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御窑瓷器
2017-12-04吕成龙
□吕成龙
明代御窑瓷器
□吕成龙
景德镇出土与故宫院藏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
2017年9月29日,由故宫博物院和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明代御窑瓷器对比系列展之三——“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在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隆重开幕。此展览系双方合作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成功举办“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后,又隆重推出的一个大型专题瓷器展。
明代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1521年)时期,处于15世纪与16世纪之交,是明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分水岭,即明代社会开始由之前的保守、沉闷逐渐走向革新、活跃。表现在社会风气上,最突出的是淳厚朴实之风逐渐消失,人们开始变得崇尚钱财、追求财富。由于这两朝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御用瓷器具有一定共性,如生产规模均相对缩小、品种都急剧减少、装饰风格也都相对朴素,因此,特将这两朝瓷器一同展出。为便于观众欣赏,展览分弘治朝、正德朝两部分展出。斋宫正殿展出弘治朝御窑瓷器,后殿展出正德朝御窑瓷器。弘治朝御窑瓷器共分四个单元展示,分别为:清新优雅—青花瓷器、色彩缤纷—杂釉彩瓷器、均匀纯正—颜色釉瓷器、影响深远—后仿弘治朝御窑瓷器。正德朝御窑瓷器共分五个单元展示,分别为:清新优雅—青花釉里红瓷器、色彩缤纷—五彩斗彩瓷器、古朴雅致—杂釉彩素三彩珐花瓷器、五光十色—颜色釉瓷器、影响深远—后仿弘治、正德朝御窑瓷器。共展出文物和标本162件套,其中一多半展品均为首次公开展出。展出的弘治朝御窑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故宫博物院藏品(图1)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品(图2)对比展示】、浇黄釉牺耳尊(故宫博物院藏,图3)、茄皮紫釉双耳尊(故宫博物院藏,图4)、祭蓝釉描金牛纹双耳尊(故宫博物院藏,图5)、浇黄釉描金弦纹折沿盘(故宫博物院藏,图6)、孔雀绿地洒蓝锥拱云龙纹盘(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图7)和正德朝御窑青花阿拉伯文烛台(故宫博物院藏,图8)、青花八思巴文款海水云龙纹盘【故宫博物院藏品(图9)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品(图10)对比展示】、五彩团云龙纹碗(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图11)、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盘【故宫博物院藏品(图12)与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品(图13)对比展示】、素三彩锥拱海水蟾蜍纹三足洗(故宫博物院藏,图14)、孔雀绿釉宫碗(故宫博物院藏,图15)、浇黄釉描金爵(故宫博物院藏,图16)等,均堪称难得一见的珍品。我们通过这些展品得以领略弘治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严格的瓷器拣选标准和这两朝御窑瓷器烧造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
统观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弘治、正德朝产品虽不如永乐、宣德、成化朝产品名气大,但亦算得上是品质精良、不乏精品,其中有的品种颇具特色。
图1 弘治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图2 弘治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盘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图6 弘治 浇黄釉描金弦纹折沿盘故宫博物院藏
