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特征的内在统一性

2017-12-04丘丽红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新时期

摘 要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党的执政文化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而丰富起来,在改革开放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文化基本特征,包括科学性、兼容性、时代性、超前性等。本文认为正确处理执政文化基本特征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不但为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驾护航,而且对中国社会未来的全方位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新时期 执政文化 内在统一

作者简介:丘丽红,中共广东省新丰县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13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基本内涵

“执政文化是一套贯穿于执政系统和执政过程中,赋予意义和秩序的思想、观念、原则、态度、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是执政思想理论、法律制度和组织规范的凝聚。” 简单来说,执政文化就是执政党在执政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执政党执政的灵魂和基础。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内外局势和党内情况的变化,党的建设和党的执政方式等政治文化不断发展、充实和更新,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继续和升华。与之相适应的是,党的建设模式和活动方式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要探索出一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新道路,而这也将进一步丰富乃至重塑党的执政文化的内涵或者外延。

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伴随着我国社会各方位的蓬勃发展,还有国际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文化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来自执政理念、执政价值、执政方式、执政体系等多方面的竞争和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除此之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残余至今仍然影响到我们。“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封建传统文化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侵蚀我们的干部队伍。

因此,迎接挑战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加强当前党的执政文化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具体措施,抓住机遇,在继承上求发展,在改革中求进步,在挑战中求生存,积极应对知识经济的时代挑战。

(二)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开展,科技日新月异,资金、技术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市场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但是这也对党加强执政文化建设以巩固执政地位、加强国家综合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之间交流、削弱各国之间矛盾的同时,又在加剧着国家之间的文明碰撞,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正处于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中国共产党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巩固自身的执政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这不但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也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应该保持执政自身的特点,不断提升执政水平、丰富执政途径,建立有效策略,具体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的内在统一性:

(一)坚持科学性与兼容性的内在统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具有科学性和兼容性,即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又不断的学习和吸收西方有益的政治文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党在执政文化上保持自身科学性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从建党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众多伟大成就,毋庸置疑,这些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社会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标志。在当前文化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党在执政文化建设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同时,应该反对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杜绝假马克思主义的消极影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之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方可实现。以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新时期的执政实践,敢于坚持走自己的路,勇于修正自身错误,努力保持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

加强党的执政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同时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文化、执政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当前党引领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需要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需要一种维系彼此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尊重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个体差异,它提升了党对社会文化的整合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它引领著社会思潮、凝聚着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断完善的,具有长期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任务,才能更好地推动执政文化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前进和发展。

同时,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又以巨大的包容、谦虚的心态,积极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科学的管理经验、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及政党建设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的执政实践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党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在执政文化建设中贯穿了兼容并包的指导方针。endprint

(二)坚持时代性与超前性的统一

“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任何科学的理论思想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执政文化也是时代的产物,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需要而发生的。执政文化建设要实现与时俱进,就必须体现时代性,执政文化要根据所处时代背景为执政实践服务的,只有着眼于时代性问题来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才能实现执政文化的当代价值。

当前执政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需要经受住国家内外环境的考验,预防“亚执政文化”感染的风险;而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发展动因又促使党为了实现更高的社会理想和追求,在执政文化建设上必须具有超越性。一方面,党的执政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洞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党的执政又要指导人们不断开拓创新,引导国家和人民走向更富强、更民主的道路。因此,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执政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应坚持“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結合。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所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这既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方略的深刻把握。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关系日益复杂。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愈加重要。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使得法律不能完全阻止法律“漏洞”的出现,以至于出现“无序”状态。同时,改革开放又使传统道德受到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尚在构建当中,很多腐朽没落的思想就会滋生和蔓延,“失德”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要让“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实现内在的统一,这在我国新时期形势下显得非常重要。

(四)坚持“统一战线”与“民主执政”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与“民主执政”都是中国特色政治的重要表现,它们是立足于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现实。“统一战线”与“民主执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民主执政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向前发展。统一战线又是实现民主执政的重要条件。民主执政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取向与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统一战线”是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成熟度和文明度,主要表现是中国共产党与非执政党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有序性。只有在成熟的执政文化下,人民才能感受到民主执政的真实性。多党合作中的政治协商制度有助于提高党民主执政的能力,政治协商能够使讨论过程中得出结论最优化、决策合法化,促使自由原则和民主原则的有机融合。在这样的前提下,“政治才得以在特别宽泛的广度上在一种协商的模式中实现自己。” 民主执政包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而统一战线既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连结器,又是党推动民主执政的最好的助力器。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党的执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全球现代化浪潮的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仍需坚持其基本特征之间矛盾性的“内在统一”,为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筑牢执政的根基。

注释:

①陈元中.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竞争力.传承.2007(6).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哈贝马斯.民主的三种规范模式:关于协商政治达到概念.政治文化研究网.2004年5月5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吕元礼、张子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文化特色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温兆标.以发展视角看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兼论“文化生产力”.长白学刊.2006(1).

[4]刘永梅、代西.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初探.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6).

[5]陈元中.加强执政文化建设,提高党的执政竞争力.传承.2007(6).

[6]钟秀利、杨艳春、罗春洪.试析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执政文化的视角.求实.2007(11).

[7]李君如.学习邓小平的理论创新精神.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2).

[8]陆小伟.文化功能的基本类型.社会.1988(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