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书画装裱

2017-12-01石海淼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起源发展

石海淼

【摘 要】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而生发展的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许多历代珍贵的书法、绘画、碑帖能够保存至今,其关键一点是经过了装裱。书画装裱是构成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条件。卷轴装是我国文化典籍和书画装裱最早的一个门类,一直到唐代,挂轴装等其他的形式才相继出现。挂轴装又有立轴、对联、屏条、横披、镜片等之分。研究书画装裱的传统品式,对于继承和发展以及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书画装裱;品式;起源;发展

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瑰宝。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而生发展的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许多历代珍贵的书法、绘画、碑帖能够保存至今,其关键一点是经过了装裱。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说的有些夸张,但从实际情况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装裱是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特别是写意、泼墨山水,当作品完成后,在没有装裱之前是无法欣赏的,只是一张褶皱的宣纸,看上去只是黑糊糊的墨和色没有层次感,也使观赏者感觉不到美的意境,水墨的气息。但是经过装裱后就会变成另一个样子,水墨的韵味、画的意境之美从纸显现出来。中国有句谚语“人靠衣裳、马靠鞍”一身美观和体的衣服可以给人增添几分风采一副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可以说明装裱与书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经过装裱的书画作品不能算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一门传统艺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们最初对书画进行装裱就是要使书画平整结实,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了书画装裱工艺向纵深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书画装裱已逐渐发展成为与建筑艺术相统一的形式美,从而构成了书画装裱品式完整的一门艺术。我国传统的书画装裱品式多种多样,下面就常见的传统装裱品式及起源,举要分述如下:

一、手卷、横披

手卷在我国是最早的装裱形式。所谓卷,是指裱成横长的式样,置于案头可以边卷边看的。中国古代的一切图籍,原来都是卷舒的。有的卷长达数十米,所以又叫长卷。手卷的装裱形式有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三种,虽然装式不同,但规格基本一致。其整体结构分为画心、引首、天头、拖尾、隔水和副隔水等部分组成。天头是用以装饰和保护画心的,引首用来题写手卷名称,拖尾是留给鉴赏者题词用的。为了使天头、引首、拖尾与画心分清眉目,增加美观,需要有一相隔的镶条,这就是副隔水和隔水。

横披始于宋代,也是一种横式装法,它适用于竖短横长的画心。多由一色或两色等镶料装饰。横披镶料上宽下窄,叫做边。左右镶料尺寸相等,叫做耳也叫木楣,用来在建筑物的向阳墙壁上张挂,使建筑物如同增开一个横窗,起着借景装饰的作用。这种装裱品式称为横披。它也是书法作品的传统装裱形式之一。

二、屏、对联

屏,也叫屏风,是古代在厅堂或其他房屋内用来间隔或挡风的活动屏障。古代的画以卷轴为多,而屏是粘贴在木框屏风上面的狭窄的画。据《后汉书》中记载,桓帝时有“列女屏风”;《三国志》中也有东吴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的记述。说明屏风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屏风的形式,如五代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等画面中显示有当时屏风布局的格式。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由山水、花木、图画、家具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富有诗情画意,布置陈设合乎自然,房间由于屏风的间隔,制造出无限空间,使房间有深远感和层次感。人们置身其中,移步换景,静中生趣,别有一番韵味。

到了宋代,屏逐渐发展成以书画装裱成的条幅,称屏条。单幅的称独景屏,内容可以独立也可相互衔接,如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明清时期,又出现四至十二幅画面,排挂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连屏,称为通景屏,也叫海幔。适用于装裱巨幅山峦河川的风景画,一般由偶数幅尺寸相同、内容连贯的字画组成,分别由一种镶料装饰。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写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神的名字。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对联已很普遍,王安石《元日》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至明清,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经过书法家书写成幅后,再装裱成联即可悬挂,取得装饰效果,增添喜庆气氛,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三、軸、立轴

晋代以前至唐初五百年的时间里,只有卷轴一个门类,随着社会发展,自盛唐始,又相继出现了轴、册两大门类。轴或立轴又叫挂轴。也可以简单分为条幅和中堂两种,通常把画幅较窄而呈修长状的方形直幅称为条幅,悬挂在厅堂正中的较为宽大的字画称中堂。立轴是目前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轴”原先是由屏障上拆下来的单片改装而成的。米芾《画史》中说,“知音求者只做横挂三尺轴,惟宝晋斋中悬双幅成对,长不过三尺。”书中还谈到挂轴的种种方式。宋代以前轴幅都不是太长,这与古人习惯席地而坐,房屋不是太高有关。到了明清,人们好高楼大厦,所以挂轴长阔,有长至八尺的。中国古代的厅堂斋室,光线过暗,所以要悬挂装裱立轴、字画,以增添室内光线及艺术效果,使居住者有明朗清净之感,但这与国外建筑的强亮采光不同,而是含蓄宁静,使室内花影、树影、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交织成趣。