图3 弘治 浇黄釉描金弦纹牺耳尊故宫博物院藏
图4 弘治 茄皮紫釉双耳尊故宫博物院藏
图5 弘治 祭蓝釉描金牛纹双耳尊故宫博物院藏
一、弘治朝御窑瓷器
弘治皇帝是个好皇帝,也是一位好人,在位18年,奉行恭俭节制、勤政爱民思想,不好玩乐,统治相对稳定、国家相对安定,弘治朝也因此被史学家称为“弘治中兴”,弘治皇帝则被誉为“中兴之主”、“太平天子”。从文献记载来看,弘治年间鉴于被派往景德镇督造瓷器的太监往往假公济私、用一造百,致使烧造御用瓷器扰民伤财,有关大臣曾多次奏请裁减或罢免前往督造的内官,弘治皇帝也采纳了大臣的意见,但均未长久,不久即又复遣,这说明弘治皇帝对瓷器烧造感兴趣。
弘治朝御窑瓷器艺术风格延续成化朝御窑瓷器,仍以造型俊秀、胎体精细、釉质温润、装饰文雅而著称于世。目前统计弘治朝景德镇御器厂所烧造瓷器品种大约有16个,几乎只有前朝成化所烧造约29个品种的一半。其中尤以浇黄地青花瓷、白地绿彩瓷和浇黄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世人称道。尤其是浇黄釉瓷器(图17),温润如鸡油,色泽娇嫩,博得“娇黄”之美称。
1. 青花瓷器
弘治朝御窑青花瓷器在造型、胎釉、青花发色和纹饰等方面,与成化御窑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只是纹饰更显纤巧细致、舒展流畅。所用青料仍为产于今江西省乐平县的“平等青”,亦称“陂塘青”。由于这种青料中氧化铁(Fe2O3)含量较低、氧化锰(MnO2)含量较高,致使图案纹饰呈现柔和、淡雅、清爽的蓝色。
除了白地青花瓷以外,弘治朝还继续深造此前已有的浇黄地青花瓷和青花加矾红彩瓷(图18),而且这两个品种的质量在明代绝不让他朝。
浇黄地青花瓷器属于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种,需要两次烧成,即先经高温烧成白地青花瓷器,然后采用“浇釉”方法施以低温黄釉,透过黄釉可见到青花纹饰,用刀具将有纹饰处的黄釉刮掉,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黄地衬托蓝花,给人以温馨素雅之美感。该品种创烧于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后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均有烧造。
青花加矾红彩瓷器属于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种。需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白地青花瓷器,然后按需要在纹饰空白处以矾红彩描绘纹饰,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蓝色花纹与红色花纹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打破了白地青花之单调感,给人以既和谐又醒目之美感。
图9 正德 青花八思巴文款海水云龙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图10 正德 青花八思巴文款海水云龙纹盘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图13 正德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盘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图7 弘治 孔雀绿地洒蓝锥拱云龙纹盘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图8 正德 青花梵文烛台故宫博物院藏
图11 正德 五彩团云龙纹碗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图12 正德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2. 杂釉彩瓷
白地绿彩瓷器(图19、图20)属于杂釉彩瓷器品种之一,是一种以高温白釉地衬托低温绿彩纹饰的瓷器。创烧于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后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朝等亦有烧造。白釉绿彩锥拱云龙纹碗、盘这一品种创烧于成化朝,其做法是:器物成型并施以白釉后,在釉上打好云龙纹草图,将图案轮廓线内的白釉剔掉,用铁锥划出龙的五官、发、角、鳞、脊等细部,入窑经高温焙烧。出窑后在无釉露胎处填以绿彩,复入低温彩炉焙烧而成。
