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宝 寄 情
2017-12-04曹平
□ 曹平
Cao ping
读 宝 寄 情
Dubao jiqing
□ 曹平
Cao ping
天津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玉器陈列赏介(上)
天津博物馆的藏玉,在馆内各类藏品中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按时代说,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终至清代,代代有序;从器型上说,有生产工具、装饰玉、礼仪仪仗器、陈设观赏器、实用器等,多种多样。聚赏珍玉—馆藏中国古代玉器陈列展览,充分利用了馆藏玉器的特点与优势,并结合我国60多年来考古发掘玉器的成果和目前学术界对玉器研究的状况,打破以往单纯展现玉器发展历史的陈列框范,以古代玉器文化展示为主题,分为7个部分,33个专题,展示中国历代玉器及玉文化发展的基本面貌,突出表现它们的时代性、社会性、艺术性、观赏性。展览共展出玉器400余件(套),纵向以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为时间主线,横向以造型、纹饰及其玉文化内涵为重点。其中近200多件玉器为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本文遴选该展览中的35件作品,对它们进行介绍,以飨广大的玉器爱好者。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青玉猪龙(图1)
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辽宁阜新胡头沟、建平牛河梁等遗址,分别出土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玉猪龙除了考古发现外,在一些博物馆里也有珍藏。这件玉猪龙高14、宽9.5厘米,青绿色玉质,器身的表面有褐色沁。形体较大,呈猪首龙身形。头尾相接处未切断。头部有圆弧形双立耳,用阴刻线琢出圆目、唇鼻,唇部稍显凸出,颈部有两个穿孔。此器神形古奥,磨光匀润,刻线流畅,是一件难得的红山文化玉器珍品。
远古时期的玉器包含了深刻的神话与宗教观念,在当时的初农社会里,猪已经是饲养较普遍家畜。猪有喜水的习性;龙是祈雨之神,二者相结合作为人们祈雨时所敬奉的神玉,是顺理成章的。玉猪龙作猪首龙身形,既奇妙,又合理,反映出了红山人的宗教信仰和高度的艺术创造智慧。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青玉勾云形珮(图2)
在红山文化诸多玉器中,勾云形玉珮,目前所知有数十件。其中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和建平县牛河梁所出土的勾云形珮极具有代表性,其主要特征是:作长方形或方圆扁平状,中心镂空若卷云状,边缘薄锐盘卷,器表面磨成宽浅凹槽,并有穿孔供穿系佩带。
此勾云形玉珮,器宽10.5、高7.1厘米。青绿色玉,多白色沁。器型及工艺方法却十分典型。此器磨制技艺原始,曲线自然舒放,结构对称协调,映现了远古时期玉匠们的高超雕刻技艺和巧妙构思。
红山文化勾云形玉珮可能是模拟空中云气波动的起伏状。《史记·天官书》:“钩云句曲”,说天上的云彩,就像弯曲的勾状。看来,今人对勾云形珮的定名是具有文献根据的。远古时期先民认为,除了太阳神之外,云也是一种天神。模拟卷云状的勾云形玉珮,可能是部族首领在求雨祭仪时所供奉的神玉;因为有的勾云形玉珮出土时就放在墓主人胸前,所以,它也是部族首领生前享用的佩带装饰玉。
