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模因论不同发展阶段对课堂翻译教学的启示
2017-12-05汤君丽
汤君丽
浅析翻译模因论不同发展阶段对课堂翻译教学的启示
汤君丽
模因(meme)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而翻译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字解码、编码、重组等都与模因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概括模因论视角下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特点,阐述其对培养英语本科生翻译能力所带来的启示。
模因 翻译活动 翻译理论 翻译教学
一、前言
“meme”(模因)一词是由牛津大学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根据希腊词“mimeme”缩写而来的,这个词的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meme”(模因)在主流词典里的英英解释有:(1)“a type of behaviour that is passed from one member of a group to another, not in the genes but by another means such as people copying it.”(2)“a cultural unit(an idea or value or pattern of behavior)that is passed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by non-genetic means(as by imitation).”解释其两个含义:一是“文化传播单位”,二是“模仿单位”。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并且作为其载体进行传播。翻译的本质是两种语言间的文化传播,Chesterman指出模因(meme)是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为模因与翻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二、课堂教学翻译能力培养三阶段
在《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一书中,Chesterman 阐述翻译理论发展史时,将翻译理论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即:词语阶段、神谕阶段、修辞学阶段、逻各斯阶段、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目标语阶段及认知阶段。他将词语阶段的翻译活动总结为翻译是重组的过程(translation is rebuilding)、神谕阶段的翻译是复制的过程(translation is copying)、逻各斯阶段的翻译就是创造(translating is creating)、语言学阶段的翻译是代码的转换过程(translating is transcoding)、目标语阶段的翻译是操控(translation is manipulation)、认知阶段的翻译是思考的过程(translation is thinking)。翻译理论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既是新翻译思维的诞生过程,又是对已有翻译策略的继承和发扬。
庄智象在《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一书中指出:“具体来说,在本科阶段,主要是强调夯实语言基本功,拓展双语翻译基本知识,培养较强的翻译能力,最终造就翻译通才。”因此,依据以上八阶段论,英语本科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词汇和基本翻译技巧学习阶段、翻译理论学习阶段和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阶段。
(一)词汇和基本翻译技巧的学习阶段
1、词汇的学习
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从词汇开始的,也就是Chesterman所指的词语阶段。那时的译者都认为词汇是翻译的基本单位。Chesterman把译者比喻为“泥瓦匠”,翻译活动就是译者用同样的“砖”将原有的“建筑”在别处重建新的“建筑”。同时,译者所要用的这些“砖”并不是指词语本身,而是指词语代表的含义。依据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发展特点,课堂教学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应该从词汇翻译的广度和深度起步。在词汇翻译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尽可能扩大自身的词汇量,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了解词汇的多义现象并尽量记忆,从而培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能灵活选择和使用词汇。当然,词汇学习不仅仅限于单词,还应包括词组和短语的学习。
2、单一翻译策略的学习
在Chesterman所划分的以宗教文本为翻译研究对象的时期里(即:神谕阶段),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宗教文本的翻译。宗教文本因其至高无上的、不容侵犯的特点,译者严格遵照原文意思进行翻译,更注重于字对字的翻译。这一阶段的翻译属于“copying”(复制),也就是常说的“直译”或“死译”。而后,又兴起了以文体为翻译研究对象(即:修辞学阶段),译文应该要让读者能读明白甚至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人们应该采用更为灵活的翻译方法,也就是常说的“意译”或“活译”。这两个阶段的翻译活动涉及到了对翻译方法的讨论,将翻译从单一的词汇翻译层面上升到了翻译策略的选择层面。因此,在完成了对学生词汇层面的翻译学习阶段之后,要进入到培养学生翻译技巧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诸如;直译、意译、省译等。教师要通过专项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策略选择,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和运用翻译策略。
3、多种翻译策略并用的学习
经历了数个阶段的翻译传播活动后,Chesterman指出以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为翻译活动对象的时期(即:逻各斯阶段和语言学阶段),有学者提出之前的“copying”(复制)和修辞应该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出翻译能够完整而准确的传达原文的精髓之处。因此,这个阶段的翻译活动体现的是尽可能的再现原文文本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再后来,人们的翻译活动所涉及的文学翻译实际上只是文本翻译的一小部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非文学文本的语言转换,这体现了语言从解码到编码的过程,即Chesterman指出的“translating istranscoding”(翻译是代码转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阶段实际上倡导了翻译方法不应该割裂开来,而应该以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活动。于是,在具备了词汇翻译能力和基本翻译策略的学习之后,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应该进入到更为高级的多种翻译策略并用阶段。
(二)翻译理论的学习阶段
在Chesterman划分的交际阶段和目标语阶段里,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是从以译出语(source language)和译入语(target language)为翻译对象的阶段发展到以目标文化认可度为研究对象的阶段。这个发展方向体现了在翻译活动中单一的翻译策略加上了对不同文化的考量,把语言和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翻译时既要考虑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层面的异同,还要考虑文化层面异同对翻译的影响。那么,完成了词汇和翻译方法的培养阶段,紧接着要将学生的翻译学习上升到理论学习阶段,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人类翻译活动的发展史和翻译理论的发展史。比如说,在翻译教学中讲到“归化”和“异化”理论时,讲解思路如下:(1)其概念:“异化”(foreignization)指“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归化”(domestication)则指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2)其翻译的目的:帮助译作的读者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3)它们的内部关系: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指出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在翻译活动中都是不存在的;(4)它们的外部关系:与“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与“信、达、雅”的关系,与模因论的关系等。这不仅讲清楚了概念本身,也为学生构建起了翻译与其它理论和学科之间的关系。这为学生之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翻译的实战练习
Chesterman所划分的认知阶段里,翻译活动以理解和思考并重,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而翻译则是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因此,完成了上述的一系列进阶式的翻译学习之后,这个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应该由理论转变到实战中去在翻译教学中,翻译任务应该体现多样化,分版块分话题的让学生去实践。在数字化时代下,免费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翻译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质量的双语平行语料库、音频和视频的双语文本都是翻译实践练习的好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翻译训练材料,通过课堂点拨式的讲解让学生的翻译认知和实践能力获得提升。
三、结语
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翻译教学实际是一种进阶模式。首先,帮助学生把翻译入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到位。其次,在具备了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最后,通过大量的翻译实践,让学生的翻译理解和思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翻译教学应该有一个坡度,应该体现一个由易到难、渐进循环的过程,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的翻译学习兴趣,并逐渐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翻译思维模式。
[1]Chesterman A.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Philadelphia:J.Benjamins,1997.
[2]Chesterman.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2.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谢朝群,林大津.meme的翻译[J].外语学刊,2008(1).
[5]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