有时人们感觉其半成品露胎云龙纹处泛“火石红”色,亦颇显雅致,遂不施绿彩,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品种保留下来,称之为“白釉露胎锥拱云龙纹碗”或“白釉露胎锥拱云龙纹盘”(图21)。明代白地绿彩瓷器以弘治朝产品质量最好,受到的评价最高。
3.颜色釉瓷器
弘治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颜色釉瓷器基本延续之前永乐、宣德、成化朝品种,按烧成温度大致可分为高温色釉和低温色釉两类。高温颜色釉瓷的烧成温度高于1250℃,低温颜色釉瓷的烧成温度低于1250℃。
从传世和出土情况看,弘治朝御窑高温颜色釉瓷有白釉、祭蓝釉。低温颜色釉瓷有浇黄釉、瓜皮绿釉、茄皮紫釉瓷等。弘治白釉素以“肥腴细润”而独树一帜。弘治朝浇黄釉瓷不但产量大,而且质量高,堪称明、清两代浇黄釉瓷器之冠。深茄皮紫釉瓷器则为弘治朝首创。
祭蓝釉亦称“祭青釉”、“宝石蓝釉”等。属于以氧化钴(CoO)为着色剂的高温蓝釉,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釉中氧化钴含量为2%左右,生坯挂釉后入窑经1280~1300℃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明代祭蓝釉瓷器始烧于洪武朝,以后历朝基本都有烧造,其中以宣德时期的产品最为多见,受到的评价亦最高。按照明代祭祀制度,祭蓝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天坛。祭蓝釉描金牛犊纹双系尊是弘治朝创新造型,属于典型的祭祀用瓷。
图14 正德 素三彩锥拱海水蟾蜍纹三足洗故宫博物院藏
图17 弘治 浇黄釉尊故宫博物院藏
图15 正德 孔雀绿釉宫碗故宫博物院藏
浇黄釉系指以氧化铁(Fe2O3)为着色剂、以氧化铅(PbO)为助熔剂的低温色釉。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陶器上,但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多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明代景德镇窑烧造的低温黄釉瓷系在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上挂釉,复入炭炉经低温焙烧而成。因使用“浇釉法”施釉,故称“浇黄釉”。自洪武至崇祯朝,浇黄釉瓷器的烧造几乎未曾间断,各朝烧造的浇黄釉瓷器釉色深浅虽略有不同,但基本趋于明黄色。其中以弘治时期产品受到的评价最高,其釉层均匀、釉色恬淡娇嫩,素有“娇黄”之美称。又因其釉质温润如鸡油,故亦被称作“鸡油黄”。按照明代祭祀制度,浇黄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地坛。
图16 正德 浇黄釉描金爵故宫博物院藏
图19 弘治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图22 正德 孔雀绿釉青花鱼藻图盘故宫博物院藏
图18 弘治 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图20 弘治 白地绿彩锥拱海水云龙纹盘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图23 正德 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盘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茄皮紫釉亦称“茄紫釉”。按呈色深浅,可分为“深茄紫釉”和“淡茄紫釉”两种。深者呈黑紫色,如熟透之茄皮色;淡者呈淡紫色,似未熟透之茄皮色。茄皮紫釉属于以氧化锰(MnO2)为主要着色剂的著名低温色釉,因一般使用浇釉法施釉,故亦称“浇紫釉”。釉中的铁离子和钴离子起调色作用。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淡茄皮紫釉瓷器始烧于宣德朝景德镇御器厂,后来万历朝和清代各朝亦有烧造;深茄皮紫釉瓷器始烧于弘治朝景德镇御器厂,后来嘉靖朝及清代各朝亦有烧造。由于茄皮紫釉的透明度较好,因此茄皮紫釉瓷器常以锥拱花纹装饰。总体来看,茄皮紫釉瓷器在整个明代产量不大,故显得弥足珍贵。