为什么红山人那么崇拜云神呢?因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活动,云雨的多少是至关重要的,正所谓“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有了行云及雨,庄稼才能丰收。说明中国人崇云求雨观念,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鹰纹兽面纹玉圭(图3)
在“万物有灵”思想支配下,先民对玉石斧、铲(刃口向下,实用工具)便于生产劳动而产生崇拜感。工具的灵性,激发了部族首领的占有欲,使它逐渐质变为象征他们统治权力(族权)的礼仪器—刃口向上的玉圭。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存世较多,此件两面阴线刻鹰纹或兽面纹,纹饰有图腾崇拜含义,说明玉圭是部族首领把握的重要礼仪玉,象征部族首领的权力。
玉圭长25.2、宽6.2厘米,玉质黄褐色。整体造型如倒梯状,一面阴线刻为展翅立鹰,一面阴线刻兽面纹,下部对穿一孔,其上有两组直线纹。玉圭制作极其精美,是一件典型龙山文化作品。此玉圭的纹饰与山东日照县两城镇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圭十分相似。
商代 白玉龙形玦(图4)
商代玉玦同红山文化玉玦龙(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村出土)在形制上有明显继承关系。殷墟妇好墓出土18件玉玦,其中有5件皆为团身龙形,说明红山文化玉龙为商代玉龙造型提供了范式。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商代早中晚期玉龙的造型规律:早中期龙纹,龙身短小粗壮,圆柱状或片状,风格浑厚简朴。分无角、有角两种,角呈直立或斜竖状。有方形或方圆形眼,多无眼眶。无足或一足,尾部尖锐或呈刃状。身上纹饰很简单,多阴线刻勾云纹、鳞纹和套叠斜方格纹。晚期的龙纹,身躯较长,角形短而粗壮,形如蘑菇,抿在或立于颈上。晚期眼形为“臣”字眼,多张口,有牙,上唇往上翘或卷叠,下唇平直或内卷,龙背有出脊齿。身上密饰勾云纹、鳞纹、套叠斜方格纹。
天津博物馆收藏这件商白玉龙形玦,直径4.2、厚0.6厘米。角紧贴颈项,方形眼,上唇勾翘,张口露齿,边缘出脊齿。纹饰完全用阴线刻双钩技法,刀法刚劲,属商代时期的玉龙精品之作。
商 黄玉凤形珮(图5)
凤是古人想象中的祥瑞神鸟。《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说凤凰飞来伴着舜乐而舞。《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记载:“凤凰于飞,和鸣锵锵”,说凤凰飞舞并做出美妙的鸣声。凤凰古来就被尊为能歌善舞的羽族至灵。
《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中也有殷人始祖契之母简狄吞玄鸟(燕)卵而生契的神话故事,说明商族始祖神是燕。据考证,到战国《楚辞》时,玄鸟就变成了凤。凤纹形象在商代多种文物上屡见不鲜,仅妇好墓就出土十余件玉凤,可见凤在商人心目中对凤神何等尊崇。
这件商代凤形玉珮,高10.2、宽4.4厘米。玉质黄褐色。方形冠,阴刻长羽纹,浅浮雕圆眼,喙略外翘,并对穿一孔。此件玉凤的形象少见,线纹用“勾彻法”刻出,这在商代玉器雕刻工艺上也是难得一见的。
西周 白玉龙纹虺纹管形饰(图6)
这件管形饰,可能是玉组珮中的一件。管形玉饰历朝历代均有制作,其造型大致呈圆柱状或扁圆状,中间有通孔,以穿系佩带。
西周时期的管形饰玉出土很多,且大多数做为玉组珮中的组件使用。形体有束腰圆柱形,扁圆柱体等多种,制作规整,纹饰简洁古朴,刀工精细。
这件西周龙纹虺纹管形饰,长5.7、宽2.3厘米。玉质白色,温润无瑕。器型呈扁圆柱体,宽窄不一。管面饰一条螺旋式盘龙,眼角出勾形线,翘唇,龙身饰卷云纹,鳞纹;另有一条蟠虺纹,体短,尖嘴,如小蛇。
玉管刻虺纹的用意何在?《诗·小雅·斯干》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虺属小蛇类爬虫,蛇虺为水中物,阴性,所以寓意女子之祥。看来这件玉器是贵族妇女应用的玉珮。
