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中国绘画传承的象征
2017-12-05王宏博
王宏博
艺术借鉴
“竹”中国绘画传承的象征
王宏博
“竹”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历代中国绘画大师都对竹子情有独钟,用各种形式描绘竹子的风骨情怀,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历史画卷。
“竹” 中国绘画 传承
在中国历史传承中,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青春永驻;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无数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以“竹”为题材的绘画。中国人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例如“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竹子常以水墨写意画的形式表现,气韵生动、润物无声,墨竹画在写意花鸟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写意花鸟画的基础,其笔墨特征是以书入画、骨法用笔,画竹要“成竹在胸”,才能在运笔用墨时挥洒自如,表现出竹的神韵与气节。画竹的关键在于“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对竹枝叶的取舍、概括,用笔自然、一气呵成,表现竹的无限生机,浓淡相映、妙趣横生。
画“竹”,首先要画出竹子的精神,竹子精神表现出自强不息、顶天立地的精神;精华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脱俗、不作媚世之态。竹子多生长在荒山野岭之中,无论峰岭,无论沟壑,它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常年守着无边的寂寥,饱受这风霜雨露的摧残,它始终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都赋予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古时文人墨客隐居深山,追求像竹子一样的心无杂念、超脱于世事之外的豁达心灵。竹虽不开花,但高雅清淡,虽不结果,但后世留存。“竹”一尘不染,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子酞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无可医”。陶渊明也曾多次描绘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景。宋代诗人书画家文同曾用“竹如我,我如竹”来比喻自己对竹子的喜爱。显示出竹的悠久文化精神已经深入士人骨髓,他们借助竹子这一载体,凭借竹子形象与君子品格合二为一,以此来寻得精神上的愉悦、心里的平衡,弥补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生到的挫折和打击。
古今画竹,名家辈出。特别是宋元以来,文人画中竹子几乎无处不在,他们风格迥异,别具匠心:如文同之挺拔,顾安之严谨,夏仲昭之繁盛,李方膺之简约,郑板桥之清癯,石涛之质朴。虽各法不同,但表现竹子的品格同源。
在历代名家中,画竹第一人,当属郑板桥。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板桥先生画竹,首先得与其爱竹,他认为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清代学者像传》中记述,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在当代画竹风格脱俗的当属董寿平先生,董寿平是驰名中外的书画家、美术理论家、鉴赏学家。他驰聘中国画坛70余载,博采众长,自辟蹊径,成就瞩目。他所画的墨竹,构图空灵、俊逸挺拔、墨韵生动,别具一格,表现劲竹在风、寒、雨、露中的多种姿态,可谓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被称为“寿平竹”。董老运笔挺拔苍劲,诸如干湿、浓淡、粗细、繁简种种对立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地。董老笔下的竹子,虽风格新颖,题材各异,但却不悖古法,有章可循。古人把画竹称为“写竹”。一个“写”字韵味十足,写意竹子的运笔形式与中国书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扎实过硬的书法功底,不可能把主子画好。无论是顶天立地的长竽还是画中局部的末节枝梢,都充满着力量,那种斩钉截铁般的笔力,足见他在书法上的超然功力。每—笔都沉稳扎实,没有丝毫的扰豫马虎。即使是淡墨勾勒的竹梢,也挺拔劲健,英姿勃发,起笔行笔,俨然是在写字。董寿平画竹,是对赵孟頫说的写竹还须“八法通”最好的诠释。所以,美术界称董寿平的竹子为“寿平竹”是恰如其分、确有道理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论述东方文明时所说:东亚文明就是“竹子文明”。可见竹子的品格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血脉当中。竹子所呈现出的风骨,能够使人们在艺术作品中去品味人生、感悟人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曹州书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