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德尼罗电影表演艺术探析
——以电影《盗火线》为例
2017-12-02聂珊
聂 珊
罗伯特·德尼罗电影表演艺术探析
——以电影《盗火线》为例
聂 珊
罗伯特·德尼罗作为20世纪美国电影史上最为杰出的男演员之一,同时也是方法派表演的最佳诠释者。在其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电影史上经典的形象,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虽然他目前为止只获得了各一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但是他在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地位却举足轻重,除了他在创作巅峰时期的高质量的经典作品接连不断,他所首创的“获得授权”的表演理论也影响了众多的好莱坞的后起之秀。他的好友同时也是一生的搭档著名导演曾说“电影是我们的终生记忆,我们必须让之栩栩如生”,而纵观德尼罗的表演生涯,始终就是在践行这一句话。
方法派 表演艺术 “获得授权”
罗伯特·德尼罗作为20世纪美国电影史上最为杰出的男演员之一,同时也是方法派表演的最佳诠释者。在其超过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电影史上经典的形象,并以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虽然他目前为止只获得了各一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但是他在好莱坞电影史上的地位却举足轻重,除了他在创作巅峰时期的高质量的经典作品接连不断,他所首创的“获得授权”的表演理论也影响了众多的好莱坞的后起之秀。他的好友同时也是一生的搭档著名导演曾说“电影是我们的终生记忆,我们必须让之栩栩如生”,而纵观德尼罗的表演生涯,始终就是在践行这一句话。
一、罗伯特·德尼罗电影表演艺术历程
1.家世与成长
1943年,罗伯特·德尼罗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亲是画家、雕塑家兼诗人,拥有意大利和爱尔兰血统,母亲是一名画家,拥有德国、荷兰和法国血统。家庭的艺术熏陶对于罗伯特·德尼罗日后走上艺术之路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自幼父母感情不和,德尼罗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时长沉迷于书本。直到德尼罗10岁这一年,他有了第一次舞台表演的机会,在舞台剧《绿野仙踪》中扮演胆小怯弱的小狮子,他还出演过契科夫的作品《熊》,经过多次的历练,小德尼罗变得不那么腼腆。而也正是在他10岁这一年,罗伯特·德尼罗的父母婚姻走到了尽头,仅有10岁的他选择了和母亲一起生活,而父亲则独自去了欧洲发展。少年时代,德尼罗在父亲的支持下,游历了欧洲。
17岁这一年,罗伯特·德尼罗和朋友看到了影响他人生发展的一部电影歌舞片《康康舞》,自此他便真正树立了成为一名演员的理想。他高中都没有读完,就去了美国表演讲习所专注学习表演。当他在讲习所完成表演专业的学习后,便开始在外接戏,但是由于青年时期的德尼罗身材较小,形象也不突出,只能接演一些边缘的小角色。然而正是这些小角色中的尝试,让德尼罗逐渐实践着在讲习所中学习的表演方法,并让他开始结识电影圈中的专业人士,20岁这一年,他得以出演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婚礼聚会》,虽然同样是一个小角色,但这部电影,正是德尼罗日后重要合作者之一的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电影处女作。
2.表演风格的形成、完善与成熟
在《婚礼聚会》小试牛刀之后,20岁至30岁这10年,罗伯特·德尼罗以配角的身份出演了众多电影,如《山姆之歌》《曼哈顿的三间房》《问候》《邦尼与克莱德》《血腥妈妈》《心上人詹妮弗》《天生赢家》《你好,妈妈!》《我的子弹会拐弯》等。在这10年中,德尼罗扮演的角色大都性格比较孤僻,不善言辞,并且内心充满矛盾,这种类型的角色也正符合德尼罗自身的个性和气质,虽然在影片中没有太多的语言,但他更多地透过角色的神态、动作来诠释内心世界,吸引观众的目光,并引起共鸣。通过在电影创作中的实践,德尼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理论,即一个演员首先必须“取得扮演某个角色的权利”,这也为日后德尼罗诠释那些影史上经典的形象奠定了基础。
图1.《出租车司机》
1973年,德尼罗出演了两部对于他早期艺术生涯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影。电影《慢慢击鼓》改编自马克·哈里斯的同名小说,在本片中,德尼罗饰演一个头脑不太灵光的棒球手皮尔森,并在这个角色身上开始探索他日后标志性的“获得授权”式的演技。为了“成为皮尔森”,他留起了长发,并在生活中养成了皮尔森喜欢嚼烟草的习惯,更出人意料的是,他学会了为避开别人目光而躲躲闪闪的样子,即便饰演的角色仍然是一个小配角,但是他的天赋和勤奋赢得了导演和编剧的赞赏与肯定。而在同年的另一部电影《穷街陋巷》,则可以看作德尼罗成名的代表作,他把混迹于纽约街头的小混混乔尼刻画得入木三分,片中呈现的暴力场面,也预示了日后德尼罗主演的《出租车司机》的基本格调。德尼罗凭借此片中的表演,获得了1974年“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男主角”奖,而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影片的成功标志着德尼罗表演艺术风格的基本成型,同时也开启了他和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合作的黄金时代的序幕。自此德尼罗的表演事业也逐步走上巅峰。
