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7-12-04黄立勇
摘 要 学生事务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治理理论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依据,高校管理者有必要应用其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并可从治理主体、治理路径、治理效果三个方面认识其管理逻辑。
关键词 高校管理 学生工作 治理理论 管理实践
作者简介:黄立勇,广西梧州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43
在高校管理中,学生工作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既是国家交予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高校发挥自身功能的必须。虽然近年来国家与各个高校大力紧抓学生管理工作,但各高校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健康问题却屡见不鲜,也屡遏不止,甚至出现重大的人生伤亡事故。如何管理好学生,牵动着高校各位老师的心,也因其为国家输送人才而事关国家建设的“百年大计”。包括教育行业等在内的公共管理研究者也在不遗余力地寻求更好的学生管理之道,并将其中科学有效的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是学界关注的核心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治理理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下将探讨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治理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也因此,各利益主体的合作共治日益获得了公共管理领域研究者的认同。治理理念以及通过各种治理路径实现“善治”目标,也日益形成一套可供选择的治理理论及其知识体系。
(一)概念及其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日益形成了有关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治理”概念。“治理”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统治”或“管制”概念而言的,它并不赞成管理者“管理”被管理者的单向作用,而是主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合作共治。也因此,全球治理委员会将其定义为:“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从全球治理委员会界定的概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治理”与“统治”、“管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陈振明将其与“统治”概念进行对比,内涵归纳如下:1.管理主體不同。统治或管制是政府垄断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而治理则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理公共事务的活动;2.管理客体不同。它比统治的对象更多,范围更广,即除了处理公共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外,还要解决涉及人群较少的集体事物;3.管理机制不同。统治依靠政府的权威,由科层制组织对公共事务进行自上而下的管理;与之不同,治理则依靠网络的权威,由公共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运用非强制性权力进行协作。4.管理手段不同。统治采用包括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甚至军事手段在内的强制性方式;与之不同,治理则采用合同外包、内部市场、社区管理等方式。5.管理重点不同。治理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
(二)治理路径
从全球治理委员会界定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共管理者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管理公共事务。一般说来,根据其管理主体与管理范围的不同,可将治理路径归纳为政府管理、公民自治、合作共治三种路径。这三种路径拥有自己的分析对象、关系特征、行为假设、政策方案、政策过程特征、成功评价标准:
一是对于政府管理的路径,主要将人的行为视为理性的和自利的,应该将政府部门与市场视为政府“掌舵”与市场主体“划桨”这一关系,可以采用私有化与工商管理领域的管理手段并运用市场机制执行政府决策的方式实现政策目标。
二是公民自治的路径,主要将人的行为视为利他的、人道主义的,应该将公民、第三部门与国家视为“自治”与“认同”的关系,可采用授权或公民自治并通过公共讨论发展自己政策的方式来实现公共目标。
三是合作共治的路径,即将人的行为视为具有反思性的“复杂人”,应该通过相互依存的多中心公共行动体系建构公共服务供给的合作网络并采用共同规划、共同执行、共同学习的行动过程实现公共目标。
(三)治理效果
治理效果既是相对于“统治效果”或“管制效果”而言的,也因其所采用的各种不同治理路径而有不同。对于前者,由于给予被管理者意愿表达意志甚至共同决策的机会,采取治理方式会比统治方式、管制方式获得更好的行动效果,即更好地实现了决策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三者之间的信息对称,有利于被管理者或政策执行者更快更好地执行政策并增进其行动效率与效果,最终提升集体行动的产出水平。对于后者,不同的治理范围适用于不同的治理路径,不同的治理问题也适用于不同的治理路径,只有根据治理范围与治理问题选择相应的治理路径,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公共管理水平并增进整体的公共利益。
二、高校学生治理
高校学生治理也即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日益兴起的治理理论来解决高校学生管理问题。作为一项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议题,有关高校学生治理的问题也需要以先进的治理理论为指导,以便提升公共管理水平,确保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以下,将从治理主体、治理路径与治理效果三个方面探讨治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一)治理主体
