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民族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17-12-03金荣
金 荣
简述民族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金 荣
民族院校是各个民族学生的聚集地,民族院校的开展对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友好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民族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一旦受到某种诱发因素就可能导致学生之间产生矛盾,这将违背开展民族院校的初衷。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需要在教学计划中着重考虑添加心理方面的教学任务,通过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改善民族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民族院校 心理健康 教学任务
曾有学者指出,心理问题对人的影响是持久的,要强于其他灾难对人的影响。就民族院校而言,各个民族的学生聚集与此,背离家乡,本身就在内心产生抗拒心理,由于语言和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跟同学很难沟通,致使无法排解心中的不快,长期以往会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对于民族院校而言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创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才利于学生后续的综合发展。
一、构建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在对某市的10所民族学校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之后发现,近20%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问题。之后又对某民族院校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新生中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数也不容乐观,这就意味着有必要在民族院校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以此,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资料显示,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智力差异不大的儿童进行跟踪研究,在经过30年的自主发展之后,这些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处于社会的顶端成为名流、学者和专家,而一部分却过着截然相反的生活,每天无所事事,成为无业游民。产生这种极端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心理素质的差异,这些研究对象中的成功人士在为人处世中表现出明显的自信和坚持。
在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压力也随之增大,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从以往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转变成综合素质的要求,在高压的作用下人们的心理很容易产生变化,在某一方面来讲,具备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更容易迈向成功。民族学生作为各个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心理发展情况将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的发展,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民族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针对大部分没有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推广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可以组织集体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和新环境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可以设置竞技比赛培养学生应对失败的抗挫能力,使其具备更加强大的内心,这样可以有效预防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几率。第二层面针对的是那些已经发展成心理疾病的学生的教育,这类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因素,再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引导,通过此种方式可以避免心理疾病向严重的方向发展,对于轻度的心理疾病学生会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个层面针对的是极少数具有严重心理疾病学生的教育,由于学校不是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对于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学生仅能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使其病情不再加重,具体的心理疾病治疗还需要借助社会上专业心理治疗机构的力量。
三、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划定
民族院校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情况来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及划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文中上述观点,我们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分为3个方面: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心理健康维护是指对全体学生实行的较为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具体包含以下内容:通过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潜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教会学生表达情感的方式,并且掌握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宣泄和释放心理压力,避免由于压力过大引发心理疾病;人际关系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亲子关系,对之间的互动、冲突、竞争等问题的处理方式方法以及尊重他人的交往原则进行深入学习,原因是形成心理疾病的因素除了生活压力之外,还包含人际关系处理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主要是针对自信心和抗挫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压力;完成对学生心理的指导,采用有效的手段让学生认清自己,了解自身的心理变化,并且较会学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使其在察觉到自身心理变化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心理调节,避免由于发现不及时而产生心理疾病。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心理行为问题矫正部分是针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矫正教育,具体的内容包含:适应学习环境的教育,主要针对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心理的问题,例如考前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等问题,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伴随着焦虑的情绪;调节情绪问题,对影响学生正常生活的抑郁、恐惧、紧张等情绪进行研究,分析出诱因,帮助学生完成自主调节;心理问题对身心健康产生的影响,例如失眠、神经衰弱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避免心理问题加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将其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来训练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接受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内容
(一)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对民族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是无法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重回正常心理的队伍中。针对这一问题,就要求民族院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构,便于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同时还可以开展有助于提升心理素质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想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必须具备较为专业的团队,这就要求校方引进专业的心理教育人才作为支持,并且设置专门的咨询辅导场所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二)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为了全面提升民族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堂是除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还需要与学生沟通,了解现阶段学生较为集中的心理压力问题。分析心理压力问题的根源,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宣泄心中的情绪和不满,避免由于心理压抑导致的心理疾病。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传授简单的自我调整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排解压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心智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四)辅导员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想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上述心理咨询与辅导,用专业矫正和疏导培养大学生的正常心理,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使大学生能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辅导员以其独特的工作特质成为将二者连接的关节点。大学中的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最了解的老师,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情况都比较清楚,经过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对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发展性问题,就能全部或部分解决。
(五)学生自身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大学生自助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可以组织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同学,以组建社团的方式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基本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理论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开展活动,向其他学生宣传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
[1]曹显明,张贵源,陈燕.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
[2]何花.西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2).
内蒙古民族大学)
金荣(1974-),女,内蒙古扎赉特旗人,硕士研究生,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