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宁寺铜钟考略

2017-12-04曹静

收藏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铜钟舍利宦官

□ 曹静

Cao jing

天宁寺铜钟考略

Tianningsi tongzhong kaolüe

□ 曹静

Cao jing

天宁寺铜钟铸于明嘉靖乙酉年(1525年)。钟体通高194、口径106厘米,重量为952千克,钟体呈青绿色,保存较为完好(图1)。

钟钮(图2)为常见的双龙头蒲牢造型。蒲牢(图3),龙生九子之一,因好吼叫,特铸于钟钮位置,寓意钟声宏亮。此钟钮为两只背靠背的蒲牢,龙首向下低垂俯瞰,龙头有双角,龙角间有须髯飘至龙脊。双眉浓密,龙眼圆睁,炯炯有神。面部两侧各有两缕龙须延伸至龙角。龙鼻呈三角形,两侧有龙须,嘴下颌部位有一缕须髯。两只蒲牢背脊龙纹依稀可见,双龙拱捧一火珠。蒲牢前肢粗壮有力,龙爪与钟体浑铸,紧紧附着在钟体顶部,爪有5趾,趾关节处饰有3片鱼鳞纹,趾头为弧状的三棱锥形。龙的后肢较前肢体小细瘦,分别叠加在另一龙的前肢上,后肢龙爪仅有四肢。龙的四肢亦有龙须,飘然若动。

图1 天宁寺铜钟

图 2 钟钮

钟顶中间位置有一圆孔,圆孔两侧各有一倒梯形圆柱,应是钟模浇铸口的留痕(图4)。钟肩饰有一周莲瓣,共20片,莲花瓣下铸有一圈佛教咒语,铸刻在钟肩两道粗凸弦纹之间。

钟腹垂直呈筒状,饰以规整的袈裟纹(由线条组成的方格纹,分上下两区,每区各有4块方格,因似袈裟上的纹饰而得名,又称田衲纹),钟腰部以两粗一细凸弦纹将钟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共有8个区,上部区间铸有4个牌位:

图4 浇注口

图3 蒲牢

图 9 钟裙

图5 牌位一

图6 牌位二

图7 牌位三

图8 牌位四

皇帝万岁万万岁(图5)

敕赐天宁寺常住永远悬扣(图6)

募缘比丘道顺 住持坛主宗师 妙杲

大明嘉靖乙酉年吉日造(图7)

大功德主内官监太监陈林 王栾 杨钺温玺 于淮 杨奉(图8)

钟体其余区间内铸满了捐资铸钟人的姓名,共计约1091人。钟体铭文内,有19处修补过的地方。

钟裙(图9)饰有一周波浪纹及4条龙,龙爪为4趾,每条龙背上饰有如意形云纹3条。八耳波状口,平均分布4枚撞击钟月。

钟与寺

根据钟上铭文记载,此钟原藏于天宁寺。因寺宇凋敝之时流散于寺外,被文物工作者发现,现收藏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

钟是佛教礼仪中的重要法器,钟声有召集僧众、报时等形式的作用,不仅增添了佛寺的威严,也被注入了“惊醒世间名利客,唤回苦海梦迷人”的佛教含义。因此有了“有寺必有钟,无钟即无寺”的说法。天宁寺铜钟的遗存,正是天宁寺名刹的历史见证。

天宁寺(图10)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北滨河路,经历了数次更名,其创建时间未有明确的记载,仍需考证。

在唐代初名为天王寺;元代,寺院建筑毁于战火,城内的天宁寺被烧毁,只剩下孤零零的砖塔。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修庙宇,重建后的天宁寺,其规模比以前扩大了许多;宣德十年(1435年),天王寺改名天宁寺。这次改名是由宣德皇帝朱瞻基亲自敕命的,并将宣德皇帝的敕命镌刻在石碑上,树立在天宁寺塔下;正统十年(1445年),对天宁寺建筑进行维修后,将寺院改名为广善戒坛,并在宣德皇帝敕命碑的后面,镌刻上由英宗皇帝朱祁镇敕命刊行大藏经的诏令。在明代,盛行刻印大藏经,并由皇帝赐给各大寺院。①