二、正德朝御窑瓷器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16年,是明代近300年历史中最能闹腾的一位皇帝,被认为是一位昏庸、荒唐、不正常的皇帝。朱厚照即帝位后,曾下令翌年改元以后暂停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瓷器两年,但不久即恢复烧造。正德十五年,正德皇帝遣太监尹辅前往饶州烧造瓷器,工部因正德十四年所发生“宸濠之乱”曾给江西民众带来很大灾难,遂建议暂免差官前往督造,但正德皇帝对该建议未予采纳。这说明正德皇帝对瓷器烧造也感兴趣。
正德朝是明代景德镇御窑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装饰疏朗等特点,而变得器物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等。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多达20多个,少于成化朝,但多于弘治朝,其中尤以孔雀绿釉青花(图22、图23)、素三彩、孔雀绿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人瞩目,堪称傲视明代御窑瓷器的名品。正德御窑瓷器在装饰上的最显著特点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图24)作装饰。以八思巴文署四字年款(意为“至正年制”,图25、图26)亦为明代各朝御窑瓷器上所仅见,呈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正德朝御窑瓷器上的阿拉伯文、八思巴文,堪称独特的文化符号,成为学者热衷讨论的学术课题之一。
1. 青花、釉里红瓷器
青花瓷器是正德朝御窑瓷器中的大宗产品,因所用青料有所改变,致使该朝御窑青花瓷器具有承上启下之特点。正德御窑青花瓷器造型比成化、弘治朝御窑青花瓷器丰富得多,因应社会需求而烧造的书房、客厅用器和寺庙用供器明显增多(图27)。所绘图案以龙、缠枝花卉、阿拉伯文、波斯文为主。所署年款既有青花楷体“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也有“正德年制”四字款和仿写“大明宣德年制”款,更有稀见的八思巴文款。除了白地青花瓷以外,正德时期还烧造孔雀绿釉青花、黄地青花、绿地青花、青花加矾红彩瓷等品种。
正德早期青花瓷器胎釉精细,所用青料仍为产于景德镇附近乐平县的“平等青”,青花色泽淡雅,明显带有成化、弘治朝御窑青花瓷器之遗风。中期作品形成正德朝御窑青花瓷器典型风格,所用青料是产于江西省上高县天则岗的“石子青”,亦称“无名子”,采用双钩填色法描绘纹饰,烧成后青花色泽蓝中偏灰。晚期作品采用进口“回青”料和上高县产“石子青”料的混合料描绘纹饰,烧成后青花发色浓艳,开启后来嘉靖、隆庆、万历等朝典型御窑青花瓷器之先河。
孔雀绿釉青花瓷系白地青花瓷的衍生品种,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明代宣德、成化、正德时期均有烧造。其做法是:器物成型、修坯后,先在胎上以青料描绘纹饰,然后以毛笔蘸白釉料(即“透明釉”料)涂抹于纹饰上,入窑经高温焙烧。出窑后,施以孔雀绿釉,复入窑经中温(1150℃左右)焙烧而成。在孔雀绿釉的掩映下,青花纹饰呈蓝黑色。
正德御窑釉里红瓷器非常罕见,所见使用鲜红釉局部装饰的四鱼纹碗(图28),釉里红发色虽不成功,但在肥腴的白釉衬托下,三鱼若隐若现,似在水中闲游,反倒耐人寻味。
2.五彩斗彩瓷器
五彩瓷器在正德以前少有烧造,斗彩瓷器在成化朝盛极一时,弘治朝几乎不见有烧造。从正德朝开始,适应社会风气的转变,五彩瓷器的产量明显增多,斗彩瓷器亦又开始有少量制作。正德朝御窑五彩瓷器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一类是纯釉上五彩(图29);另一类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所用釉上彩有红、黄、草绿、孔雀绿等,造型见有梅瓶、香炉、香筒、盘、碗等,纹饰见有八仙、仕女、云龙、花鸟等。
正德朝斗彩瓷器造型见有炉、洗、瓶等,纹饰见有缠枝牵牛花(图30、图31)、云龙、方胜、祥云、阿拉伯文等,构图疏朗,所施红、黄、绿等彩一般都较淡雅,因此给人以清爽雅致之美感。
3.杂釉彩素三彩珐花瓷器
素三彩瓷器原则上系指含有三种或三种以上低温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极少量红彩的瓷器。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属于荤色,其他色彩属于素色,因此,不含红色或基本不含红色的彩瓷被称作“素三彩”。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非一定得有三种颜色。
