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导向型的高校工科硕士生培养研究
2017-12-01陈先意李春风
陈先意 李春风
【摘要】借鉴企业中广泛实用的项目导向管理方式,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硕士生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讨论了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项目数量较多的工科专业中的优势,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新的对策和出路。
【关键词】项目导向型 硕士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53-01
自从1978年开始实行研究生教育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逐渐发展成科研的主力军之一,其科研素养和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然而,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现行环境下仍存在许多问题。
1.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研究在高效研究生管理模式对提国家的科技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2]。每年庞大的报考基數和录取人数提升了研究生的整体科研水平[3]。然而,多位学者的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师生相互“盲选”,双方缺少了解
入学之前,学生主要目的是通过考试,而在入校之后即需要选择导师,大多都是首先选择领导,然后选择成果丰富的老师,对各位导师的研究内容一无所知。入门之后方才知道导师具体的研究方向,此时往往容易对研究课题丧失兴趣和信心。
研究生导师其在选择硕士生时,往往只能通过成绩单来了解学生基础,通过“谈话”来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这种盲选经常造成错觉,给后期相处带来困扰。
1.2师生价值观存在偏差,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许多硕士研究生“小农思想”严重,自入校起其目即为早日毕业,因此完成1-2篇核心或EI论文成为了其奋斗目标,而在东拼西凑实现目标后,目光便盯到寻找一个好工作上,此时了解网络宣传的最热门技术、编写自以为公司最需要的程序、实习几乎占用他们全部精力。
在现行考核指标下,导师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冲击顶级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越多越好。对学生上述各种行为,导师往往定义为本末倒置、不务正业,而学生认为导师将自己当成工人,剥削自己的劳动。双方之间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1.3学生科研的指导需求与大牛导师管理欠缺的矛盾
硕士生在选择导师时,通常选择名气大职称高的导师,而这些老师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学术大牛,旗下门生众多,主要精力放于博士生身上,疏于硕士生的管理;另一类为即将退居二线的老教授,无论从精力和学术上都无太多机会指导学生,而此时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却由于职称等原因,无法指导硕士生,而导致严重的科研浪费。
2.项目导向型培养模式的优势
2.1接触早、基础牢、了解多、兴趣高
高年级本科生通过选择导师设置的研究课题,能够早日了解其研究方向,提前打好基础,可以提早接触项目,增强了解,培养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而导师通过预研过程,能够发现并培养具有科研素养的人才,选择出自己满意的学生。
2.2拓展视野、提高动手、增加实用、工作好找
在从事科学研究中,硕士生为了早出成果,一般阅读文献较少,能量过于集中,方向极其单一,往往造成学生成为了某一算法的专家,而对学科前景、社会应用相知甚少,造成应聘工作时适应面较窄的尴尬。科研项目往往同时结合了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能力,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锻炼的机会,从而减少学生“高学术低能力”的尴尬。此外,科研项目更具有综合性,能在更多的领域和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增加青年教师的科研进程,减少工作初期的“科研荒”
青年教师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对学科专业领域的深入了解,很多能在入职初期即拿到科研项目。而工作初期,由于家庭等问题,青年教师在学术上往往大受影响,此时硕士生在学术上的补充,能缩短工作初期的“科研荒”,对青年教师的后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入门初期,一个手把手的导师对硕士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二者结合具有理想效果。
3.结论
基于项目导向型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增强其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对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卫明, 孙冰. 项目管理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12):34-36.
[2]李朋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生培养相关问题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7(3):23-25.
[3]金玲慧. 建立项目导向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J]. 中国高校科技, 2013(0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