巧玲,郭水洁,郭会利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河南省骨科医院影像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骨盆衰竭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蒋巧玲1,郭水洁2,郭会利1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河南省骨科医院影像中心,河南 洛阳 471002;2.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探讨骨盆衰竭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影像学检查并随访证实的骨盆衰竭骨折的影像学征象,27例均行骨盆正侧位X线检查,其中23例同时行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15例行SPECT-CT检查。结果:27例中骨折发生于骶骨23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17例;髂骨9例,其中单侧5例,双侧4例;耻骨支8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2例。3例X线显示阳性征象,表现为与相邻关节平行的骨折线影或线样硬化影,与骨小梁垂直。23例CT显示双侧骶骨耳状面、耻骨支及髂骨翼明显骨折线影或线样高密度硬化影,骨折线或硬化影平行于相邻关节面,23例均可见明显骨质疏松,周围软组织稍显肿胀。18例MRI示骶骨、耻骨及髂骨可见线状长T1、短T2信号,边界清晰或不清,周围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水肿信号影。15例SPECT-CT均显示为典型的“H”型或“纺锤型”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结论X线对骨盆衰竭骨折的敏感性不及CT、MRI和SPECT-CT,特别是SPECT-CT敏感性更高,能够早期诊断衰竭骨折,但其特异性低,因此,临床诊断时需结合各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病史,以提高诊断率。
骨盆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显像
衰竭骨折属于应力性骨折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骨矿物质含量减少及骨弹性抵抗力减弱的骨组织,常在正常应力作用下发生骨折,多见于绝经期老年女性患者,骨质疏松为其根本致病因素[1]。本病与暴力性骨折不同,无典型的临床症状,无明显外伤史,且骨盆结构复杂,因此常易漏诊和误诊。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3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收治的27例经影像学检查并随访证实的骨盆衰竭骨折患者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骨盆衰竭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并探讨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例中,男5例,女22例;年龄61~82岁,中位数为71岁。患者均主诉腹股沟区和(或)腰骶部疼痛明显,部分患者腰部和髋关节活动受限。均无明显外伤史和肿瘤放疗史。27例均行骨盆正侧位X线检查,23例行CT检查,18例行MRI检查,15例行SPECT-CT检查。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
1.2 仪器与方法 X线检查采用锐珂Direct View 7500型设备,行常规骨盆DR正侧位检查。CT检查采用美国Picker IQ CT机,对骨盆行常规横断位平扫,摄取软组织窗和骨窗。扫描参数:层厚3~5mm,层距2~3mm。必要时行矢状面、横断面及冠状面MPR。MRI检查采用Philips Ingenia 3.0 T超导型MRI成像设备及表面线圈,行FSE序列T1WI、T2WI及脂肪抑制PDWI常规冠状位、矢状位及横断位扫描。扫描参数:T1WI TR 500ms,TE 21ms;T2WI TR 3200ms,TE 110ms;脂肪抑制序列 PDWI TR 1 200ms,TE 30ms;FOV 30 cm×30 cm~40 cm×40 cm,矩阵256×256~256×384,NEX 2,层厚 4mm,层距 2mm。SPECT-CT检查采用Siemens Symbia-T6 SPECT-CT图像融合系统以相同的扫描参数对髋关节行SPECT断层扫描及同机CT扫描。SPECT扫描前3~4 h经肘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显像剂99mTc-MDP 20~25mCi,再行SPECT扫描。CT扫描层厚2mm,层距0.8mm,螺距1。运用Siemens Symbia-T6随机工作站图像融合软件进行图像融合。
1.3 图像分析 由影像中心2名副主任以上医师对所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临床作出诊断,意见不同时,经会诊确诊,若会诊后仍不能确定者,不纳入本研究。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 27例中骨折发生于骶骨23例,其中双侧17例,均位于骶骨耳状面;单侧6例,位于骶骨耳状面及骶骨体;髂骨9例,其中单侧5例,双侧4例,均位于髂骨翼;耻骨支8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2例,位于单侧耻骨上下支2例,余均位于耻骨上支或下支。
2.2 影像学表现 27例均行骨盆正侧位X线片,其中3例X线示与相邻关节面平行的骨折线影或线样硬化影(图1)及骨质疏松,骨折线与骨小梁走行垂直;其余24例骨盆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或仅见骨质密度普遍减低。23例行CT平扫,其横断面图像和MPR矢状面图像上可见双侧骶骨耳状面、髂骨翼及耻骨支有明显的骨折线影或线样高密度硬化影,骨折线或硬化影平行于相邻关节面,19例可见骨皮质断裂(图2a),23例均可见明显的骨质疏松,周围软组织稍显肿胀。18例MRI显示骶骨、耻骨支及髂骨在T1WI和T2WI上均可见线样低信号影,边界清晰或不清,病变区周围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水肿信号影(图2b,2c)。15例SPECT骨显像及SPECT-CT图像融合可见双侧骶骨呈典型的“H”型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图2d,2e),或耻骨支见“纺锤型”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区,或髂骨翼上见与相邻关节面平行的弧形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