此器龙纹眼睛处有双勾阴线,这条勾形阴线,是西周玉龙纹上所独有的,这在玉器鉴定上有特殊意义。
战国 白玉云纹龙首璜(图7)
白玉云纹龙首璜,是战国时期璜形代表器。璜长8.3、高3厘米。白色玉质,纯净温润。两面饰浅浮雕勾云纹,两端为龙首形,并各有一钻孔。琢制精致,形制端庄。
璜类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如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江苏南京北阴阳营文化等。璜用作项饰或胸饰,其佩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单件玉璜佩法;一种是由璜与其它玉饰(珠、管、环等)相配合组成玉珮。西周时期盛行以璜作组玉珮的主体,一套珮玉可能有多件玉璜,自上而下排列,这一结构形式的影响,一直延至西汉时期。为什么要以玉璜为主体结构呢?因为璜越多,组玉珮的结构越稳定,佩带起来也最安稳。玉珮也会随着佩者的步伐而左右适度摇摆,并发出玎玎玲玲的玉声,此即文献上所描述的“行步则有环珮之声”(《礼记·经解》)。可以想见,贵族们佩上华美的组玉珮,其仪态、风度与气质,是何等的高雅、尊贵。玉璜两端有孔,是专为悬挂其它器物而设计,说明此璜应属悬置在组玉珮上端或中端的玉件。
战国 青玉谷纹龙形珮(图8)
战国时期玉珮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用途也各不相同。有带在颈部作项饰的,有带腕上作为手镯的,有的作耳饰,还有佩挂在胸部成组玉珮的。其纹饰很丰富,有谷纹、束丝纹、云纹、勾连云纹﹑龙纹﹑螭纹﹑龙首纹等。纹饰满密繁缛,具有柔美灵秀的艺术风格。
战国青玉谷纹龙形珮,高5.8、长11.6厘米。青色玉质,局部有浅褐色沁。造型为腾龙形,作回首状,弯角,圆眼,张口,龙身弯转起伏,通体浮雕谷纹,分枝尾,两足。中部有一穿孔。此器形体较大,纹饰精美,是战国时期龙形珮的代表作品。
青玉谷纹龙形珮造型和纹饰与天文星宿的“龙星”有关。龙星主谷,佩带龙形珮或用于祷雨礼仪,以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熟之福。
汉 青玉刚卯严卯(图9)
刚卯严卯是汉代特有一种驱逐疫鬼,消灾免祸的吉祥珮饰。
这一对青玉刚卯严卯,各长2.2、宽0.9厘米。玉质青色。长方柱体,四面刻有驱疫辟邪﹑祈求福祉的殳书咒语。刚卯刻文为“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蠖刚瘅,莫我敢当。”(释文:正月卯日鬼魅央,灵殳咒语刻四方。赤青白黄丝绶色,四方帝神相宜当。天帝授命火祝融,教扰驯服神夔龙。鬼魅病魔都除尽,非我不能来担当。)严卯刻文是“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玺固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赤疫刚瘅,莫我敢当。”(释文:忌恶之日鬼魅休,神兽夔龙已教化。顺从人意必服伺,化作应验神灵殳。刚卯严卯正且直,形体四角又四方。鬼魅病魔都除尽,非我不能来担当。)文字均填硃砂。成对的刚卯严卯,极为珍贵罕见。
此青玉刚卯严卯与安徽亳县凤凰台一号东汉墓出土的同品,从造型及四面所刻的咒语内容和字体方面都基本相同。
刚卯严卯作四方柱形,中间钻孔,内穿红、青、白、黄四色丝绶,用以佩带。其四面刻咒语,文字属“殳书”(秦汉时书体,源自兵器铭文)。人们企图借助咒语的魔力,得到吉利康宁,反映了汉代人崇信天帝与四方帝神可化凶为吉的宗教思想。
汉 青玉蒲纹兽面纹璧(图10)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最早出现的器型之一。
