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三三三”培育模式研究
2017-12-03周妍
周 妍
“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三三三”培育模式研究
周 妍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重要性突显,时代呼唤工匠品质、工匠技能和工匠智慧。笔者通过研究归纳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三层次三阶段三载体”的“三三三”培育模式,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途径实现高职院校“大国工匠”培养目标。
中国制造 工匠精神 “三三三”培育
一、“中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培育重要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世界工业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的历史机遇,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在移动互联网、3D 打印、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精尖产业方面的研究。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希望能够在未来社会保持工业强国的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力争在未来十年实现由一个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型。
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基本方针,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要求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要求“中国品牌”屹立于世界之林,要求更多的“中国创造”转化为生产力。
(一)“中国智造”需要工匠技能
中国制造2025计划主要突出实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区别于传统工业时代,“工业4.0”更多的强调智能装备,时代所呼唤的工匠精神是为了实现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还是产业结构的升级,都要求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前不久有报道称,澳大利亚的搬运工每周薪水约合人民币3万元,其实这些工人并不是一般的体力劳动者,他们中很多人都有着高超的技术含量,是“高级技工”、“高级蓝领”,他们在工厂的关键技术岗位上起着决定性的技术和质量保障作用。
(二)“中国品牌”呼唤工匠品质
当今中国已是世界工厂,是世界著名品牌梦寐以求的生产基地,中国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工业的转型临界点。2015年,在Apple Watch首发不久,就出现了“触觉反馈引擎”严重瑕疵问题,罪魁祸首正是位于中国深圳的瑞声科技,故事的结局是苹果将这个系列的组件供应全部转移到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我们经常问一个看似玩笑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造原子弹,却不能造出合格的圆珠笔芯呢?”我们与日本、德国这样的工业强国差距在哪里呢?归根到底在于缺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求卓越的品质精神。日本、德国的“匠人精神”是要打造本行业最优质、其他同行无法超越的卓越产品,是要将产品品质从60%提高到99%,从99%提高到99.99%精益求精的意识和品质。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
工作报告时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三)“中国创造”要有工匠智慧
科技和文明作为历史的两个推进器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走创新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充分做好生产端、消费端,尤其是做好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对接,正确理解客户需求,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传感器等先进技术充分加以运用,通过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市场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等方式,在创新中寻找商机,在创新中不断汲取动力,使得产品、企业等都拥有足够的竞争力。
要实现创新就需要大国工匠具备创新智慧,“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已经明确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创新意识的培训,再加上创新创业的实践探索,必将成为具备大智慧的工匠。
二、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
培养出既具备人文素养又具备动手能力的卓越人才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最大特点,高职院校一直以来都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他们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方式致力于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级银领。
(一)运用课堂教学培养专业素质
课堂教学是高校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最重要的理论阵地,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并将其整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办法中去,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将零散的专业课程集合为专业群培养,将工匠精神的养成计划与每一堂专业课紧密结合。现在高职院校大多采取任务导向型教学方式,在课程开始之时强调目标任务,课程过程中将教学课堂搬进实训场地,强调做中学、学中做,课程结束的时候即是一项产品或者一个工艺完成之时。通过这样的专业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快速的掌握基本原理,又能熟练的掌握技术技能。
(二)运用第二课堂培养基本素质
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课程都是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渠道和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认知行为特点,将第二课堂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关键在于职业素养和品质的锤炼,企业需要工作严谨、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有创新意识、能团队协作的员工,高校就应该向着这个方向培养,而这些精神品质的培养正需要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创新实践等课程、讲座、活动的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这样的实战可以实现以赛促学的显著效果。
(三)运用实习实训培养岗位素质
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最重要的实践阵地,《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培育工匠精神就强调必须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工作环境与任务相关联。尤其是现在强调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更是新时期校企合作的最新育人模式,它强调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强化了师傅带徒弟的模式,通过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切实解决了企业招工难和学生就业难的结构化失衡问题,让学生到企业去,感受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工匠精神培育途径研究
通过研究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我们发现工匠精神培育要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要求充分结合,探索研究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和途径,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工匠精神分段教育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形成“三层次三阶段三载体”的“三三三”培养模式,从而达到习总书记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的总要求,培养具有新时代精神的“灰领”。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不同,将大学三年培养目标设定为:
(1)大一:通过组织先进事迹报告会、企业文化进校园等文化氛围的营造教会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基本职业素质的合格大学生,学生们在大一的时候就明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帮助学生规划大学三年的奋斗目标和实施步骤。
(2)大二:通过专业课堂教学、专业实习实训、专业技能大赛、考取专业技能证书等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形成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四要素生活圈,让学生成长为掌握了专业技术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社会人。
(3)大三:高职院校基本都实行“2+1”或者“2.5+0.5”学制,大三的学生基本都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应充分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帮助学生参加岗位实践,学校应给学生配备“企业导师”,让学生成为一个职业人。
高职院校通过“三层次三阶段三载体”的“三三三”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充分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进程,从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体系,培养出适应“中国制造”发展需求的大国工匠。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
[3]李克强总理提倡“工匠精神”[J].经济导刊,2016(4).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中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研究》(项目编号:16YВ003)。
周妍,女,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