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空间范畴中趋向范畴表达的异同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趋向英汉范畴

李 倩

汉英空间范畴中趋向范畴表达的异同

李 倩

本文拟从英汉空间范畴的表达形式,主要是空间关系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希望从认知方式来解释,并且以期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能起到一定得帮助作用。

空间范畴 认知语言学 空间隐喻

一、前言

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以后,隐喻不再只是一个修辞手段,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Lakoff and Johnson(1980)认为,我们日常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看,都是隐喻性的。在认知语言学里,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通过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来构建众多抽象概念。这种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以两个概念域一些相似性为基础的。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目标域,将空间域的意象关系或结构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这样我们就能够用空间范畴来表达和思考其他概念。这也是空间范畴作为显赫范畴向其他范畴扩张的实例。

本文中的范畴是一种分类,不是依据经典范畴,而是依据原型范畴理论。每个范畴有其典型范畴意义,还会向边缘范畴扩张。由于人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其他概念域,所以空间范畴不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范畴,还是显赫范畴。空间范畴被分为三个次级范畴,包括实体范畴,地点范畴以及位移范畴。本文着重讨论位移范畴,且本文认为位移范畴就是趋向范畴。

二、英汉空间范畴的表达形式

(一)英汉空间关系表达异同

在表达静态空间关系时,英语一般用介词来表达;汉语中在表达静态关系时是用方位词,如:

(1)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桌子上有本书。

(2)I have a house in the city.

我在城里有套房子。

在表达动态空间关系时,也就是表示空间位移或趋向时,英语中主要用介词来表达,如:

(3)I have seen that animal up a tree.

(4)He rushed into the room.

而汉语中既不用介词也不用方位词,而是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即趋向词“上去”“下来”“出来”等等,如:

(5)我看见他爬上去了。

(6)他冲出房间。

从上述看,对于静态空间关系的表达,英汉差异不大。虽然英语中用介词表达,汉语用方位词表达,但是只是名称的差异而已。在静态空间关系的表述里,也可以称英语中的介词为方位介词,而汉语在的“上”“下”也可叫做方位介词;而在表趋向的对比中,英语主要还是用介词,因为这些介词和静态关系中的方位介词有所不同,本文称为方向介词。但不管怎么命名,英语和汉语在位移关系表达中有很大的差异。汉语中主要用一些趋向词,不同于英语中的方向介词,汉语中的这些趋向词有很大的能产性,可以表示很多非空间的意义。

(二)趋向词的空间隐喻义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趋向词的词性划分,而是对这个趋向词的意义研究,所以支持刘月华等的观点,把动词之后的这个趋向词作为补语研究。在《趋向补语通释》一书中,刘月华详细论述了趋向补语的三大意义:趋向义(基本义)、结果义、状态义。除了这些意义外,不同的趋向词还有各自,通过空间隐喻发展出来的意义。以“V+上”为例,如:

1、“上”的趋向义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庄子》)(2)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史记》)

2、“上”的空间域引申义

(1)周瑞家的将花送上,说明缘故。(《红楼梦》)(2)跟个人,走上东京去了。(《金瓶梅》)

3、“上”的非空间域隐喻义,分别有时间域、数量域、性状域

(1)若再迟了,恐怕我赶不上再见他一面了。(《红楼梦》)(2)辣辣地打上他二三十大板,看这奴才怎么样的!(《金瓶梅》)(3)谁知他们都爱上了,都当宝贝似的抢了去了。(《红楼梦》)

4、“上”的时体意义

(1)拉着铺盖刚一出院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骆驼样子》)(2)若再迟了,恐怕我赶不上再见他一面了。(《红楼梦》)

我们可以看出,“上”本义为由低处向高处的空间位移或趋向义;由于空间关系的这种高低位置,通过隐喻映射到社会关系的高低位置上;不仅如此,“上”空间上的由低向高处运动,着重强调位移的终点,这一过程又可以通过概念隐喻映射到结果状态义等等。

根据刘丹青对显赫范畴的界定,“V+上”这一动趋式有很大的能产性,语法化程度高,还向其他原本非空间关系的范畴扩张。通过对其他动趋式也能得到同样的例证,所以动趋式或者说是趋向范畴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显赫范畴。

三、结论

本文不仅说明了原本表空间位移义“上”的语法化历程,还比较了汉语表空间位移的趋向词和英语表空间位移的介词的意义用法的差异,并且得出汉语中的动趋式是显赫范畴。希望可以起到指导英语母语者的汉语趋向词学习的作用,另外由于英汉表达位移方式的不同形式也有类型学方面的意义,且关于汉英位移表达差异的原因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1]刘丹青.从所谓“补语”谈古代汉语语法体系的参照系[J].汉语史学报,2005(05).

[2]刘丹青.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J].当代语言学,2011(04).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李倩(199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言类型学。

猜你喜欢

趋向英汉范畴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