素三彩瓷器系受西汉以来低温铅釉陶影响、从明初景德镇窑烧造的不含红彩的杂釉彩瓷器发展而来。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此后,经历明代正德、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康熙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正德朝素三彩瓷器(图32)色彩搭配协调、彩色素雅,给人以柔和悦目之美感。
珐花又称“珐华”、“法花”、“法华”等,系指创烧于元代山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一种中温釉彩窑器。盛行于明代,清代逐渐衰退。其釉色以黄、绿、蓝、紫等为主。北方地区烧造的珐花器基本均为陶胎,明代中期景德镇成功创烧出瓷胎珐花器。
珐花釉系从我国传统低温铅釉发展而来,二者化学组成基本一致,只是主要助熔剂不同。铅釉以黄丹(即氧化铅粉)作主要助熔剂,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珐花釉则以牙硝或称火硝(即硝酸钾)作主要助熔剂,属于K2O—PbO—SiO2三元系统。二者虽都以铁、铜、锰、钴等金属的氧化物做着色剂,但珐花釉的颜色种类却比低温铅釉更丰富,珐花釉中的碧蓝、金黄、孔雀绿等色,不见于低温铅釉中。
珐花器需采用两次烧成工艺,即先高温素烧,温度在1200℃左右,然后施釉入窑经1000℃至1100℃左右焙烧而成。
“立粉”或称“沥粉”是珐花器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其做法是将精细的泥浆装入带有细管的泥袋,然后积压泥袋,使泥浆从细管中缓缓涌出,在器物胎体表面勾勒出凸起的图案轮廓,晾干后入窑素烧,出窑冷却后,按需要填入各色釉料,复入窑焙烧而成(图33)。
4.颜色釉瓷器
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颜色釉瓷器基本延续之前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时期的部分品种,按烧成温度大致可分为高温色釉和低温色釉两种。从传世和出土情况看,正德朝御窑高温颜色釉瓷有白釉、鲜红釉、祭蓝釉、回青釉瓷等。低温颜色釉瓷有孔雀绿釉、茄皮紫釉、浇黄釉瓷等。
白釉属于氧化铁(Fe2O3)含量极低的高温透明釉,看起来发白,实际上是白色胎体的呈色。明代景德镇白釉瓷器始烧于洪武朝,以后各朝多有烧造,其中以永乐、宣德朝白釉瓷受到的评价最高,其釉色洁白恬静,被称作“甜白”。正德朝御窑白釉瓷器的特点是:釉层肥腴,釉色白中闪灰青,釉内气泡密集,玉质感较强。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白釉瓷器可被用作祭祀月坛。
鲜红釉瓷器即明代景德镇陶厂或御器厂烧造的以氧化铜(CuO)作着色剂的高温红釉瓷器。亦称“祭红”、“宝石红”等。明代高温铜红釉瓷器是对元代产品的继承和发展,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等朝,均曾烧造过高温铜红釉瓷器,其中以永乐、宣德时期的制品最为多见,受到的评价亦最高。明代文献将高温铜红釉称作“鲜红”。
高温铜红釉瓷器系在生坯上挂釉后,入窑经1250~1280℃高温还原气氛一次烧成。由于高温下铜离子的发色对温度和气氛的要求极为严格,而且铜红釉在高温熔融状态下的粘度较大,致使其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成品率极低。弘治朝不见有鲜红釉瓷器,正德朝恢复烧造(图34),而且创烧出鲜红釉白鱼纹这一品种。
按照明代祭祀制度,鲜红釉瓷器可被派作祭祀日坛用。
孔雀绿釉亦称“法(珐)绿釉”、“法(珐)翠釉”、“翡翠釉”、“吉翠釉”等。是一种以氧化铜(CuO)作着色剂、以硝酸钾(KNO3)作主要助熔剂的透明蓝绿色釉。因其呈色极似孔雀羽毛上的一种绿色,故名“孔雀绿釉”。孔雀绿釉瓷器创烧于宋、金时代北方民窑,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明代景德镇窑孔雀绿釉瓷器始见于永乐时期,后来宣德、成化、正德、嘉靖朝等均有烧造,但以正德时期产品发色最为纯正,受到的评价亦最高。
孔雀绿釉瓷器系在经高温素烧过的涩胎上挂釉后,复入窑在氧化气氛下焙烧而成,釉烧温度大约为1200℃。景德镇烧造孔雀绿釉瓷器,系将施釉后的坯体放在窑炉后边烟囱根部,此处温度恰好符合孔雀绿釉瓷器的烧成温度。
5.后仿弘治、正德朝御窑瓷器
