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息等效研究对商务翻译补偿之语用能力培养的影响
2017-12-03王华胡波
王 华 胡 波
文化信息等效研究对商务翻译补偿之语用能力培养的影响
王 华1胡 波2
商务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诸多商业领域复杂符号的转换,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信息存在着必然的意义不对等甚至缺失,其教学过程必须寻找文化契合点,通过语用能力培养进行翻译补偿,从而减少错位或缺失,保证文化信息等效,促进商务交流。
文化信息等效 商务翻译 语用补偿能力
一、前言
“一带一路”策略倡议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逐年加强,对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商务英语翻译再次展现出其与跨文化交际学科强大的纽带关系这一专业特点。
二、文化信息等效研究
对于目标语与源语言中文化的掌握更甚于对于语言本身的理解。语言的文化意义体现在特定的交际场合。翻译过程涉及的代码转换的高层面的要求就是需要确立语言的字面意义与其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的一致, 即要求达到文化信心的等效。如何利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进行有效指导需要从文化信息等效研究中寻找切入点。
“一带一路”策略倡议下我国每年进入欧美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商品数量与品种与日俱增,如何提高业形象和打开产品销路,进行成功的国际营销需要遵循跨文化交际理论原则,正视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人员作为国际商务活动连接的桥梁则更加需要研究文化信息的等效问题,正确认识语言信息的文化承载现象。
三、商务翻译补偿之语用能力培养
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究其根源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整体培养。目前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过多侧重于商务知识和翻译理论的培养,而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则往往没有受到重视。而实践表明成功的商务翻译活动不仅需要翻译人员熟练掌握商务规则和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多数时候,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反而是被教学环节所忽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从事商务活动的双方都隐藏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其显著差异容易使得双方产生误解,给商务交流增加难度。商务翻译人员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人员的任务就是要在翻译进行过程中预判到可能的文化差异以及该差异可能导致的语言沟通障碍,并对此障碍进行消化和消除,以保障商务活动的双方在达成合作的过程中不以有差别的文化价值观念做出不利于双方互惠互利的商务判断,从而保证商业行为的顺利进行,完成翻译人员的基本任务,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达到不断开拓全球市场的目的。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英语已经是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可以自然而然地成为各国之间、地区间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共享语言工具, 但事实上英语与其他所有语言一样,无法摆脱其自身的本质特点,即英语是一门活的语言,会随其使用者的国家、地区、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发展演变为不同的英语语言变体,例如新加坡英语,中式英语等。不了解使用者来自何种文化背景,而单纯地认为共同使用英语这门语言就可以惊喜有效的商务活动与沟通显然是一种过于天真的行为,将必然受到经济活动和市场的惩罚。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重文化差异,弱化和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
商务英语翻译富有行业特色,其内容涉及商务专业知识、英语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培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并非懂得商务知识和掌握语言技能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如果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他们会无意识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从而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产生误解和冲突,有时甚至直接导致商务谈判的破裂。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语言进行涉外商务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以适应一带一路策略倡议下我国商务环境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加强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在商务翻译教学大纲的设定和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始终坚持语言结构知识与跨文化交际策略的融会贯通。
四、结语
培养跨文化语用能力是商务英语翻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一带一路”策略的倡议开启了全国对外贸易活动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为当前我国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直接的挑战。教师忽略商务文化介入,就会出现语言与文化脱节,学校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商务翻译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中西方文化信息不等效的问题,在贸易实务中忽视这个问题,就会不利于商务活动的成功。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恰当选择对文化负载词汇、句式语言信息的补偿翻译,通过提高语用能力,准确把握语言的丰富内涵。给予英美文化差异足够的认识,提高翻译能力,促进商务活动有效达成。
[1]陈苏东,陈建平.商务英语翻译[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江春.商务英语交际能力需求分析及其对课程设置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
本文系201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适应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与实践课程内容优化探索”(项目编号:201544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