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武冈阳戏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承保护

2017-12-05曾建平

长江丛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

陆 霞 曾建平

湖南武冈阳戏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承保护

陆 霞 曾建平

阳戏是流传于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的一种民间小戏。湖南武冈阳戏起源于清末民初,主要流传于湘西南地区的武冈市荆竹镇到洞口县黄桥镇一带。剧目有70多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风格诙谐幽默。作为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民间文化,目前濒临失传,亟待传承保护。

阳戏 艺术持色 传承保护

湖南武冈古称都梁,自汉代置县距今已有2200年建城史。武冈位于“湘、桂、黔”交界之地,地处邵阳、怀化、永州、桂林4市交汇中心,素有“三省通衢、黔巫重镇”之称。武冈长期居于西南军事要地,军路州府建制更迭,更有侯国封藩于此,古老淳朴的生活,历经朝代变迁延续至今,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出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武冈丝弦、傩戏、阳戏、民间技艺以及饶有特色的民间风俗、传说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表达着武冈地域文化的个性特征、亲和力与凝聚力。

一、武冈阳戏的起源与发展

“阳戏”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同治年间的酉阳州治上。据《酉阳直隶州总志》载:“案州属多男巫,其女巫则谓之师娘子。凡咒舞求佑,只用男巫一二人或三四人。病愈还愿,谓之阳戏,则多至十余人,生旦净丑,靴帽冠服无所不具,伪饰女旦,亦居然梨园弟子。”其中“咒舞求佑”的咒舞即傩戏,指的是主人请男巫来傩堂跳傩戏,取悦众神,迎神来享受祭品,为东家驱鬼逐疫,为主人消灾,保佑主人平安、健康和吉祥。愿望达成后,请来十余人唱戏还傩愿,这还愿唱的戏被称为阳戏。

“阳戏”是与宗教祭祀活动中娱神的阴戏傩舞、傩戏相对而得名的。它是从傩堂戏还愿、娱人部分的歌舞戏中分离并发展起来的。“傩”,是由人和难两字组成,是古人驱鬼逐疫、遣神纳吉的仪式,是对灾难的勇敢挑战。古人通过巫术方法去征服自然,从而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平衡与和谐。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巫师通过歌舞手段和各类傩祭活动祈求攘灾避祸,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据考证,这种民俗活动萌芽于宋元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民间相传还傩愿有两种形式,即“还单傩愿”与“还双傩愿”。还单傩愿演十二戏,还双傩愿演二十四戏。“二十四戏”即傩坛法事“开戏洞”所谓诸神,如先锋、开山、算匠、童儿、铁匠、师娘、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七仙女……等,多由阳戏艺人代替巫师扮演。由于阳戏与傩堂戏有同班的历史,至今还有些地方称傩堂戏为“内教”,称阳戏为“外教”。

武冈阳戏起源于清末民初,指解放前流传于以湖南邵阳武冈为中心的湘西南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流传地区包括今天邵阳市辖的武冈市、洞口县、隆回县、邵阳县、新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和绥宁县等地。中心地区是武冈市的荆竹镇到洞口县的黄桥镇一带。武冈阳戏的剧目主要有:“何氏磨媳”、“赶子牧羊”、“傅公子逃难”、“铁板桥”、“湘子服药”、“刘海戏蝉”、“磨豆腐”、“打草鞋”、“打妻劝夫”、“磨房生子”等70来个。节目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风格则诙谐幽默。

二、武冈阳戏的艺术特征

(一)声腔特征

阳戏分为南北两路,武冈阳戏属于南路阳戏,旋律朴实简洁,具有固定的模式,结构严谨。武冈阳戏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琴头子+上腔+上腔过门,之后再接下腔+下腔过门。根据唱词可以分为单句子和双句子,单句子指的是一句歌词在上腔和下腔中唱完,而上下腔分别都有一句词的就是双句子。阳戏唱腔又可以分成男性唱腔和女性唱腔。

男性唱腔的旋律与老生一字的旋律极其相似,但节奏变化更为丰富。旋律以“商”、“清角”、“徵”、“羽”为骨干音,而“清角”与“羽”音的音程破坏了调式中的宫角关系,体现出独特的调式风格。在演唱上,男性唱腔健朗、高昂又苍劲,往往通过真假声的结合、起伏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来展现青年人物的性格。女性唱腔也有其独特性。演唱时,根据不同的女性角色而运用不同的琴头子。旋律中较少使用“清角”音,色彩显得华丽、明亮,可以用来表现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感。如:呈现欢快情绪时用女一字的琴头子,表现哀怨情绪时是用苦一字的琴头子等等。

(二)伴奏乐器

阳戏的文场音乐可分丝弦乐和吹打乐两类。丝竹乐曲主要由民间音乐和吸收改编的外来乐曲组成,例如民间的“蚂蚁上树”等,和外来“扬傍妆”等。

吹打乐曲有直档牌子(即唢呐曲)和横档牌子(即笛子曲)之分,源于民间的吹打乐曲。用锣鼓和唢呐合奏的直档牌子,气氛热烈,常用于发兵、升堂、点将等活动;用竹笛或加上弦乐伴奏来演奏的横档牌子,主要用于文戏表演。

阳戏的打击乐有“念白锣鼓”、“唱腔锣鼓”、“专用锣鼓”以及“程式锣鼓”等四类。

大筒是阳戏唱腔的主奏乐器,通常称翁琴。传统的翁琴以“CD”和“CG”定弦。而大筒的协助乐器是“小筒”类似京胡,52或15定弦,其伴奏时的定弦与大筒相比高大七度或者高纯四度,俗称“反胡琴”,这是一种称为“老配少”的伴奏方法。大筒则有“托腔法”与“跟腔法”两种伴奏方法。