青玉蒲纹兽面纹璧,直径25.3厘米。青绿色玉质,器表面有褐色沁,璧体较薄,双面均刻有蒲纹、兽面纹,两种纹饰之间,以丝束纹为界,而使纹饰可分为内外两区。蒲纹是古代蒲草编织物图案的拟形。汉代人用蒲纹玉璧做祭祀,目的是祈求蒲草的丰获。兽面纹的用意,是人们运用兽面(或即虎面)纹的玉璧祭天,为祈望它能发挥同天神一样的威力,借此获得社会的平和安宁。在汉代,大型玉璧除做为祀神的礼器外,有时还做敛尸的葬玉,玉璧如置于尸骨背部,表示离世者在另一世界里还能享有祭天的权力。
玉璧上饰以丝束纹道理何在?玉璧是古代祭祀天神的礼器(璧圆与“天圆地方”观念相合),而祭天的最终目的,是祈祷天神赐祥,保佑农桑丰收,于是用蚕丝形象来表示了。
汉 白玉龙纹镂空璧(图11)
此璧直径10.1、内经3.3厘米。材质为纯白色,系上好的新疆和阗玉雕成。阴线刻二龙,以首相对,龙头上一角,上颌尖锐,口角大,三角形眼,托长尾,龙体曲折遒劲,鲜活生动。这些都是汉代雕刻玉龙造型的特点。龙首的三角形眼睛,开唐代玉龙之先河,而龙的阴线线条纤细有力正是汉代典型的“利锋细线”的工艺方法。
汉代的文艺思想是现实生活与神话、宗教思想相绞合,龙纹玉璧是用来祭祀龙神。龙是水神,可以祈求它能“兴云致雨”,时雨普降,可以保证五谷丰获。此璧的龙纹,表现得强壮精劲,腾空奔驰,充满无限的生命力,这些正是汉代社会,繁荣昌盛的象征。
此玉璧,质地优良,技艺精湛,是一件罕见的汉代镂空形玉璧的艺术杰作。
汉 青玉羽人拜螭纹珮(图12)
两汉时期神学思想盛行,出现不少与神学有关的玉器造型,如:玉辟邪、玉天禄、玉羽人等。这些玉器作品都富有神仙观念的文化特色。
此玉珮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与当时盛行的“羽化登仙”道学思想有关。此器长6.7、宽5.3厘米。玉人长发向后飘逸,肩生羽翼,拱手持物跪拜螭前。器右边雕凤纹和螭纹,中心有圆孔,孔下有云水纹,背面有螭纹与虎纹。汉代玉器中羽人形象极为少见。
羽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其说源出于《山海经·海外南经》之“羽民国”,“不死民”,而道教中肩生翅的仙人,其原型即上古神话中“羽民”,如《楚辞·远游》中所谓“仍羽人于丹丘,留不死之旧乡。”羽人会飞入至乐天国,则可获永生之祥。玉珮上的羽人作跪拜螭状,他欲驾神螭飞往天庭﹙《楚辞·河伯》:“驾两龙兮骖螭”,《汉书·扬雄传》:“翠虬绛螭之将登乎天”﹚,进入道教的“羽化登仙”,“长生不老”的超自然境界,以祈人生的最高理想(灵魂生活)和最高价值(永生)。
玉匠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给人物以羽化形象,虽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的道教文化与社会习俗有重要意义。
汉 白玉双舞人(图13)
西汉时期,玉舞人的佩用非常普遍。从已发现数件玉舞人得知,其多数出土在诸侯及贵族官僚墓中。玉舞人分扁平状和圆雕两种。扁平状玉舞人,是常用雕刻手法,大多用阴线刻两面人物及其体态、衣饰、五官轮廓,雕刻极为简炼。另一种圆雕的玉舞人仅见于广东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玉人舞姿婀娜,让人想见当时舞蹈的飘逸、灵动风貌。
白玉双舞人,高6.1、宽3.1厘米。玉质白色,片状。透雕连体双人对舞姿态,双手上下相握,长袖过头顶。人物的五官和衣纹用阴刻线表现。双舞人的舞姿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充分展示了汉代舞蹈之“抒袖之飞流,舞态之娇媚”的特点。
汉 白玉蝉(图14)
玉琀是指古代死者口中所含的小型玉石器,属葬玉。据考古资料所知,这种习俗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那时,口中的琀玉,一般是2厘米大小的玉片,光素无纹。作为蝉形的玉琀,从汉代始用,材质多见青玉和白玉,且形象概括,雕刻简略,仅用阴线刻出形象,琢磨得光润净洁。