在1974年,德尼罗出演了科波拉执导的巨作《教父》续集,德尼罗饰演年轻时代的教父维托·科里昂,其心机缜密,喜怒不形于色的风范与马龙·白兰度在《教父》中饰演的老年教父衔接得天衣无缝。他也是在本片中发展了他的“体验派”演技风格,即角色的举手投足无不来自生活,又无不精炼于生活,评论家当时认为,影片最幸运之处就是让德尼罗取代了白兰度。凭借自身的努力,德尼罗凭借这一角色问鼎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桂冠。而在随后的1976年,他再度与斯科塞斯合作,出演了电影《出租车司机》中的主角特拉维斯·比克尔。在本片中,德尼罗的成功演出,使角色此后被视为“迷惘一代”的象征,片中的桥段甚至引发了后来的“刺杀总统里根”事件。德尼罗对镜拔枪念叨“你在跟我说话吗”的场面也成为影史上刻画人物的经典一笔。凭借此片,德尼罗在34岁这一年获得第49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在此之后,直至90年代中后期,德尼罗饰演的伟大角色和经典影片接连不断,如《猎鹿人》《愤怒的公牛》《美国往事》《恐怖角》《好家伙》《盗火线》等等,然而他的形象也多半和犯罪题材相伴,德尼罗甚至一度成为暴力影片的代名词。直至21世纪以来,德尼罗又出演了多部叫好又叫座的喜剧电影,他的表演风格随着年龄的变化也在慢慢转型。
二、罗伯特·德尼罗表演艺术剖析
1.经典银幕形象的塑造
如前所述,电影《穷街陋巷》标志着罗伯特·德尼罗表演艺术风格的形成,也确立了他扮演内心孤独压抑、具有反抗意识和暴力倾向的这一角色类型的能力。而正是这类形象的集中塑造,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大银幕历久弥新的经典形象。当然这一类角色受到关注和喜爱,也与其时美国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二战之后,美国文学界出现了一种独特的人物类型,这种类型没有传统文学形象主人公所具有的英雄品格,他们不再正直勇敢、张扬自我,也不是那么的尽善尽美、奋发有为,为实现梦想奋斗不息。这些人物往往自身在性格上有所缺失,又难以避免地遭到社会的排挤和命运的捉弄,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性人物。这类反传统人物形象的塑造自文学作品发轫,令读者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的虚伪与残酷,从而引发强烈的共鸣。而众多的以类似角色为主角的“反英雄主义”电影也应运而生。德尼罗所创作的众多角色如年轻的教父、出租车司机、落寞的拳王、越战归来的老兵、盗亦有道的混混等等,无一例外都有这样的“反英雄人物”的品性。
比如《教父》续集中他饰演的维托·科里昂,幼年时家族遭到灭门,孤身一人来到美国。在鱼龙混杂的纽约街区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努力打下一片天地。他虽靠经营一些不上台面的生意发家,却始终把家庭和友谊放在第一位,虽以暴制暴,但更多的是运用暴力所带来的那份威严进行他在纽约意大利区的“统治”。德尼罗对维托这个角色的把握细致入微又恰到好处,他对外手段雷厉风行,对待家庭却又内敛而不失温情。成功地塑造了《教父》中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老年维托的青年时代,令两个演员饰演的同一角色无缝对接。而在《出租车司机》中,德尼罗饰演的特拉维斯·比克尔是一名越战退伍军人,由于失眠,他选择了开出租的工作,这个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纽约街头各式各样的人以及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现实的丑恶让特拉维斯内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愤怒,他终于拿起了手枪,想以他的暴力方式来拯救这个世界。影片的故事背景放在了越战之后的美国纽约,这是美国社会颇为尴尬、迷茫的历史时期,人们开始对“美国精神”产生怀疑,德尼罗的表演以极强的本色风格去刻画角色,他以一个城市中孤独的人的角度审视了人与城市的关系,影片深层次的意义是对美国城市文明的一种批判。《愤怒的公牛》是以20世纪40、50年代的前世界拳王杰克·拉莫塔的真实经历改编,为了拍摄出拳击场面的真实效果,德尼罗跟人物原型杰克·拉莫塔学习拳击,至少进行了1000个回合的对练,在布鲁克林组织的三场真正的拳击比赛中,德尼罗以点数获得其中两场的胜利。同样是在本片中,为了拍摄退役后中年的拉莫塔,德尼罗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拼命增重,由原先的66公斤增加到近100公斤,自此,罗伯特贡献了一种新的表演方式——演员要为角色牺牲和付出一切。德尼罗这种自我牺牲和非凡的敬业精神,一时成为业界的佳话,也成为后来众多好莱坞年轻演员学习的榜样。德尼罗主演的《美国往事》是一部另类的黑帮史诗电影,故事自美国的所谓镀金时代开始,跨度有半个世纪,主角“面条”自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到老年时的步履蹒跚,德尼罗对其的把握无论是心理上还是外形上都刻画得生动自然,在出演“面条”这一角色时,德尼罗已年届不惑,在他自身的人生经历中,对亲情、友情、爱情,责任、忠诚、背叛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的“化身式”演技在本片中也再一次得以运用,并征服了观众。
2.“化身”式演技的启示
