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017-12-04王婧婧
王婧婧,郭 宇,徐 燕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王婧婧,郭 宇,徐 燕*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 探讨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在儿科病房的应用,促进护士自身及护理学科发展,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方法 在我院儿科病区(除NICU、PICU、NSCU、CCU等特殊护理单元外)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比较实施前、后6个月儿科病房护理质量、出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自身满意度。结果 实施后6个月后,儿科病区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出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自身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在儿科病房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及护士自身满意度,有利于提升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护理团队整体绩效。
责任制分层级护理;儿科病房;护理质量
随着国际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护理管理模式突显出以下问题:护理人员均从事生活护理、患者基础护理、专科性护理、预防保健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职责不明晰,无法体现不同级别护士的工作能力,护理人员离职率高,优秀人才流失严重。从国内外的资料发现[1],以责任制分层体系为核心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以上难题,构建并应用高效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势在必行。2010年1月,卫生部在南京召开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服务改革大局,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程度”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以促进各级医院切实完善临床护理工作,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我院以此为指导方针,在统一、规范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制订了2015年“优质护理服务计划”,夯实基础护理,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全面实施组内责任制整体护理,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实行弹性排班,加强健康教育,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制订绩效考核方案,提升护理服务水平。面对我院儿科病房护理人员年轻化现状,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原有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2]。目前,我院儿科已试运行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显著成效,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儿科病区(除NICU、PICU、NSCU、CCU等特殊护理单元外)在职护士共72人,编制床位165张,床护比 2.29∶1,护士一般情况如职称、年龄、学历、工龄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以2010年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内容为指导,以2015年我院开展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制订护士分层级管理草案,以德尔菲法、专家函询等方法确定分层级管理方案,最终结合护理部实际,借鉴国内外医院先进管理模式,制订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实施方案[3],并在儿科进行培训,统一标准,组织实施。
(2)根据目前我院儿科护理人员构成比例,制定合理的分层级人力资源管理网,即N0级(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完成一般专科护理工作,并进行病情观察及护理记录等);N1级(负责病情较轻患儿的护理,完成患儿基础护理和一般专科护理工作,参与重症患儿护理配合,指导下级护士工作);N2级(负责重症患儿的护理,完成患儿特殊专科护理工作,参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及护生临床带教工作);N3级(承担危重患儿护理及抢救工作,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管理,承担新技术、新项目的引入与推广工作);N4级(开设专科护理咨询或专科护理门诊,指导临床教学工作及护理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开展专科护理研究工作)。根据岗位职责说明书(包括资质要求、岗位职责、培训内容、考核标准、晋级标准)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与考评。本着能者上、庸者下原则,采用竞争上岗方式确定岗位数和岗位人员[4]。
(3)将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与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相结合,让护士分组责任包干管理患儿。合理进行APN排班:保留传统的办公班(N2级、管理岗、N3级),将其余班种整合成A班、P班、N班。A班6人,分为两个责任组,每组有N2级护士1人(任责任组长),N1级1人,N0级1人,分管患儿与责任护士比为6.7∶1;P班和N班设护理岗两人,其中N1级1人,N0级1人,此外设一个二线护士岗,由责任组长担任。所有助理护士和实习护士皆纳入APN排班,并进行合理搭配,使病情危重、复杂的患儿由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高层级护士管理,病情稳定的患儿由低层级护士管理。高层级护士督促与指导低层级护士工作,各级护士要对分管患儿的病情、需求了如指掌,使患儿得到安全、连续的治疗与护理。
(4)制订护理人员绩效分配方案[5,6]。绩效分配采用能级量化考核法。①护士能级综合测评表,包括工作年限、学历、参加培训情况、素质、业务能力、教学情况、护理质控情况、考试成绩、奖惩情况、论文发表情况、投诉差错情况等25个项目;②护士绩效评价指标:通过护士服务满意度、护理综合质量、护理不良事件、科研论文发表情况、护士理论与操作考试成绩等代表性指标评价护士服务质量、科研水平及自身素质。计算方法:个人绩效=科室平均奖金×层级岗位系数×量化考核分数(总分100分,没扣分乘以100%,扣1分乘以99%,以此类推)。
1.3 评价指标
通过访谈、问卷调查方式,对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前后儿科病房护理质量、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自身满意度进行分析和对比。
1.3.1 护理质量 由护理部、儿科护理质控人员根据我院制定的统一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每月检查一次,主要统计一级护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质量与护理差错缺陷,满分100分。
1.3.2 出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采用医院现行使用的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要求设计制作的出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调查表。
1.3.3 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质量医生评价表,包括病情观察、协助诊疗、基础护理、健康教育4方面内容,每部分占25%,满分100分。
1.3.4 护士自身满意度 采用MMSS工作满意度量表[7],包括外部回报、排班等8方面内容,每方面由若干条目组成,共31个条目。每个条目计1~5分,5分为满意度最高,某方面的满意度得分由构成这一方面的若干条目得分的平均数表示,最终得出8方面的满意度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统计描述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儿科病房护理质量比较(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儿科病房护理质量比较(±s,分)
表1 实施前后儿科病房护理质量比较(±s,分)
?
