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2017-12-05王艳勇
王艳勇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
王艳勇
军民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国家核心竞争能力、承载强国梦强军梦的重大战略。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本文从建立集中统一领导的融合发展体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全民广泛参与的融合发展动力、形成彰显大国风范的融合发展态势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推动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军民融合 深度发展 思考
习近平主席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关键一招。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滞后、运行机制不完善、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各级深入分析研究,切实采取有力举措,不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持续健康运行。
一、按照指挥顺畅、集中高效的要求,建立统一领导的融合发展体制
压茬落实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融合委)、出台《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意见》等从国家层面立起的“四梁八柱”后的下步工作,抓紧构建“脖子以下”体制,确保融合发展在以习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令出归一、上下贯通、顺利推进。
建立组织机构。按照党政军一体的原则,尽快落定中央融合委机构。依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国动委机构,成立省融合委。在现国动委机构调整改革的同时,调整加强融合委力量,由省委书记任融合委主任,吸收发改委、科技、信息化、海洋、质监等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企业领导进入,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依托省军区设置省融合委办公室,承担协调职能。按照“需求、规划、协调、市场、监督”五大功能,设置中央、省融合委下属专项领导小组。中央融合委各专项领导小组与国家机关、军委机关、军种有关部门、国家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建立对接关系,省融合委专项领导小组与所在战区、有关部队、驻地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建立对接关系。按照对上服务、横向协调、对下指导三大职能要求,设置中央融合委办公室下属司和省融合委下属局,各级融合机构统一按照军地合署,内外衔接、统分结合的模式运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健全制度机制。需求提报机制。军队线上,由军种提报—战区审核—军委战略规划办统筹;政府线上,由省提报—相关部委审核—国家发改委统筹。供需对接机制。由中央融合委办公室负责两条线上需求综合汇总,组织军队、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对接。项目审批机制。中央融合委办公室将需求对接方案报中央融合委审定后,下达至省融合委和省有关行业、科研、企业单位,并围绕规划、立项、审批、建设、验收等重大环节,进行分类指导、检查督导,切实在项目审批上真正实行中央融合委管总、职能部门审核、监督部门把关制度。军地协调机制。由中央、省融合委组织信息共享、要事会商、情况通报、合署办公和检查评估等工作,畅通军地协调机制,实现军地无缝对接。绩效评估机制。由中央和省融合委办公室牵头,军地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常态评估机构,制定评估标准,组织实施评估。
立起政策法规。国家出台《军民融合法》,从宏观上明确政府、军队、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在军民融合发展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中央融合委办公室出台《融合委工作规则》《中央、国家和军委机关军民融合职责分工》,规范工作运行。国家职能部门、省融合委、科研单位、相关企业拟制行业方面和地方性制度规定。
二、发挥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
借鉴过去党政军民协作发展“两弹一星”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通过两级军民融合委和省军区系统,协调汇聚各行业、各战线、各方面的力量,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落实国防需要,在落实军事斗争准备中牵引经济发展,走出军民融合发展的“中国模式”。
需求牵引模式。充分发挥需求对创新的明确指向和有力牵引作用,以需求为动力源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军队方面,围绕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确定经略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的要求,把这些新型战略领域的核心技术、撒手锏武器、新质力量创新需求向社会开放传导,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才为实现强军目标服务。政府方面,扩大开放、主动接盘,把军事需求加载到经济需求中去,全社会创新资源特别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等,要对军事创新实行市场竞争,努力抢占经济、科技、军事竞争制高点。
军地合一模式。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摒弃过去军地自我搞发展、重复上项目、分散抓建设的思想羁绊、利益藩篱和建设模式,通过两级融合委把军队、地方、科研单位、企业等各行业各领域协调统合起来,同心同力同向,合作互利共赢,重点抓好后备力量、经济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国防教育、装备动员、信息动员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化保障办的事就不自己单独办,激发经济建设活力、增强国防建设动力。
信息支撑模式。结合国家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计划、大数据战略行动,构建军民融合信息化平台。建立军民两用设施、设备、技术、人才及军队保障社会化等基础信息库,为融合发展提供信息资源服务;统一规范军民两用技术标准,推行军用装备和设施采取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实现军民标准通用化(如一些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等大型基础设施,部分民用飞机、船舶、大型机械等装备,既为民用,也能军用),消除融合发展的技术壁垒;运用模拟仿真、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等综合手段,实施融合效能精确评估,实现对目标、计划、效果的全程监管,推动双向开放、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提升融合质量和效益。