图1 女,66岁,左侧髋部及右侧臀部疼痛活动受限2 d。骨盆正位片示左侧髂骨翼可见骨折线影,周围可见高密度硬化影,右侧耻骨上下支骨折,折端错位 图2 女,65岁,腰骶部疼痛不适2个月 图2a 骶髂关节CT平扫MPR横断位示双侧骶骨翼可见线样低密度影,皮质断裂(箭头) 图2b,2c T1WI横断位和T2WI SPAIR横断位示双侧骶骨翼可见线状长T1短T2信号影(箭头),周围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水肿信号影图2d,2e 全身骨扫描及SPECT-CT图像融合示双侧骶髂关节可见“H”型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
3 讨论
衰竭骨折并不少见,尤其多见于绝经后女性,本研究 81.5%(22/27)为女性,与文献[2]报道相符。 衰竭骨折常见于身体承重区和非承重区易发生扭曲部位,如胸腰椎、骶椎,其次为髂骨、耻骨、坐骨、股骨颈和距骨等[3],与疲劳骨折同属应力性骨折,但与疲劳骨折不同。疲劳骨折为正常骨含量的骨组织在长时间应力作用下骨皮质和骨小梁发生细微变化的骨损伤[4],而骨质疏松为衰竭骨折的常见病因,也可见于肿瘤放疗后、Paget’s病、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导致的骨矿物质缺失[5]。骨盆衰竭骨折患者常有腰部或腹股沟区疼痛,以及腰椎或髋关节活动受限,临床上易漏诊或误诊为椎间盘退变、腰椎间盘突出、肿瘤病变、感染等。
3.1 影像学表现 骨盆衰竭骨折可单发,也可多发,多发者多双侧对称性发生或单侧多部位发生,结合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X线检查对该病的敏感性较低,本研究仅3例显示阳性征象,表现为病变区线样骨折线影,与骨小梁走行垂直,多可见骨质疏松。发生于骶骨者多位于骶骨耳状面,骨折线多与骶髂关节平行;发生于髂骨者多累及髂骨翼,也可见于髂骨基底部;发生于耻骨、坐骨支者,骨折线多与耻骨、坐骨垂直,X线较易显示。CT检查可清晰显示病变区线样骨折线影、骨皮质和骨小梁断裂、周围软组织肿胀,可见骨质密度普遍减低,对骨盆衰竭骨折检查的敏感性明显比X线高[6]。MRI检查可见病变部位线样长T1短T2信号影,周围可见长T1长T2水肿信号影。MRI能很好地显示骨折线和其周围的软组织水肿,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CT高,但对骨质的分辨力较CT低[7]。SPECT-CT检查可见双侧骶骨耳状面出现典型的“H”型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或耻骨和坐骨支出现“纺锤型”放射性核素异常浓聚[8],其早期敏感性高,但不能清楚地显示骨折线,需结合CT检查,以便更好定位,临床上常采用SPECT-CT图像融合,以早期、准确地诊断骨盆衰竭骨折。
3.2 鉴别诊断 骨盆衰竭骨折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疲劳性骨折[9],常见于青壮年,其骨组织正常,好发于下肢骨、锁骨及第2跖骨干,为长期反复作用于某一正常骨组织的力而导致,易于鉴别。②外伤性骨折[10],有明确的外伤病史,常因暴力损伤,其骨折线的走行与骨折部位、骨折端位线情况取决于暴力的方向、着力点及力道大小,因此与衰竭骨折不难鉴别。③骨转移瘤[11],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病灶范围较大,并呈进行性扩大,疼痛较明显,而骨盆衰竭骨折的症状较轻,有其特定的发病部位,病变区可见骨折线影或硬化影,有其特定的走行,结合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1]Yalcin S,Ekiz T,Erden E,et al.Sacral insufficiency fracture:an insidious cause for low back pain[J].Pain Physician,2015,18:925-926.
[2]蔡兆熙,李永,杨泽宏,等.宫颈癌放疗后骨盆衰竭骨折MRI及相关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10):1483-1486.
[3]Ayanaoglu T,Atik OS,Tokgoz N,et al.Sacral and pubic insufficiency fractures due to bisphosphonate treatment[J].Eklem Hastalik Cerrahisi,2015,26:120-124.
[4]郭春锋,王朝艳,丁玉枝,等.MRI在胫骨疲劳性骨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7):1309-1310.
[5]阮文东,王沛,雪原,等.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J]. 中华骨科杂志,2011,31(7):789-793.
[6]吴茂铸,倪淑红,应琦,等.多层螺旋CT在诊断隐匿性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价值[J]. 中医正骨,2012,24(7):29-32.
[7]王亮.MRI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0):2737-2738.
[8]Al-Faham Z,Rydberg JN,Oliver Wong CY.Use of SPECT/CT with99mTc-MDP bone scintigraphy to diagnose sacral insufficiency fracture[J].J Nucl Med Technol,2014,42:240-241.
[9]王妮,王喆,李成,等.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断层显像在疲劳性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16,36(3):261-262.
[10]冯少仁,林云,阮志勇,等.胫、股骨髁应力性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98-102.
[11]周长友,陈久尊,何家维,等.四肢骨转移瘤的影像学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11):1823-1826,1843.
10.3969/j.issn.1672-0512.2017.06.041
2016年洛阳市医疗卫生科技计划项目(1723001A-2)。
郭会利,E-mail:lzguohuili@126.com。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