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不同土壤所孕育的“变形”故事
2017-12-05杨柏宏
杨柏宏
东西方不同土壤所孕育的“变形”故事
杨柏宏
古罗马的《金驴记》、中国的《板桥三娘子》和日本的《高野圣僧》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创作的以“变形”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都是巫术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三个故事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却又展现了不同的寓意。《金驴记》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反映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要想达到升华的境界,必须经过千难万险的思想。《板桥三娘子》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暗喻了因果报应、惩戒规劝的道德意味。而《高野圣僧》通过圣僧回忆往事,同时从听众“我”的视角出发,制造了一个神秘、怪诞而又充满浪漫气息的氛围,最后用宗教的力量暗示了一种超越肉欲的思想境界。
变形 巫术文化 叙述视角 寓意
在世界各地普遍流传的民间故事,特别是富有奇幻色彩的故事,具有明显的类同性。同时,由于存在文化差异,类似的故事在各个国家又发生了变异,创造出符合各国本土特色的情节。日本作家泉镜花(1873~1939)的中篇小说《高野圣僧》(1900)取材于中国唐代一个著名的故事《板桥三娘子》。如果进一步考察其源头,我们发现《板桥三娘子》的母题其实是源于古希腊罗马的长篇小说《金驴记》。本文将对这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变形”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在不同土壤下所展现的面貌。
一、巫术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变形故事
《金驴记》由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124~170)用拉丁语写成,是欧洲古代志怪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故事讲述一个名叫卢齐伊的希腊少年,出门远游,寄宿友人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朋友的妻子借助魔药变成了一只大鸟,飞出窗外去和情人幽会。卢齐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想变成大鸟,但是他不小心吃错了魔药,结果变成了一头驴子。后来他被强盗偷走,开始了艰辛的历程,其间也发生过几次风流艳遇。最后,卢齐吞食了女神梦示给他的玫瑰花环,摆脱驴皮,重现人形。
唐朝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多,因此出现了中国特色的“人变驴”的故事《板桥三娘子》。故事讲述一个叫赵季和的人去东都洛阳,途中投宿板桥店,发现店主三娘子把施魔法做成的烧饼,拿给客人当早点,结果吃了烧饼的客人都变成了驴。赵季和从洛阳返回时,偷偷拿自己的烧饼换下三娘子的一个烧饼,并骗三娘子吃下自己做的烧饼,结果三娘子变成了驴。赵季和骑上这头驴,游历四方。四年后,他们遇到一个老人,老人用双手掰开驴嘴,三娘子从中跳出,一溜烟走了。
一千多年后,日本作家泉镜花(1873~1939)创作的《高野圣僧》(1900)也讲述了一个跟变形有关的故事。故事中的高野圣僧为了救助一名卖药商人,落入了布满毒蛇、水蛭的深山中,历劫归来之后,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妇人。她与白痴丈夫和一位老人三个人隐居在深山之中。美丽的女主人答应僧人留宿的请求,并陪他去溪涧沐浴,在她褪下衣裳替僧人擦洗身体的时候,僧人意乱情迷,好在及时清醒过来,抑制住自己的欲念。夜深后,僧人所住的茅舍周围不时传来野兽的脚步声、猿猴的啼叫声和女人的呻吟声,十分恐怖。他不敢闭眼,念经捱到天亮后慌忙下山。当他来到山脚时,却又想念起美丽的女主人,想折回去找她。正在踌躇之际,那位老人路过,告诉他山中美女具有把人变成禽兽的能力,对她起色心的话,会被变成山中的动物。僧人听罢,断绝欲念,继续上路。
这三个故事都是以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转化构成故事的基本情节,都是巫术文化的一种体现。巫术是妄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特定的人和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它始于古代人对自然的崇拜。由于大自然经常让人感到恐惧,而人们又对自然有祈求,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想改变大自然的幻想和行为。这些幻想和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巫术。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原始时代,都存在过巫与巫术。它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某个时期思想、文化的表现,同时是主宰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唯一精神力量。巫术源于萨洛尼亚,在希腊和罗马传播的非常快。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尧舜禹,以及商朝的汤,均是具有巫特色的领袖人物。
古代日本的神话传说、考古学资料、史籍中都可以找到巫的存在痕迹。据说日本首任女王卑弥呼,所以能被国人共立为王,主要在于她“事鬼道,能惑众”,她具有王与巫的双重身份。她的职责不仅仅是原先的为民祈福、驱邪避灾,更重要的是通过巫术,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巫成为国家的祭祀,为政治和军事服务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这种魔法和巫术,越来越显露出其愚昧性。但是在古代,它影响了古代文化、文学、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这三篇小说虽然创作时间、民族都不相同,但是都是渗透着魔法和巫术行为的志怪小说。
二、故事的结构与内容