电影表演艺术创作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电影表演的创作技巧的形成与演员的自身经历和创作经验密不可分,并在诸多方面影响着演员的创作个性。电影演员正是通过表演创作技巧赋予角色灵魂从而使其成为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演员在把握影片风格和人物基调的前提下必须通过表演创作技巧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自然。德尼罗认为,对人物的精确把握需要强烈的观察欲望和事后对事情本源的追溯才能完成。在他看来,角色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角色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体现什么,而是演员应该主动起来,把自己放在角色所处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把握角色,甚至可以和角色的灵魂对话、交流。在好莱坞,德尼罗是“方法派”演员的代表,他极力倡导表演艺术创作的生活化、质朴化,主张电影表演要从规则化、城市化的戏剧舞台表演中解放出来,通过自然的动作去表演,而不是过多地利用语言来形容和描述。德尼罗的表演之道,被后来而上的众多好莱坞演员奉为圭臬,他要成为他所塑造的角色,并与这一角色灵肉一体,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西恩·潘表示“罗伯特·德尼罗是我成为演员的理由”,另一位新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则说:“与德尼罗演对手戏,我没有演的份儿,只有看的份儿。”而德尼罗一生的老友马丁·斯科塞斯说:“他的表演已达到一种境界——除了能以一种怜悯之心去扮演残障人士和危险人物,还能从人物身上发掘出人性。”
德尼罗的性格化塑造方法,是在找到角色的心理根据后,通过角色的思想情感、心理特征、行为表达、生活习惯等,千方百计地了解、熟悉角色,从而塑造出角色真实、自然的性格,这样“化身”的技巧,也最终让他塑造的形象丰满真实、栩栩如生。
图2.《愤怒的公牛》
三、罗伯特·德尼罗《盗火线》中人物形象探析
电影《盗火线》可谓德尼罗在表演上的集大成之作,这部电影上映于1995年,其时德尼罗已年过五旬,在表演成熟度上可谓精到。而同时本片又是德尼罗第一次与同时代的另一位好莱坞巨星阿尔·帕西诺第一次合作出演对手戏。(在《教父》续集中两人共同出演,却没有对手戏。)影片中,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警官文森特和德尼罗饰演的劫匪尼尔构成故事的两条平行主线,这部电影与传统的警匪片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先入为主地对角色设置“道德倾向”,让观众选择把情感倾注于警或匪的其中一方。另外在悬念设置上,主创者也并没有埋下很多隐性线索,与其说是警匪之间的斗智斗勇,这部电影背后的意义是展现了人与人相处中的种种危机,即便是故事中的配角,我们依然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其破碎不堪的人生。
德尼罗饰演的尼尔是一位优雅机智、风度翩翩、有着成熟中年男性特殊魅力的出色“商人”。然而在这风光表面的背后,尼尔却是一位算计精密、手段狠辣的劫匪,在与同样在专业上十分出色的警官文森特争斗过程中,两个生活上都不太如意的中年男人产生了英雄相惜的感情。两人在咖啡馆会面的情节,成为整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最初,他们对彼此心中设防,虽故作镇静,但暗流涌动;随着对话的开展,他们对彼此的生活状态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最终两人相互尊重,礼貌地告别,而围绕两人之间的猫鼠游戏才刚刚上演。
影片的悬念也因为德尼罗的出色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最后一刻,观众看到最后,往往会对两位主演同时产生同情的理解,既不希望尼尔被文森特抓捕,也不希望文森特受到“老无所依”般的打击,然而最终悲情命运还是选择了尼尔,他在逃离的最后一刻被文森特击毙,然而文森特却没有胜利者的得意,他只是在完成自己的一份工作,而结果却可能是亲手打死了另一个自己。本片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对叙事的冷静把握,但是两位主演特别是德尼罗的精彩演绎彻底成就了本片,他行事心狠手辣,却对兄弟不失义气,对心爱的女人不失温情,这种分寸的拿捏或许只有年过半百,又体验过人生况味的德尼罗才能百分百地演绎和诠释。
结语
罗伯特·德尼罗如今已经年过七旬,却依然活跃于大银幕,虽然受年龄形象和身体条件限制,他现在出演的角色大多是爷爷类的配角。然而在其巅峰的壮年,德尼罗凭借高超的“化身”演技,成为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千面人”,他在镜头中内敛又极具爆发力,与角色浑然一体,在美国经典电影和众多黑帮片中都留下了经典的形象,并与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克尔森、阿尔·帕西诺被并称为“好莱坞四大天才演员”,本文通过以电影《盗火线》为例,对德尼罗的表演艺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而他更多宝贵的表演经验,则需要对其经典的作品反复观看揣摩思考,细致入微地学习分析,正如罗伯特·德尼罗所践行的那样。
聂珊,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助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