此件汉白玉蝉,长4、宽2.4厘米。质地洁白,细密光润,局部有褐色沁。蝉体近似三棱柱形。两个眼睛凸出,脊背突起,呈屋脊形,双翅为三角,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洁明快,此器在考古发掘中极少见到,较珍贵。此蝉无钻孔,当做为专用的玉琀(钻孔之玉蝉,常为装饰品)。
从考古资料看,蝉形玉琀在各地汉墓中均有出土,传世品也常见。究其原因,可能与古人对蝉的习性的观察与理解有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说明蝉能去掉原来的躯壳,开始了新生命的过程。恰喻人们脱去尘世的污秽,走向新生活。因此汉人盛行以蝉为琀,与蝉的循环再生有关。在古代,对肉体死亡,精神不灭的生命转换过程可用“蝉蜕”来作象征。所以古人将玉蝉放入死者口中,可能也基于这种心理,以求精神不死或祈望生命的复生。
总之,蝉之所以被人喜爱,而又大量长期地用于艺术创作,甚至作为玉琀使用,除了因为形制美之外,主要还是因为它具有为人普遍接受的象征意义;换句话说,人们喜欢的并不仅是蝉的神奇的生理习性,而更在于它所代表的生命轮回的新境界。
南北朝 青玉卧兽(图15)
玉兽高6.2、宽7.5厘米。此兽是以整块青玉籽料,采用圆雕的技法琢制而成。卧姿,头向前视,小头宽颈,圆圈眼,嘴稍尖,挺胸,颈刻短毛,宽臀,长尾。作者以简练的线条,勾勒出兽体的浑圆轮廓及四腿弯曲的恣态。它的神态好像小憩,又似欲起,风格拙重敦厚,神姿毕肖,有“静中欲动”的感觉,具有十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玉石神兽造型十分丰富,形体健壮,并昂首挺胸,或静卧,或站立,气势不凡,此时期的玉兽脱去了汉代玉雕动物单一的拙重感,尤显雄奇气韵,化动为静,动静天成,生气盎然。这尊青玉瑞兽,肉丰骨劲,爽爽有神力,是魏晋时期极为罕见的玉雕艺术珍品。
唐 白玉飞天(图16)
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二者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中,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结合为一体,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变为飞天。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这里的唐白玉飞天,高2.9、宽3.6厘米。玉质白色,局部有黄色沁斑。阴刻兼镂雕身视凌空飞天,头戴莲瓣形帽,面颊丰润,双手呈平托状。玉飞天长裙飘带,祥云托起;轻舞漫游,飘逸清灵。
玉飞天多用白玉雕成。洁雪般的材质,象征飞天及诸佛菩萨们栖居在清净的极乐世界,那里是一片净土。
唐 白玉莲瓣形环(图17)
唐代的装饰玉,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的改变,一改过去那种神话瑞兽,几何形饰纹为主的旧格式,转向崇尚自然的艺术追求,开始出现花卉形玉雕造型,开创了古代玉器品类的新天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莲瓣形白玉环,高2.6、直径8厘米。质地润洁,少有褐色沁。环呈束腰形状,雕成抽象形莲花轮廓,光素,琢磨简约、细致、精巧。唐代玉环多以光素无纹圆形者居多,花朵式造型的玉环极为少见。
莲花艺术造型本于印度佛教。作为佛教标志的莲花,被比作无量清净佛,又拟作佛国净土。莲花清雅秀丽,出尘离染,即“净”义,故受到佛教“莲宗”的敬重。白玉莲瓣形玉环是莲花简化的艺术形式,它和白莲花一样,都是佛教中崇高与圣洁的象征;让佩环者的人性升华到佛性。
唐代的玉环形制较以前有了创新,有花朵形、绞丝纹形、镶嵌金饰等式样。而花朵形玉环的模式,既实用又美观大方,并一直影响到后来(如明清时期)玉环的制作形式。
(责任编辑:田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