清初时,塔顶坍塌;顺治十七年(1660年),据《天宁寺礼塔碑记》记载“广募信善,重加修理,幸完弘愿,顿复旧观。”(现碑文已风化,字迹漫漶不清)住持弘经等对天宁寺中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地修缮,使寺院中的建筑恢复旧观,寺名仍称为天宁寺并一直沿用至今;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对寺院又进行了重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乾隆皇帝敕命重修,并御笔立碑文《重修天宁寺碑记》(图11),此碑文现立于接引殿左侧;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立《御制重修天宁寺碑文》(图12)于接引佛殿右侧;同年,乾隆皇帝敕命对寺院建筑进行了大规模地重建和修缮,并扩大了天宁寺的建筑规模。

民国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937年7月13日开工~1938年11月4日完工)的修缮是天宁寺在解放前的最后一次修缮。新中国成立后,天宁寺被工厂占用,部分成为了居民区。1976年,唐山大地震将其塔刹震落。1991~1992年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对其进行了大修,并在塔顶发现《大辽燕京天王寺舍利塔记》石碑,从而确定建塔的年代。2002年4月~2004年11月,国家出重资重修天宁寺塔院。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

关于天宁寺的创建时间,学术界存有质疑。部分学者根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六《宝岩传》:“仁寿下敕召送舍利于本州弘业寺,即元魏孝文帝所造也。旧号光林,依峰带涧,面势高敞”的记载,判定天宁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但笔者对此却不敢苟同。如果依照史料记载,天宁寺应处于依山傍水的峻岭之中,是一处山林寺院。但现今的天宁寺所处地势平坦,寺周并无高山,这与古籍的记载存在很大的差异。

无论天宁寺是创建于何时,从时间上来看,此寺都称得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寺院。

图10 天宁寺山门

图11 重修天宁寺碑记

图12 乾隆御制重修天宁寺碑文

图13 天宁寺塔

图14 天宁寺礼塔碑记

天宁寺塔(图13)为八角形密檐式实心砖塔。1991年修缮时实测佛塔通高55.38米,共13层,由塔基座、塔身、塔檐、塔顶、宝珠、塔刹组成。《帝京景物略》中记载:“释迦舍利珠,八斛四斗,其三之一,住人间也。阿育王置塔八万四千,东震旦得塔十九,其粒不可得计也。康僧会恳佛,七日得七。昙荣恳之,自三粒至三百粒。隋文帝遇阿罗汉,授舍利一裹,与法师昙迁数之,数多数少莫能定。乃七宝函,致雍、岐等三十州,州各一塔。天宁寺塔,其一也,塔高十三寻,四周缀铎万计,……塔前一幢,隋开皇中立。书体遒美,杨升菴云:最似欧褚笔法。”

隋文帝杨坚在做皇帝之前,遇到一位来自古印度的僧人,送给他一袋佛舍利,并请他将这些佛舍利供奉起来,以求将来好报。杨坚与僧人昙迁一起将舍利计数,但每次数出的数目均不相同。昙迁就对杨坚说:“曾听印度僧人说过,法身舍利是不可计数的,数也数不清。”杨坚在登上皇位后,于隋仁寿元年,命海内诸州选择30处清净高爽之地,各建一座舍利塔。并将舍利分出30份,各装入一个金瓶中,再将金瓶装入琉璃瓶,外面套以铜函和石函,称为七宝函,并命各州在同一时间内,将七宝函放入舍利塔内。②北京天宁寺塔是这30座舍利塔的其中之一。《帝京景物略》虽记载了天宁寺塔建塔的缘由,但未说明隋塔规模与模式。据文中所述高十三寻缀铎的塔,颇似今存之塔,但这高十三寻缀铎的塔,是否即隋文帝所建,则仍无根据。

在密檐式砖塔左侧立有一通石碑,为康熙十一年(1672年),尚书龚鼎孳撰文,并集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书法字体而成的《天宁寺礼塔碑记》(图14),现碑文已经风化,字迹漫漶不清。

在塔基的东南侧,原立有一座石经幢,但此座石经幢在清代乾隆前即已散失。

关于天宁寺塔建造的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谈录》中提到:“据一般人的传说及康熙乾隆的碑记,多不负责的指为隋代,但依塔的式样来做实物的比较,将全塔上下各部逐件指点出来,与各时代其他砖塔对比,再有多面引证反证所有关于这塔的文献,谁也可以明白这塔之绝对不能是隋代原物。”③二人经过实地考察之后,通过对塔的整个建筑形式风格、建筑技术的比较研究,确认此塔建于辽代天庆九年(1119年)。