《金驴记》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主人公变为驴子的情节为重要转折点,小说主要描写他变为驴子之后的经历。全文二十多万字,总共十一卷,后八卷的内容都是主人公卢齐伊变为驴子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说是大框架式结构,插曲迭出。大框架指“人——驴——人”这样一个“圆圈”,其功能在于完成一个灵肉的苦难历程以及终极的升华。而插曲,第四卷、五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几乎都是相对完整的插曲性故事,其中包括爱情故事、复仇故事、偷情故事等等。《金驴记》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生动、微妙、深刻、独到。主人公变驴子之后,失去了语言功能,但是一直保持着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功能,在不同的情景或境遇中表现出丰富多变的特点。
《板桥三娘子》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小说的重点在板桥三娘子变为驴子之前,旅客赵季和的所见所闻。《板桥三娘子》全文九百多字,大半篇幅讲述三娘子变为驴子之前的情况,而变形后赵季和乘驴游历那四年,叙述者一笔带过,几无所述。对于三娘子变驴子后的经历,特别是变形者的心理活动,小说中未作描写。对这种叙事风格,西方汉学家浦安迪曾有过这样的说明:“一般来说,中国小说里情节的‘高潮’,即主要论点,往往远在故事结束之前就发生了。”《板桥三娘子》正是符合这一说法的典型作品。
《高野圣僧》受中国小说《板桥三娘子》的影响,故事采用旅僧向同宿的年轻人讲述奇妙经历的说话形式写成,全文一万余字,共二十六章,前九章讲述僧人在布满毒蛇、水蛭的森山中的遭遇,第十章才出现女主人公,在叙述后面发生的事情时,也偶有对现实世界的插叙。与前两篇作品不同的是,《高野圣僧》中不只变为一种动物,女主人公把对她有非分之想的男人全部变成了不同的动物,牛、马、猴子、癞蛤蟆等等,并且到最后她的巫术也没有被解除。文章结束,让人感到一丝淡淡的无奈与哀愁。这篇作品并没有对变形后的动物心理进行描写,但是以讲述的形式道出了圣僧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作者泉镜花并没有详细进行心理描写和性格描写,而着重进行错综复杂的事件铺垫及场景勾画,使故事戏剧性地展开。
三、故事的寓意
《金驴记》作者阿普列尤斯是柏拉图的忠实信徒。人变驴,人的灵魂寄托在驴子的身上,这反映了古希腊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灵魂与肉体学说。柏拉图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成的,灵魂与肉体是两个可以分别独立存在的实体。灵魂是精神,它与肉体的欲望相对立,灵魂依附于肉体,只是暂时表象。灵魂本质上是努力向上的,拼命挣脱肉体,飞升到天上神的世界,实现自我超越与救赎。灵魂自身在运动,它永远不会停止,它是永恒不朽的。如果它再度依附肉体,投身到人世间,人世事物就使它依稀隐约能够回忆起它未曾投到人世以前所见到的景象。这种灵魂运动的观念,体现在《金驴记》中主人公卢齐伊不断在“人性”和“兽形”的双重角色中转换。
如果从“人——驴——人”这个循环变化来看,阿普列尤斯写的是一部道德色彩相当浓郁的寓言小说,其寓意在于: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命运的本性是不会泯灭的,但人类的灵魂和肉体要想得到升华,必须经过千难万险,甚至要经受地狱般的煎熬和洗礼。当然,《金驴记》并没有宣扬基督教的原罪说和赎罪观,但为了净化人性,使其更美,灵与肉的苦难历程是不可或缺的。
《板桥三娘子》的故事源于《金驴记》,但唐人作者对原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中国化。唐朝时期佛教思想盛行,文学作品多受其影响,具有浓厚的宗教观念。佛教对世人影响较大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因果报应观念。按照因果报应的理论,“人的命运完全受因果规律的支配和主宰,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遭受报应的人,都因罪孽深重,咎由自取。《板桥三娘子》反映的正是这种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店主三娘子因暗施法术加害来往旅客,以至多有驴畜,非常富有。然而她却非常善于伪装,口碑很好,远近的旅客多去她那里住宿。由此可见,三娘子是个假仁假义之人。在中国的观念里,对待恶人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情节设置为三娘子加害赵季和不成,反被赵季和将计就计,将烧饼偷梁换柱,结果店主变为驴子,赵季和骑着它游历四年。文章的重点不在于叙述母驴眼中的大千世界,而是暗喻了惩戒规劝的道德意味。三娘子做了四年的驴子,算是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赎了罪,因此最终她被一老人解救,回复人形。
《高野圣僧》与前两个故事有所不同,通过圣僧回忆往事,借助听众“我”的观察,把读者吸引到一个怪诞、神秘而又充满浪漫气息的境地。现实世界是由男人支配的,女人只是男人的工具,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和对近代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否定,使泉镜花创造的深山里的世界是由女人支配的,对好色男人的处罚就是将他们变为畜生,永远侍奉在女主人身旁。被变为畜生的男人代表着“男性文明”,在小说中泉镜花赋予女人魔法,让她以加害者的形象出现,表达了他对男性文明的否定。最后有男人能从深山里逃回俗世,作者把这个逃回俗世的人设定为一个佛教信徒,用宗教的力量暗示了一种超越肉欲的思想境界。
四、结语
不同的国家、民族出现情节类似的故事,有三种可能:一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相同或相似的思维、心理,不谋而合各自产生的;二是由同一故事来源分别发展产生的;三是故事互相之间传播流动产生的。笔者认为以上三个故事的出现,属于第三种可能。人变驴的故事最早在古希腊罗马产生,然后传到中国出现了《板桥三娘子》,泉镜花受《板桥三娘子》的影响创作了充满奇幻色彩的《高野圣僧》。不同的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同样的变形故事,在不同国家的土壤下展现了不同的风姿,并且具有不同的意义。
[1]阿普列尤斯著.金驴记[M].谷启珍,青羊,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2]胡光舟.唐传奇赏析[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3]日本文学研究资料刊行会编.泉镜花[C].日本:有精堂出版,1980.
[4]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经济日本出版社,1997.
[5]王金林.日本人的原始信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系2017年大连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以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的改革》阶段性成果。
杨柏宏(1977-),女,吉林长春人,大连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