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学校和社会中的现实探析
2017-12-05汪雪连
汪雪连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学校和社会中的现实探析
汪雪连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为明确的发展方向,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运用辩证分析法、唯物辩证法、批判法等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现象进行阐述,对大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化功能,为在我国社会实践中能够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作用,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具有指导功能。
马克思主义 学校 社会 探析
马克思在我国的发展非常的好,并且已向大众化推广,取得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时代的发展推动下,我国领导人能够根据我国的国情,党情,民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当代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的用下,用基础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使我们的大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具有中国梦的伟大情怀,也为社会主义培养继承者和建设者。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得出来的真理;在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特征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下,使其不仅要具备有一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实践才有意义。
一、学习马克思对大学生的作用
(一)“学以致用”为马克思社会实践的一个导向作用
在我们的学校中,都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希望通过在课堂上给我们的大学生授以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融入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理论的教育,更是一种实践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如果如果脱离人民群众、远离社会实践,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永远也不会发挥实际作用。”[1]因此我们更加要注重学生实践,只有牢牢把握住实践环节,对于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的实践,只有在实践的作用下才能更好的反馈于理论。
(二)把以前“逼着学”教学模式变成现在的“自主学”的教学模式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政治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甚至连学生发言的机会也没有,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 填鸭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有着严重的缺陷,长期进行下去,会使得我们的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没有生趣,甚至会产生一种厌学的抵触情绪,严重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发展。在学校中,应该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只有让他们走出教室走到社会的一些调查中,或者在大自然中实践,在正确的引导下,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主动的去探索,去求知,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逐渐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不仅能增强我们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且还会在实践过程自我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我的思想也得到升华,在这些实践的作用下,逐渐的是他们过去被动的学习变成现在的主动学习。
(三)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必须要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强调我们学生需要进行素质教育的社会,究竟我们为什么要提倡素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又会对我们有什么好处?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何为素质教育?就是学生在实践课和理论课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的的一种教育方式。马克思主义是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它重在培养我们大学生更高层次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它为我们大学生培养哲学思想观念,提高其在我们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它渗透到我们大学生的各种教育之中。当今社会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等,又如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外的联系,在他们之间寻找共性,去探索发现其本质。还有马克思还指出,事物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这一观点的提出对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作用,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事情。这对于我们大学生今后能够从事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机遇
(一)推进大学生的实践观,让其广泛接受学习马克思主义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2]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在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唯一途径,高校之所以推进马克思教育的普及,就是使大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支教等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当然,这种实践锻炼的机会不仅仅是面对优秀学生,小群体的活动,我们要把这种机会扩大到全体同学,让他们有机会去实践,去体验马克思在社会实践中的伟大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根据我们的国情、校情,及民情等特色,制定相应的对策,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不断的拓宽社会实践领域。因此我们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的计划中,把社会实践的内容、目标、方法、要求等要有充分的准备,周密的安排,确保师资、时间、经费要有保障,我们高校在制定此目标之前,应该考虑到,我们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所获得的利益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有机的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有利于建立巩固的长效的大众化工作机制[3]。
(二)把大学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为马克思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平台
把大学生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群体,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为社会实践提供稳定人力资源的保障,更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一定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如社区,乡镇,各种单位机构等,建立稳定有效多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域。高校也应本着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使实践领域更好的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载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有利于马克思向大众化全面的传播。
(三)社会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传播
说到马克思主义,其实就在我们生活中,不是在课本上体现出来的一种教条式的准则,让人觉得这是一种理论的东西,空洞的东西;而是在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生活实践中的一种总结,马克思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依据,是真理。都说真理是掌握的少数人的手里,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其调理通俗易懂,正如列宁所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4]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是马克思主义最薄弱的地区,我国大学生正好可以借助“三下乡”等活动,去更好的锻炼自己,让自己更好的成长。更好的体验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结合,提高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度和可信度,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
三、社会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具有升华功能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深入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要常学常新。我们作为大学生中的群体,我们的思想积极活跃,对新事物也是易于接受,也容易受到干扰;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我们大学生做事要讲求实效务实,在对待事情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否则将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最终会被淘汰。实践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而且还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去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的实践反馈,再到实践反馈的循环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的得到升华,不断的完善。
(二)让马克思主义惠及广大的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让人们能够理解,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由点、线、面的一种传播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只有少部分的人掌握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的在我国蔓延,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我国的大地上发展着。以前马克思主义是一些有识之士,思想开明的人所掌握的,然而现如今,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放在学校;学校是一个稳定,相对持久,又有权威性的一个教育机构,容易让人们信服。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成果和理论的普及,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最终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并且运用,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意义所在。
[1]徐光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10-04-19(9).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3]李冬华.略论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14):57~59.
[4]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7.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汪雪连(1991-),女,汉族,云南昭通人,硕士,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