项目推动模式。紧跟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的步伐,军地双方找准需求结合点和双赢点,联合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重大工程,在船舶飞机制造、航天航空开发、信息技术探索等重点领域统筹安排科研项目攻关,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出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促进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深度融合。
三、扭住铸魂育人这一源头工程,培育全民广泛参与的融合发展动力
把握源头、扭住关键,把育人铸魂放在优先的位置,运用军地思想文化建设资源,不断增强军民融合理念和现代国防意识,凝聚13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注入最持久、最深层的动力。
传承红色基因。从政治层面抓住军民融合的结合点。①大力开展国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良好氛围。②开展形式多样的“军营开放日”活动,在大中城市、有条件的部队,由地方安排、省军区系统协调、部队具体实施,利用“八一”“十一”等时机组织地方干部、战士家长和学生走进军营,参观部队军史馆和官兵宿舍,观看军事课目表演,增强爱军拥军感情,密切军政军民关系。③充分挖掘利用伟人故里、革命遗址(遗迹)、历史纪念馆、烈士陵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红色资源,讲好国防故事、传播爱国种子、传承红色基因。
加强学生军训。从青少年抓起,按照国家主导、政府主管、军队主训、学校主抓的思路,由教育部和军委国防动员部负责领导,在军委国防动员部和省军区设立军训工作办公室,构建以现役部队为骨干、预备役部队为主体、民兵教练员队伍为补充的承训力量体系,健全政策规定,科学设置内容,严密组织实施,确保军训任务圆满高效完成,努力培养更多军民融合式骨干人才和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后备人才。
改进兵役工作。适应国家和军队改革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抓紧对现行《兵役法》和《征兵工作条例》进行修订,健全各级征兵组织机构,完善配套国家和地方政策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改进方法手段,破解“当兵冷、征兵难”问题,尤其要努力做好高素质兵员征集工作;扎实搞好退伍军人服务保障,重点把近5年退伍转业人员储备好,为兵员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提供坚强后盾;按照这轮军改部署,深化研究论证,尽快成立国家、省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专司主营退役军人工作,做好退役军人培训、安置、管理和相关保障等工作,把全国退役军人分类管好用好,使之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当好骨干、发挥作用。
四、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形成彰显大国风范的融合发展态势
契合“一带一路”建设这一振兴中国发展、治理全球经济的宏伟战略工程,坚持国家利益走到哪里、军民融合就拓展到哪里、安全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坚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维护国家海外利益、保护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的合法权益,实现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
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把国防动员建设成为国防建设的战略工程、应急维稳的重要力量、打赢战争的可靠保障、军民融合的桥梁纽带、基层政权的重要支撑。要按照军队改革新体制,尽快调整各级国动委机构,形成更加完备、更加高效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质量效能;按照省军区系统职能要求,加强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和基层武装部建设,确保担当起新的职能使命;按照转型要求深化后备力量改革,依托兵员充足地域编组应急力量,依托新型行业系统编组新质战略支援保障力量,依托军地对口企(事)业单位编组专业保障力量,依托装备生产厂家和军工企业高新人才,围绕军队“十三五”规划编好普通民兵,建好以应急民兵、海上民兵、军兵种对口保障民兵等为重点的基干民兵队伍,调整组建以新质保障力量为重点的预备役部队,面向三军、服务经济。
加强海外保障体系建设。汲取2008年以来我海军赴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护航过程中,官兵休整和食品、油料补给遇到困难的经验教训,加大“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力度,充分利用国际交通运输合作平台,协调签署相关合作协议,提高面向境外的战略投送能力;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依托我驻外企业的保障资源,建立相应的保障支撑点、后勤补给点,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遂行维权维稳、海外护航、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紧急援外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保障难的短板。
强化驻外机构动员功能。增强我驻外使领馆的动员能力。我国与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外设立有165个大使馆和81个总领事馆。应当借鉴利比亚撤侨行动的成功经验,培育加强驻外使领馆动员组织能力,使其在未来境外保障行动中,担负起一线动员指挥部的职责。实践中,如果依托驻外中资企业及其办事机构,预储需要的保障物资,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赋予其必要的动员保障任务,则能够更好地满足我海外军事行动的动员保障需要。比如,以国航、东航、南航为代表的航空公司,以中远、中海为代表的海运公司,在国外的主要机场和港口均设立了办事机构,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球的海外保障网点,在维和部队装备物资保障、海军舰艇编队出访和护航行动、海外撤侨和应急救援等军事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把海外华人华侨动员起来,充分发挥和利用分布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华人华侨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提供各种帮助,是彰显大国风范融合发展态势的有力举措。
(责任编辑:孙永钰)
E25
A
1002-4484(2017)07-0021-04
作者:王艳勇,贵州省军区司令员,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