起初的阳戏乐队是二人或者三人建制,二人制中的司大锣者主要兼大筒、二钹、筒子、唢呐等,而司鼓者则兼宫锣、头钹、反胡琴、课子等;三人不同的是司鼓不兼弦乐。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专业阳戏剧团的成立,伴奏的乐器种类也越来越多,主要有大筒、扬琴、二胡、大提琴、三弦、革胡、唢呐、中胡、板胡、琵琶、月琴、笛子等12人建制小型民族乐队。

(三)表演形式

首先,阳戏表演充分吸收地方民间文化要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十分鲜明。由于阳戏剧目的题材大多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因此,阳戏的舞台形象、要物动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加之,阳戏艺术上植根于湘西南民间文化之中,故表演技艺中,有些演技直接采用花灯的手巾和各类扇子等技法,还有一些是从诸如舞板凳龙、捡田螺等劳动动作和生活艺术中提炼出来的,也有从弹戏等民间小戏借鉴来的水袖、口条和武打等功夫动作。

其次,阳戏表演特别注重眼法和手法的展现,步伐诡异多变。手法除剑指、兰花手、抖指的一般手法外还有叠掌、姜爪子、丫口手、荷包手、勾子手、佛手和摘袖手等。眼法上为表现出各角色的喜、怒、哀、乐而拥有的斜、鼓、泪、睐、对等很多眼法。阳戏表演的步伐也非常有特点。例如小旦的云步、小踏步、碎步、叠叠步等等,还有小丑的矮子步、猴步、鸭步、小跳步等。还有额外的鬼魂步、上山和下山步等,把不同人物的复杂心理状态表现的惟妙惟肖。

三、武冈阳戏的传承保护

(一)阳戏生存境遇十分严峻

由于诸多客观因素,武冈阳戏的生存状态令人堪忧。

首先,阳戏艺人年龄偏高,后继乏人。当前各种流行的文化思潮以及经济问题使得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戏感情淡漠,无论是演出者还是欣赏者的队伍都已经变得稀少。阳戏傩坛主要传承形式有父子相传和师徒相传两种。父子相传,子孙晚辈从小跟随父亲长辈还愿演出,进入坛门成为坛门弟子。上辈精心培育教导,子辈也很认真刻苦学习,但也要经过十年八年的跟班,只有等到能独立对文武二坛的法事以及阳戏、阴戏的执法后才能正真正式地授予其坛师之职。师徒相传,则是由师傅带着徒弟经过四五年的学艺后,能够独立司职时方可有师傅度职,给予法号,成为了下一代传人。在这样漫长的培养时间和局限性的传承机制下,愿意学习阳戏的爱上年青人更是屈指可数。

其次,阳戏生存文化流失严重。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阳戏民间艺人文化水平不高,大多都是小学或者文盲,其表演的技术和过程大多都靠口传身授,几乎无文字记载,渐渐老去的艺人因缺乏继承人加之年事已高记忆下降,使得阳戏的剧目和剧本,流失的所剩无几;另一方面,阳戏的步伐、手法、眼法和唱腔以及其他一些绝技,由于生活变化,无所用之地,传承下来的寥寥无几。

其三,阳戏原始艺术魅力逐渐减弱。早期头戴面具逐渐演化为涂面化妆表演。全堂阳戏面具为36面,但随着时代变迁,大量的古面具已经流失,演出的戏班面具均不齐全,少数地方如福泉、开阳等戏班使用部分面具外,大多都是开脸演出。除少数外,许多戏班演出时已经很少使用传统的蟒袍了,都已经精简成大花布或者通用的现代戏服,缺乏艺术内在的感染力。

(二)武冈阳戏的传承保护

武冈阳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戏剧意识突出、戏剧角色分工细密、戏剧过程庄谐并存、表演用具复杂多样、剧本内涵深刻丰富等鲜明特征,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突出的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文化遗产。但在当下,阳戏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民间戏剧班子数量减少,传统剧种数目锐减,戏剧表演机会降低,武冈阳戏陷入严峻的传承现状。为了做好传承保护工作,需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首先,切实发挥政府职能,要加大扶持力度。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与流动性,其保护、传承,比起物质文化遗产,更复杂,更凸显人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以传承人为中心的传承途径,是目前备受重视和关注的传承途径,它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起点和基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途径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武冈现有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个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阳戏还未进入省、市级保护项目,为此,地方的政府部门要发挥好其主导性作用,加大对阳戏的整理、挖掘,推动该项目申遗。

其次,切实贯彻全民保护,加大宣传与推广力度。要深入了解现状,对阳戏文化的遗产进行全面的普查,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和文字记载等现代化手段,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阳戏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及物质载体要妥善保管,予以保护,防止流失。同时,通过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多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对农村阳戏热爱者和熟练者进行有力的引导和指导,并在各村镇街道开设培训班以及发放各种宣传资料等形式,有效地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对阳戏文化知识普及和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三,切实挖掘戏剧文化,开展大型文化活动。近年,随着武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宣传逐步深入,除了市域群众外,其他省、市、区的专家学者及传统文化爱好者都对武冈本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此机会,武冈市人民政府可以以阳戏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开展多个文化活动,使武冈的传统文化走向全国。当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走进大众旅游市场,并显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彰显出一定社会效应。各地纷纷把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推出体验旅游活动,打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使得通过旅游活动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热起来。武冈人民政府也可以结合武冈旅游开发计划的推展,向各界推广以武冈阳戏为代表的优秀民间文化。

[1]滕攀.湘西南路阳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2]张淑萍.论湘西南路阳戏的唱腔特征[J].中国音乐,2001(04).

[3]李荣启,唐骅.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10(01).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陆霞(1963-),男,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史和民间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中国林业重要文化遗产评定标准初探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