图15 保明寺铜钟

图16 摩诃庵铜钟

图17 黄锦等造铜钟

图18 李淮铸铜钟

图19 嘉靖铜钟

图20 嘉靖铜钟

图21 明嘉靖 太监铸道教铜钟

图22 正德十五年 张淮等造铜钟

无论天宁寺还是密檐式砖塔,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只有天宁寺铜钟作为天宁寺的重要法器之一,见证了天宁寺的兴衰。

明代宦官铸钟

从现有的明代宦官铸钟遗存来看,基本都是在北京所铸,而且大都是以捐助给寺庙用的梵钟形式出现。④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现收藏明嘉靖时期宦官铸钟共8件,分别为天宁寺铜钟、保明寺铜钟(图15)、摩诃庵铜钟(图16)、黄锦等造铜钟(图17)、李淮铸铜钟(图18)、两口嘉靖铜钟(图19、20)、太监铸道教铜钟(图21)。钟体造型属于明代中期,体积硕大,钟体呈筒形,钟顶部趋向扁平,钟腰呈垂直并略微束收状,钟口向外扩张,钟裙为荷叶边八曲波形口,这种钟口更加外张,缩小“钟腔比”的比值,其目的在于想方设法提高钟声的传播距离,与明代永乐大钟的形制极为相似。⑤

在装饰方法上,天宁寺铜钟运用简单的、粗细不同的带状纹饰,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再在每个区域之中镌刻铭文,铭文多为太监姓名。这种现象在明代极为常见。

天宁寺铜钟是由宦官集资铸造的,其铭文内容几乎包含了24衙门所有官署的名称。宦官铸钟是中国古钟发展史上独特的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从思想上分析,宦官由于自身的缺陷,希望能够寻找到一条可以弥补自己阉人身份的途径,便依照“惟功大者钟大”的原则,从思想功德层面来证明自己的完整性。于是,明代宦官铸钟成为了普遍的现象。

其二,从文化背景分析,由于宦官专权,又有众多的宦官信奉佛教,所以在明代庞大的宦官集团内,各个衙门的宦官,不分彼此,积极地参与修建寺庙与铸钟等活动。尤其是宦官铸钟现象最为明显,只有少数是宦官独资铸钟外,大多数为集体捐资铸钟,不分上下等级。天宁寺铜钟最具代表性,无论是宦官机构中权势地位最高的司礼监,还是各连的小太监,其姓名均匀地铸于钟体之上。

其三,从社会现象分析,由于宦官无子嗣,希望死后能有人祭拜自己,同时也渴求可以通过以佛门敲钟的方式来诵念、超度,把一切美好的希望寄托于来世。因此,捐资修庙与铸钟就成为了明代宦官的一种社会潮流。

另外,笔者在钟体上还发现了神宫监太监张淮,曾以司礼监太监的身份,捐资铸一口正德十五年(1520年)铜钟(图22);御马监太监赵政,曾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集资创建位于北京海淀区八里庄的摩诃庵,并同时铸有一口铜钟。这两口铜钟现均收藏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天财库西十库太监张浩,曾以尚衣监左监丞的身份铸造嘉靖九年(1530年)铁钟一口,捐给归义寺。⑥

明代天宁寺铜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此钟对于后人研究天宁寺以及明代宦官铸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毋庸置疑,其包含了明代古钟纹饰特点和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注释:

①②汪艺朋、汪建民《北京名刹天宁寺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5期。

③林徽因、梁思成《平郊建筑杂录》续三卷四期。

④⑥于弢《皇城的晚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夏明明《天地为炉 万物为钟—钟铃概说》,载《首都博物馆丛刊总第23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庾华《钟铃文物探微》,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年出版。

(责任编辑:郭彤)

猜你喜欢

铜钟舍利宦官
汉口外滩感怀二首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辽《无垢净光大陁罗尼法舍利经记》考释
西江流域南汉“姐妹”铜钟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铜钟之谜
何谓[舍利]
西周铜钟之冠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