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乐中沉思
--quot;名校quot;的反思
2017-12-04吴非
在欢乐中沉思
--quot;名校quot;的反思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刚刚度过建校百年纪念日.这所学校之所以知名,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学校的前身是quot;南高师附中quot;quot;国立东南大学附中quot;quot;中央大学附中quot;,还培育出许多知名、卓越的人物,在宣传资料上,在校史馆里,陈列着名人的业绩.
百年校庆,一片欢腾,名校再一次显示出她无与伦比的精神感召力.我和万余校友一同沉浸在幸福的聚会中,我们仿佛是曾在一块地里长熟的麦子,又像是曾经栖在同一棵高树上的鸟儿.我常常有这样的冲动:希望在这样的时刻,来一道闪电,让所有的人冲破精神的牢笼,反问一声:什么是quot;名校quot;?
高贵与平等
我心目中的名校在教学教育上应当坚持以quot;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quot;为信条.除此以外,我还认为名校的培养目标中,应加上quot;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quot;.
学校给学生心灵世界种下一粒什么样的精神种子?今天的世界光怪陆离,但学校教育不能世俗化,学校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民族需要的人才.
名校更应当教育学生一生追求真理,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能不断挣断缠绕过来的锁链,在精神上有所追求,始终拥有批判与怀疑的精神.在本民族文化中始终能先于大众去发现与寻找,勇于反思与求索.在培养学生集体意识的同时,要告诉他们,古往今来,伟大的思想者与殉道者都是生活在孤独寂寞之中的.名校必须从小就向学生灌输为民族进步、为人类文明服务的思想,从小就注重精神上人文素养的底子.
现在,名校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在社会要求走向进步的时候,会有这么多落后、腐朽的思想粘附年轻一代人身上?现在的名校,有升学率,有办学规模,有现代化的设备,可是失去了平等,没有了博爱,我们在为理想社会输入没有理想的人,这样的教育又有多大的价值?
名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静听回声,今天的学校有许多过去没有的东西,遥远的年代已经把背影永久地留给了思想者.
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主要是因为它有一群名师.名校的教师应当有学术背景,名校需要学者型的教师.当年附中的教师,有一批是大学教授,甚至是某一方面的权威人士,如柳诒徵、严济慈等,放到哪一所大学都是重要人物.
20世纪30年代,常任侠教授留洋归国,在中大实校当级任教师.诸如此类的事情,当年屡见不鲜,现今有没有这样的可能?现行体制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当好quot;螺丝钉quot;.几年前,教师还不能自由辞职,优秀的教师在学校即使很难发挥作用,也别想出去.而平庸者不会提出辞职,学校也无法辞退.有些学校,并非没有人才,可领导看着就是百般不顺眼,以人为马,自比伯乐,顺我者昌,逆我者就地埋没.还有另一种怪现象是quot;买名师充数quot;,为了招生宣传,不惜花大钱从外地聘请几个特级教师来装门面,至于这些人究竟有无能力把教育教学带动起来,天晓得!这种人事制度,就像是一个不开化的部族的奇怪习俗,滑稽透顶.
有人总结出一些当今名校的变化.比如,没有一个校长不关心钱的,没有钱就没有办法改善教学设备,没有钱就没法留住骨干教师,没有钱就没法吸引优秀的学生……学校用升学率衡量教师,教师用能不能掳钱、分钱来评价校长,真是quot;相得益彰quot;.一个校长把心思放在弄钱上,他会有怎样的价值取向,他还有没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教育的真谛?一个教师收家长、学生的钱,把吃喝款、旅游费拿到家长那里报销,与有钱有势的家长打得火热,他还怎么能内心平静地站在讲台上?
quot;学校像宾馆,校长像老板,学生像大款quot;,这是南京市一位教育局长在大会上批评的话,没说教师像什么,让我们对照前辈,自己总结一下吧.
体制的困惑
名校办学的基本理念应当像常春藤一样,即使是在废墟上,它仍旧能顽强地显出生机,积极向上、郁郁葱葱,给人以希望.我认为,这是解读名校必须注意的因素.
在现今体制下,不会再有校长去考虑百年不变的基本办学原则,也不会再有校长考虑笃行百年来的办学理念.因为他生存于今世,他不是来延续创始者的教育理想的.他不能不遵循现行的价值观,他可能更重视与升迁有关的因素,他要适应现行的quot;政绩标准quot;,校长有级别,形同官员,名校往往就成了管理者的一块跳板.
出于爱校,不能已于言,更因为已经是老教师,所以对校政常有些评议.但很不幸的是,我对校政的批评竟然常常被以后的事实所验证.平时对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我常常表现出疑惑.比如,无休止的评比、检查,不断干扰教育教学工作的竞赛和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活动,束缚教师教学的种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落后的评价机制等等.
20多年来,愈演愈烈,教师和管理者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从事没有价值的工作上,耗尽精力.我曾一度认为是领导者观念的问题.然而任何一个管理者都能持之有据地说出一套quot;理念quot;,任何落后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包装符合时尚,而且只需要吹牛,不需要去做.现在看一些名校的宣传资料,改革没有不quot;成功quot;的,经验没有不quot;宝贵quot;的,成绩没有不quot;可喜quot;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听到哪位校长在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检讨自己的决策失误.
1919年,廖世承主政南高师附中时,曾引入过美国的quot;道尔顿制quot;.一年以后,廖世承宣布试验失败,承认这种方法不适合中国的情况.当时就没有任何人指责廖世承,也没有人试图以此否认他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然而这样的事放到今天,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我们不得不叹息今非昔比,今天,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廖世承那样的气度与胸襟!
我终于醒悟了,这不是校长们的落后,而是体制的落后,甚而言之,是制度制定者思想的落后.校长只能对任命者负责,不可能对教学者负责,更难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负责.
校长应当是职业教育家,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从事的是教育,是应当远离权力圈的.可是如今的校长都是quot;正科级quot;quot;副处级quot;quot;正处级quot;,这是他们翅膀上绑着的金块.因为他是quot;干部quot;,所以需要靠quot;政绩quot;垫高自己.他可以不问学校的长远目标,可以不考虑学生的明天,可以不研究教育理论.你如果跟他说需要10年才能做完的一件事,他根本不会考虑,因为他不可能在一所学校待10年.一个有志仕途的人在固定的位置上待上10年意味着什么?学校的升学率关系到他的升迁,所以他很注重传媒的作用,他会特别重视领导人的视察,他有可能利用手上招生的权力,笼络社会势力,结出一张网……怎样保证校长执掌校政的稳定性,保证学校的民主决策作风,保证校风不受干扰,这也是中国名校应当思考的问题.
我特别喜欢邵燕祥的那句诗--quot;明天比昨天更长久quot;.我们也许因为软弱放弃过昨天,但是我们一定要为追求理想而珍惜每一个今天.
(文章选自源创图书《不跪着教书》,吴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有部分改动)
(责任编辑 李敏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