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及启示

2017-12-05徐贝琳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孙中山民生思想

徐贝琳

试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及启示

徐贝琳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民生主义”的提出不仅对当时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孙中山 民生主义 发展

民生,即人民大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经过历代的发展和引用,“民生”指向人们基本生活的意思更加明确。作为二十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伟大人物、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其独创性的见解《民生主义》,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命题,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思想最具有特色的部分,被视为可以有效治理国家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中的许多见解至今仍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对当前社会如何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有着启示作用。

一、民生主义的内容

1924年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对“民生”进一步阐释:“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存在,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问题被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不仅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而且注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解决社会所有问题中的核心问题。他一针见血的指出:“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像阶级斗争和工人痛苦,那些压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

(一)平均地权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一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型革命家,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思想家,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基础上,吸取西方的土地税理论,建立了新的民生思想,提出“平均地权”。受太平天国运动所倡导思想的影响,他从小就向往“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平均,无处不饱暖”的大同世界。而后,他将民生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人类大同主义。“平均地权”即实行“耕者有其田”,是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建设“社会的国家”关键。只有土地尽归国有才能制止垄断,避免贫富悬殊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只有土地涨价归公,才会导致“社会发达”和“公家愈富”。

(二)节制资本

中山先生曾长期旅居欧美国家,深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利与弊,对垄断资本操纵国民经济、产生贫富悬殊、发生阶级对抗等社会问题深恶痛绝。1912年底孙中山在杭州正式提出节制资本的口号,他前瞻性地指出,节制资本主要内涵在于限制私人资本的经营范围,最根本用意是防止在中国出现垄断国民生计的私人企业、集团,使中国在充分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像欧美国家那样财富过分集中、贫富过分悬殊。

(三)兴办实业

实业思想集中体现在孙中山写于1921 年的《实业计划》一书中。主要有两方面:第一,中国实业应由个人企业与国家企业同时进行。第二,关于兴办实业的资金,远非中国国民财力所能承担,必须通过借资合办、华洋合股、定以期限三种手段利用外资,并强调利用外资是有原则的,绝不能丧权辱国。他主张利用外资要以民间合作为主,避免政府间借债所带来的有损国家主权及国际矛盾发生。同时他还对利用外资可能会让外国人赚不少钱的狭隘的小农经济思想进行了批驳,并教育国民要从长远考虑,利用外资将使中国实业兴旺,国家赚大钱,最终民生改善,国民受益。

(四)发展教育

教育是立国的基础,孙中山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实现民生主义的基础。他很早就意识到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民生,而且是民族复兴赶超西方的基础。他考察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后认为,西方各国崛起的根源就在于“人无贵贱皆奋于学”。因此,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不为列强所欺凌,必须从教育这个基本的民生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他强调只有“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中国才能振奋精神,强大国力,拥有尊严,最终才能与“泰西诸国并驾齐驱,驰骋于地球之上”。

(五)对外开放

中山先生对中国鸦片战争后的基本国情进行分析并作出结论,他认为,中国几百年闭关锁国、盲目排外,限制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很难在短期内摆脱农耕文化的制约,难以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他明确指出,中国“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只有积极推进开放的国策,借他山之石。当然,孙中山所要实行的是保持主权的开放主义:只有“开放”,才可以使国家富强,才能有财力使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取得平等地位,但开放的前提是必须坚持“完全主权”,否则便会丧失主权,沦为亡国奴。

二、“民生主义”思想与我国建设历程间的联系

孙中山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提出民生主义,是很难得的。虽然因历史局限性,而未正面抨击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但纵观中国一百年来的经济发展脉络,凡遵循中山先生“民生主义”思想的阶段,我国经济都得到飞速发展;反之,则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最能说明问题的有两个阶段,以1978年我国决定实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国策为分水岭,第一阶段:之前30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只讲阶级斗争,全然不顾民生,最严重时几乎停工停产、停校停学。诸如“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臭老九”、“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荒诞可笑的口号,充实着整个社会。并且闭关锁国,凡有点海外关系者,十之八九就被打成里通外国的敌特分子。文革十年,对我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破坏力十分巨大,完全与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背道而驰,国民经济停滞不前。第二阶段:1978年,邓小平同志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坚定指出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思想。三十年来,我国在农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的“三包”政策,极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使全国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在沿海、城市,大量引进人才和外资,兴办实业,让私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并行,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与待遇,以及“科教兴国”等战略,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每年的GDP几乎以双位数增长,2010年达到471564亿,跃居世界第二。

三、“民生主义”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一)平均地权思想的启示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大量农民已失去土地,加之地产商大量囤积土地,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民土地财产权和发展权等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在处理当前这些问题时,必须坚持土地发展权归公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行使和处置土地发展权,并将获得的收益用于国家、地方政府、农民集体、农民。同时,在征地过程中,还要认真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各项征地、用地法规制度,确立合理的土地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发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土地财产权和发展权方面的一些问题。

(二)节制资本思想的启示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近几年,又有不少经济学家抛出“让私有经济进一步深入银行、铁路、矿产、能源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的理论观点。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非公有制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和成就的同时,劳资关系不断恶化,劳资冲突日益严重,广大农民工的超负荷工作与其相得到的报酬和待遇不成正比,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防止垄断资本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在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思想中,关于制定劳工法,保障劳工团体,完善养老制度、育儿制度、教育制度,周恤废疾者制度,改善工人生活,保障工人权利等一些办法,对解决当前由于混合所有制经济造成的问题都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重大的启示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办法的实施,来改善劳资关系,使其趋于和谐发展,毕竟,我们都不再愿再看到当年富士康“十几跳”的悲剧连连发生。

(三)兴办实业思想的启示意义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巨大成就,再次证明了孙中山先生兴办实业、合理引进外资的思想理论体系的正确性,比如建设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南方大港的规划,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实际上是想利用这些地方自身特点尽快发展起来,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进外资的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的实业发展之路如何克服瓶颈继续前行,仍有着重大的启示作用。

(四)发展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

我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有专家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是最大的败笔。当下,我国教育确实存在教育普及不深入的情况,有的农村及大量城市务工的子女仍然陷入无学可上的窘境。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农村地区与城市、西部与东部地区的教育人才和资金投入都存在很大差距,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值得欣慰的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已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而重点就是发展教育。一场教育大改革的风暴迫在眉睫。我们应该做到: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杜绝文盲现象,着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给予农村教育充分的资金保障和师资保障,充分保障欠发达地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权利;要科学配置现有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化,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使教育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各层次的专门人才。

(五)对外开放思想的启示意义

近三十年来,中国就是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国策,才有了经济的高速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得好:“中国只有走改革开放之路,走其他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之策与中山先生的开放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英雄所见略同。中国当下的改革开放之路又面临是否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重大问题,何去何从?民生主义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的思想。

总而言之,“中国已与西方诸国并驾齐驱,驰骋于地球之上”,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伟哉!孙中山,他的“民生主义”思想必将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篇章中留下极其辉煌的一页。

[1]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尹娜.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卢钟锋.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J].学术探索,2005(10).

[7]李连萍.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及启示[J].思政探讨,2011(01).

[8]李琨.百年辛亥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梳理[J].南昌高专学报,2011(04).

[9]韩隆福,刘平政.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历史作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思政教学部)

徐贝琳(1988-),女,江西德兴人,硕士,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政府与政治。

猜你喜欢

孙中山民生思想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孙中山的绰号
思想与“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