2.2 实施前后出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实施前后分别发放问卷386份和405份,回收有效问卷376份和397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7.41%和98.02%。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前后出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出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比较
2.3 实施前后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n=48)(±s,分)
表3 实施前后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n=48)(±s,分)
病情观察实施前6个月实施后6个月P 9 0.2 1±2.3 2 9 8.4 6±1.1 3<0.0 5协助诊疗9 2.2 3±2.6 5 9 7.3 5±2.1 2<0.0 5基础护理9 0.8 5±1.5 8 9 5.9 8±2.0 5<0.0 5健康教育9 1.1 6±2.3 2 9 6.2 1±3.0 1<0.0 5
2.4 实施前后护士自身满意度比较(见表4)
表4 实施前后护士自身满意度比较(±s,分)
表4 实施前后护士自身满意度比较(±s,分)
排班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实施前6个月实施后6个月P外部回报3.8 3±0.2 0 4.8 9±0.2 2<0.0 5 3.5 8±0.4 3 4.8 2±0.3 0<0.0 5 3.4 6±0.3 4 3.8 8±0.6 3<0.0 5同事关系4.1 1±0.5 4 4.8 7±0.3 3<0.0 5专业发展机会4.0 4±0.4 2 4.6 9±0.5 1<0.0 5工作被称赞和认可3.8 2±0.5 1 4.8 7±0.3 8<0.0 5社会或专业交往交流机会3.6 3±0.3 2 4.3 5±0.4 1<0.0 5工作自主性与工作责任的平衡3.5 7±0.4 3 4.8 9±0.5 2<0.0 5
3 讨论
3.1 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8]。明确的责任分工提升了护理人员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和管理意识,高级别护士有义务督促组内低级别护士提升护理工作质量,低级别护士在此过程中不断成长。护理人员由被动接受检查转变为主动参与,同时护理部加大垂直监管力度,对各病区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全程跟踪,分析原因并监督整改,以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3.2 提高了出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
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提高了出院患儿及家属满意度[2]。责任组长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协调和解决问题能力强。此外,患儿的分管护士固定,责任护士与患儿接触时间较多,对患儿情况熟悉,责任意识明显增强,能够主动、细致地观察患儿病情,为患儿及家属提供更高层次的健康指导,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满足患儿及家属需求。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有利于护士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治疗和护理服务,使治疗、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集中,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时间,发挥了护理团队的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提高了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护关系。医护合作是医生和护士通过公开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并共同承担对患者治疗和护理责任的过程[9]。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各层级责任护士能更加仔细地执行、监督、检查、反馈医生的医嘱,掌握分管患儿病情和治疗方案,有重点地观察其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提供准确的信息。医生也更加信任护士,为患儿就医提供有利条件,增强患儿安全感,提高医护人员团队协作能力。
3.4 提高了护士自身满意度
运用分层级管理方案对护理队伍实施以能级体系为核心的专业能力进阶制度,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鼓励护士不断晋级。建立和完善护理岗位管理制度,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对不同级别护理人员在教、科、研方面进行层级培训,不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从单纯的护理工作者转变为护理科学研究者[7],从而稳定护理队伍,使各层级护士得到充分的晋升空间、培训支持和职业发展机会,促进护理队伍健康发展。
4 小结
责任制分层级管理是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任务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护士条例》的具体体现。《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规定,要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顺应了该方针政策,对公立医院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住院患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因此,实行有效及安全的护理模式势在必行。实施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更对护理队伍的全面建设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调动了护士积极性,是推进优质护理深入发展的关键举措;其次,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发挥了护理团队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次,实施护士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有利于护士培养和成长,有利于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最后,护士责任制分层级护理模式提高了患儿满意度,保证了护理安全。
[1]Lee As,Deana N,Leah G A.A clinical ladder Program based on Carper’s foundamental patterns of knowing in nursing[J].JONA,2003,33(3):146-152.
[2]王引侠,冯小菊.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应用与效果[J].护理研究,2012(9):683-684.
[3]李玲,刘义兰.护理工作模式进展及其思考[J].护理学杂志,2012(7):92-94.
[4]戴付敏,Maryanne Welch.澳大利亚公立医疗集团护士岗位管理的借鉴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11-1013.
[5]朱秀琴,余媛.责任包干制下护士能级对应与绩效管理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2(17):53-55.
[6]崔璀,郑显兰.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儿科护士分层次培训管理实践[J].护理管理杂志,2013(11):804-806.
[7]曹楠,尹安春.护士人格特征、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7(9):1048-1052.
[8]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0):1836-1838.
[9]陈静,张振香.医护合作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1):1136-1138.
R473.72
B
1671-1246(2017)23-0130-03
(*通讯作者: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