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心田,止于至善
2017-12-01胡维
胡维
【摘要】古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时期的儿童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所以我们的品德课程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知情因素,才能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本文就是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心理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领悟内化情感。
【关键词】心理视角 领悟情感 品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88-02
一、真情角色体验,产生心理动机
在游戏中,孩子们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或者能感受学习的喜悦,或者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或者能增强个体的自信。所以我们可围绕教育目标选择游戏的内容,确定游戏的方式,发挥游戏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在教学五年级《让我们同行》的一课中,当学生明白了残疾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困难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让一位同学扮演聋哑人,通过手势把纸上的一句话告诉全班同学。结果他打了四次手势,下面的同学怎么也“听”不懂。接着又让另一同学上来扮演聋哑人试试,结果还是一样,“聋哑人”和下面的同学都很着急。当答案公布后,同学们说:原来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通过这一游戏,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聋哑人不能用言语表达意思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从而产生对残疾人的同情,进而产生帮助残疾人的心理动机。
二、创设情景剧,领悟内化情感
通过创设情景剧来安排教学,就是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师用心创设的心理情境中,学生融入自我,不断领悟内化情感。
1.课始:情趣盎然
教师首先讲述由一个发生在一个小男孩和一棵树之间的故事——《苹果树》来进行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出得《苹果树》的图片,请三位学生上台分角色(小男孩、树、旁白)来绘声绘色地讲这个故事,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喜欢跟爸爸妈妈在一起玩,等我们长大了,我们就离开父母,只有當我们有需要的时候才回到他们的身边。
2.课中:质疑导思
人物:“爸爸”“妈妈”和“女儿”两代人。演员:三位学生分别饰演。
扮演“母亲”的学生,体验了作为父母是怎样疼爱子女的,从而感受到了父母的疼爱;扮演“子女”的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疼爱;所有学生都在活动中重温了父母的疼爱。课的结尾我没有按照课本谈大道理,而是做了心理测试,让孩子们在纸上写出亲人,然后,让他们一个一个划去,每划去一个,就意味着失去一个。最后,所有孩子都哭了,他们都明白需要用关爱去珍惜亲情。
3.课末:真情体验
如果根据内容要求,自编或让学生创编一些短剧,并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要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请一位家长走进课堂,接受学生的采访:
女儿:你作为母亲,有哪些鲜为人知的难处时?
妈妈:(激动地讲述):当她怀孕六个月时,得了子宫肌瘤,忍受病痛的煎熬,直到手术那一天。手术前她毅然选择了孩子。当手术成功,孩子安全出世时,她才松了口气。从那时起,她就落下了腰痛的毛病。
孩子:忍不住流泪了……女儿:她的女儿失声哭了起来。
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情境短剧”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提升孩子的情感体验。
三、合理心理训练,唤起情感体验
所谓“心理训练”,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引导学生在道德认识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训练,以唤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园丁赞歌》时,教师创设了三组“我让老师笑一笑”的情景剧:一组是学生在校园里碰见了老师;一组是学生早晨在校园了遇见了一位工友;一组是学生看见老师不开心的样子。教师让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练习。由于创设了与生活接近的情境,学生兴趣盎然,表演后大家发表了评论。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创设心理情景剧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整个过程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高。
“源于点滴,行于心田”。总之在品德学科教学中,立足学生心理视角,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新问题,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播种希望收获成果,让品德学科教学燃烧的火种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陈桂生.《教学中回归学生主体的理性思考与探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朱江.《现代知识分类思想下的迁移理论的应用》,中小学教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