立轴装裱的规格尺寸都有定式。在品式上分一色、两色、三色裱,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等。立轴装裱分一色、两色裱的原因,是由建筑物的高低或画心长短的比例而决定的,古时房屋高度一般在七到九尺之间,所以,一张三尺长的画心,加上三尺镶料,只要单色装裱。如果是二尺长的画心加二尺镶料则显得太短,所以,也应当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要加四尺长的镶料,如用单色,则镶料长过画心,喧宾夺主。所以应该用两色或三色装裱。“宣和装”是北宋宣和年间宫廷内府裱件的格式,又称宋式装,适宜于装裱正方或宽过于长的画心裱件。

四、镜片

又叫镜心。因为四边镶绫绢或色纸,不上杆,不转边,所以叫“片”。镶料是按画心的大小决定的,一般只用一种镶料装饰。立片要分天地比例,天头与地头的比例为六比四,左右两边要小于地头的三分之一或至少相等;横片的上下两边要小于左右两边,两个立柱一样大,但立柱要比边宽些。镜片不仅可裱小幅入框,也可裱成大件直接贴墙,适用于各种不同规格、形状的画心,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饰。

五、冊页

自唐代起,有人把卷轴割成单幅叶子,然后将单幅叶子装裱成册,便成了最早的册页。册页有三种式样:一种是蝴蝶装,又称开版式。因翻动时两页翘起,形似一只展翅的蝴蝶,由此得名。左右能翻,向右开版,多适用于竖幅书画及纨扇。另有一种“五镶式”也属蝴蝶装。第二种推篷装。适用于装裱横幅书画及折扇。第三种是经折装。最早用于抄写经文,后来宫廷用这种形式作奏折,现多用于装裱经书、法帖,可以将尺寸不同的画心同时装为一册。

国外对中国的装裱也并不陌生,对书画的装裱艺术也逐步形成了各国的风格和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自唐代中国书画装裱工艺传入日本,日本装裱艺术家经过吸收、创造,在材料、工艺制作、款式上都有所变化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装裱形式上挂轴装裱材质和装裱款式上与中国有很大差异,这是与各国生活房舍建筑及生活习俗有密切关系,挂轴装裱品式可分为就有袋裱、台裱、唐装、明代裱、奴裱等,最具代表的江户时期确立的大和裱、文人裱两大形式。而我国装裱的形式有三大类卷、轴、册三大形式。在轴(轴又称立轴或挂轴)类装裱中,还有十二种装裱品式。如:立轴,可分为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宣和装、诗堂装、和不常见的框二色装、纸镶绫边装、锦眉装、屏条、对联等等。在装裱工艺上又有挖嵌和正镶的不同,所谓“正镶”是在画心正面粘连镶料,而“挖嵌”是将托好的整块镶料作为嵌身,挖嵌画心,这种方法镶料边框没有接缝,高雅美观。装裱技法国外与国内基本相同,可分为:托、裁、镶、覆、砑、装等工序,所以说装裱工艺不是单纯的手工工艺。而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虽然只是书画作品主体的一个附属部分。论文检测。但它与作品本身一样承载了历史、艺术、人文等多方面信息方面的内容,并不是糊糊贴贴的表象,而是经过装裱师对作品的审色使其宾主相掺,锦上天花。在一定程度上装裱是鉴定书画的有力的佐证。在装裱材料上装裱的样式上可分辨,比如:宋代将藏书画按年代、优劣分成若干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绫锦、纸、轴头装裱,具体到包首、天头、隔水、扎带都有明确的规定。论文检测。又如:明代在手卷增添了用于题记的“引首”。这种形式在明以前时没有的。清代宫廷对绘画要经过皇帝的御览在包首、天头、玉别、轴头等细节上要皇帝亲定。可见装裱的是与书画密不可分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和当今家庭居室建筑装饰格局,就需要设计出既有新意又能受人们欢迎的新款式,融合新时代的建筑,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但是学习书画装裱首先要具备对传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掌握传统基本品式的基础上,才能举一反三,加以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使画面内容和装裱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使书画艺术锦上添花。

书画装裱工作是用手、用脑、用心的工作,是识知识集约、技术精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而装裱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书画艺术素养,以便真正理解作品的用意,完成对作品创作的延伸与完善。而一个没有书画知识的装裱工作者,是谈不上书画的装裱的,更成不了装裱师,装裱工作者要集书、画、鉴、理论于一身。在掌握传统知识的基础上,要学会举一反三,加以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从画面内容和装裱形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使书画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参考文献:

[1]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学院.中国书画装裱艺术.齐鲁书社,2002.7.

[2]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紫禁城出版社,1993.6.

[3]杜子熊.书画装潢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5.

[4]成江.谈装说裱中文版.太原书海出版社,2005年

[5]杨正旗.中国书画装裱大全中文版.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年

猜你喜欢

起源发展
你知道宇宙的 起源吗?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