就传统的管制观念看来,高校学生管理主体应该是高校行政人员,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与行为(特别是心理)方面辅导的辅导员。与之不同,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治理理论而言,高校学生管理工事关各种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是工商管理领域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能够影响企业愿景和使命,同时受企业战略产出的影响,并对企业经营业绩拥有可实施的主张权的个人或群体”。 将这一概念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意味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只是高校行政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单方面的事,而是事关高校行政人员(包括处于垂直体系的高校决策层、管理层、辅导员)、高校教师(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各级职称在内的教师)、学生本人、学生舍友及其同学、与学生有关的父母亲友等多种利益相关者。一般说来,这些治理主体都在高校所培养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兼职中充当着重要角色,进而影响高校所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endprint
(二)治理路径
为了培养合格直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主义事业接班人,高校有必要根据所培养的学生所涉及的事务范围选取相应的培养途径。就学生所涉及的事务范围而言,有大有小;有些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较多,有些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的人数较少;有些信息学生愿意公开而且希望得到帮助,有些信息学生不愿意公开而且希望别人不要参与。将三种治理路径应用于学生管理,其解决的思路应该是:
一是选择学生自主管理路径。自主管理路径即公共管理学所说的“自治”,它主张让学生自组织起来管理自己的事务及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一路径由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她指出:“通过作为局内人的多元协同治理,具有分享公共池塘资源负载、分担执行费用、获得更多信息、强化管理与监督、履行承诺等多个方面的优势。” 从入门那天起,几乎所有的高校学生都已步入成年阶段,他们基本拥有自主管理的能力。而且,80后、90后特别是00后的学生个性张扬,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解决问题。作为一个辅导员、课程老师以及其他高校老师,对于能够辨认的那类学生能够自主治理的事务,应该倡导学生自主解决。这不仅符合学生们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处于该阶段所拥有的特性,也是着力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之举。可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包括个人学习、生活作息、学生活动等涉及到个人德智体美劳发展的那类事务。
二是学校主导管理路径。有些是学生难以解决或解决不了的,而且事关学校治理,这些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采取以学校为主、学生为辅的管理路径。可采取学校主导管理路径的公共事务包括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师生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提升学生素质技能举办各種知识竞赛等。在处理这类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但学校又拥有人财物等优势资源的学生事务,学校应该扮演主导角色并发挥主导作用。
三是网络治理的路径。除了师生两者之外,许多学生事务也涉及到其他利益相关者,包括学生家长、同班同学(特别是其舍友)甚至校外组织或群体(如学生在校外兼职单位的老板或管理者),而他们也与高校所教育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大大小小的关系网络,都应该成为参与学生管理的主体。作为学生工作管理的主体,高校在处理此类学生事务时,应该认真分析学生工作所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进而多方会同各种利益相关者协同处理这类事务,以便寻找问题根源并取得事半功倍的处理效果。应用这一路径解决学生事务的工作类型包括学生校外兼职问题、校外挂职锻炼及其家庭问题等,其中的许多问题高校老师会同多方一起解决。
(三)治理效果
一般说来,高校在选取以上三种路径处理学生事务时往往出于多种目的,也会取得多种效果。选择学生自主管理路径往往因事关学生个人利益,选择师生合作路径往往因其关系到师生双方利益,选择合作网络路径往往因其事关多种利益相关者乃至社会的整体效能。从以上三种路径所产生的治理效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即由实现学生个人利益,到实现学校利益,再到实现社会效益,它们之间是一个不断提升社会资本与社会整体效益的巨大工程。
在各类组织或群体中,高校是向国家或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摇篮”。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可以实现部分学生工作自治,但不可实行完全的学生自治。在实行自治的部分事务中,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体也不能置身事外。恰恰相反,在实行自主管理工作之前,应该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以便引导学生工作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在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之前,没有制定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很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学生管理问题。而且,采取任何学生治理路径,校方都要密切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兼职动向,积极动员高校自身拥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将学生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以免发展成为重大问题。
注释: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1-91.
Walsh, J. P., Nord, W. R. Taking Stock of Stakeholder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5(30).426-438.
[美]诶莉诺·奥斯特罗姆著.余逊达,等译.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1-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