后仿弘治、正德朝御窑瓷器一般系指造型、纹饰、年款等均模仿原作的一类仿品。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只署弘治或正德年款、但造型和纹饰则为当朝风格的瓷器,显示出后人对弘治、正德朝御窑瓷器的推崇。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景德镇盛行仿明代各朝御窑瓷器,御窑厂和民间窑场均有仿制。所见仿弘治朝御窑瓷器品种有青花、白釉绿彩、白釉(图35)、浇黄釉瓷等。所见仿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有青花、斗彩、白地矾红彩、黄地绿彩(图36、图37)、白釉、浇黄釉瓷等。个别仿品水平较高,几能乱真。在鉴别时,应着重从造型、纹饰、胎釉彩、底足处理工艺、绘画风格、款识特点等寻其破绽。例如,从所署年款字体特征方面看,仿品与真品就存在差异。
弘治朝御窑瓷器大都在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图38)。这种格式的年款首创于宣德朝景德镇御窑,后来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朝御窑瓷器上均有使用。但在字体风格方面,以弘治朝六字年款字体最为清秀,素有“弘治款秀”之说法。因使用“平等青”料写款,故款字笔画色调淡雅。
六字中以“弘”字和“治”字写法最具时代特征,即“弘”字右边的“ム”明显比左边的“弓”短,而且写的位置靠上;“治”字左边的“氵”一般都明显低于左边的“台”字,而且“口”字最后一笔“横”一般都右出头,写成“ロ”。
正德御窑瓷器大都署有年款,分为“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图39)和“正德年制”四字(图40)两种,字体均为楷书,既有青花款,也有矾红彩款和锥拱款。款识大都署于器物外底,六字或四字做双行排列,外围青花双圈。高足碗上一般署四字年款,在足内边沿顺时针方向绕足环写。四字年款也有署在器物颈部或近口沿处者,自右向左排列,有的还围以双方框。青花阿拉伯文笔山外底所署青花六字年款,或作双行排列外围青花双方框,或自右向左横书一排。青花插屏上所署青花六字年款,则自右向左写于托座正中,外围以青花双长方框。
正德朝御窑瓷器年款(图41)字体较弘治朝御窑瓷器年款略大,款识结构略显松散,但字体非常工整,笔中藏锋,素有“正德款恭”的说法。
著名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孙瀛洲先生(1893~1966年)曾将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御窑瓷器年款和成化御窑瓷器上的“天”字款编成歌诀,为我们尽快掌握从款识鉴定这四朝御窑瓷器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而且这些口诀均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关于正德御窑瓷器上所署“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年款的歌诀为:
大字横短头非高,
明字日月平微腰。
正字底丰三横平,
德字心宽十字小。
年字横画上最短,
制字衣横少越刀。
第一句是讲“大”字写法。意思是“大”字第一笔“横”画写得略短,第二笔“撇”画出头不太高。
第二句是讲“明”字写法。“明”字“日”、“月”头部基本持平,略有高低,即“月”的头部略高于“日”的头部。
第三句是讲“正”字写法。意思是“正”写得上窄下宽,三个“横”画基本平行。
第四句是说“德”字写法。意谓“德”的“十”写得小,“心”写得宽。
第五句是说“年”字写法。意谓“年”字三笔“横”画最上边一横写得最短。
第六句是说“制”字写法。繁体字“製”下半部“衣”的“横”画越过上半部右侧立刀的较少。
民国时期,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曾利用弘治、正德朝御窑白瓷后加彩(图42)。对于这类瓷器,由于其胎是真的,而彩是后加,因此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应格外引起注意。鉴别时应着重从彩色、画工方面寻其破绽。
明年双方还将合作举办“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嘉靖、隆庆、万历朝御窑瓷器对比展”,望观众朋友持续予以关注。
Mingdai yuyao ciqi
Lü chenglong
(责任编辑:田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