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材对《荷塘月色》教学价值的设定

2017-12-01徐典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苏教版人教版

徐典

《荷塘月色》自问世以来,作为现代白话散文的典范多次被选入教材。自1931年初度被选进《新学制中学国文教科书初中国文》后,起码有21套中学语文教材将其选入。目前全国各地通行的六套教材中,选入《荷塘月色》的有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语文版、上海教育出版社版,语文版在选修教材中放入《荷塘月色》,而山东版却完全摒弃了朱自清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教材也有选入。教材对于《荷塘月色》的教学价值的设定有同有异,下面笔者将进行简单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单元归类看教材《荷塘月色》的价值定位。上面所列举的教材都把《荷塘月色》定位为阅读教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人教版在此单元把大量的写景状物的散文选入,中外作品都有,说明其重在欣赏散文。沪教版此单元所选的文体除了散文外,还有诗歌、小说和说明文,但他们的主题都是“意境”,说明此单元的重点在于“意境”的赏析。从人教版和沪教版的教材单元编辑中,我们找到荷塘月色的两个重点,即散文阅读和意境赏析,二者相辅相成,但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苏教版的教材比较注重文学的熏陶,关注人文性,把课文回归到文学欣赏,从中获得美的体验,这是早期教材中所欠缺的。苏教版仍把《荷塘月色》一文的解读重点落实在“散文的意境之美、细节之美”这个环节上。上教版的教材较为重视的是散文阅读的方法训练,想让学生在学习《荷塘月色》的同时,学会散文阅读的方法,虽有“工具论”之嫌,但较之于早期教材把文学视为纯粹的工具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些变化一方展示了对《荷塘月色》不断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新时代语文教学内容的转变。

其次,我们可以从课文提示看教材对《荷塘月色》的价值导向。几个通行版本的教材对于这个单元重点的把握都在“意境”上,开明版的教材对于“意境”的解释非常清楚,沪教版的单元导语则比较笼统,但体现了教材编写中“以学生为主体”“平等对话”的理念。从人教版新旧两个版本的单元导读来看,编者在散文教学的侧重点开始有所转变,对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要求学生增强文章的感受能力。

再次,我们可以从训练题看《荷塘月色》的价值选择。从课后习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塘月色》文学解读的加深也体现在教学中,文学解读指引教学方法的转变,“一是注重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阅读方式;二是淡化理性分析,注重诵读、感悟等鉴赏方法;三是确立散文的核心价值”[1]。总结一下各版本教材课后练习所涉及的共同性内容。一是情景交融。各版本教材都把作者的感情变化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而且更多的是把感情的变化与景物的变化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情与景的融合。教材会给出具体的方法,有的是给出背景提示,有的则是让学生在文中找关键句,有了这些指导性的方法学生都能较容易完成任务。二是主题的多元解读。随着文学解读的逐步加深,教學中对《荷塘月色》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政治因素,更多的引入其他主题的解读。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各种助读材料,诱发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荷塘月色》主题的理解。人教版课后习题三和苏教版课后习题五都要求学生联系相关的资料增强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三是语言艺术的品味。在指引学生体会《荷塘月色》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推测该文的表达形式及效果。人教版教材课后习题二中要求学生通过“通感”、“动词”和“叠音词”三个部分的练习,体会和寻味《荷塘月色》的语言,感受其语言特色。四是篇章结构的阐释。对文章结构的清晰把握,有助于在语文阅读中更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的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有规律可循。人教版课后习题一、语文版课后习题一、上海版课后习题一、二都提出要通过对作者夜游荷塘轨迹的勾画,展现作家情思的转变。学生学会了这种阅读图解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散文阅读中,提高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有些教材对删减的内容也有所提及,主要是让学生体会《采莲赋》在文中的妙处。也有些教材摘录了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析,让学生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荷塘月色》,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总的来说,几本教材的内容共性与个性并存,各有侧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找到教学价值的导向,在上课的过程中除看所需教材外可以适当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一定会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何静.《荷塘月色》的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62-63.endprint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苏教版人教版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