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分析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2017-12-01熊莉戴维张璟
熊莉++戴维++张璟
摘要:本文首先比较了传统产学研合作方式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点,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优势。然后以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运用系统结构理论,提炼了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系统结构模型并分析了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同时分析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系统的运行机制。
Abstract: First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mode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re compar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strategic allia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re analyzed. Then using the Graphen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in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system structure theor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ystem structure model of Graphen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ystem factors, meanwhile,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trategic alliance system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系统结构;系统分析;运行机制
Key words: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system structure; system analysis;operation mechanism
中圖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6-0017-04
0 引言
2006年2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为国家战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2007年6月,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试点,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签约。随后,在政府的引导下,各省市陆续成立了多家联盟。科技部等六部门2008年1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推动联盟建立的12条意见,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合作关系有了法律保障。2010年科技部在各个已建国家级和省级联盟中,选择了36家作为第一批试点联盟。截止目前,全国已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百家,联盟成为推进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抓手,成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1]。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研究多集中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原则、内涵、性质、类型、模式、机制和治理结构等方面。如邸晓燕(2011)对联盟的性质和分类进行了研究,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契约式联盟,不应进行合并、合资及相互持股等行为[3]。刘林舟等(2012)指出联盟的构建原则主要为契约原则、需求原则、引导原则和信任原则等[4]。付苗等(2013)将网络共生理论用于联盟组织模式的研究,将联盟看作产学研共生网络,对其概念、要素、特征和结构进行了分析[5]。冯锋等(2014)对联盟治理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动态网络式的联盟治理模式[6]。孙妍妍等(2016)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盟员管理、淡化领导者行为的影响等三方面对联盟的核心机制即信任机制进行了研究[7]。
通过对现有关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运用系统理论从系统结构角度对联盟进行系统结构和运行机理分析的研究很少,而系统性的分析对于厘清联盟运作的规律、提升联盟运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将以江苏省石墨烯产业联盟为例,运用系统理论对联盟的系统结构和运行机理进行分析,以期对联盟体制机制创新和联盟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征分析
1.1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征比较
六部委的《指导意见》指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2]。
联盟作为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其他传统产学研合作方式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地方在于:联盟与传统产学研合作方式都是将技术创新与产业进行对接,参与主体都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通过建立互补性合作项目或组织来实现技术、知识的有效配置以开展创新活动,既提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也促进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但传统产学研合作方式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松散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是一次性合作、项目结束就解散,不利于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而共建研发机构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方式,其团队的稳定性高,但需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在组织与制度方面比较严格,限制了合作的持续性[5]。而产业联盟结合了两者的优势。各种方式的特征比较如表1所示。endprint
1.2 江苏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征分析
江苏省石墨烯产业联盟是在省科技厅的倡导下,由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牵头、联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常州大学等高等院校以及常州、无锡、泰州等地的石墨烯骨干企业,吸纳全省石墨烯企业,吸引全球石墨烯研究机构及高校,以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主旨而成立的非营利性创新组织。联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江苏省石墨烯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推动石墨烯产业相关设备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实现石墨烯相关产品的应用与推广。石墨烯联盟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强化载体。石墨烯联盟以研究院和产业园为依托,使石墨烯产业扎根江苏,已建有12个专业实验室和分析测试中心。常州石墨烯科技产业园获批科技部“国家石墨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依托产业园这个载体,把各方创新资源聚集在一起,园方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服务等作用,成为促进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绝佳平台。
②目标瞄准产业发展。联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石墨烯产业的整体创新发展。通过建立联盟,探索合作创新机制,联合产学研各方优势创新资源,并与海内外先进的科研院所加强联系,通过联合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共享和转移机制推动各方合作创新、突破产业技术难题,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并推动我国石墨烯产业持续发展。
③开放性的联盟。联盟是由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牵头,联合石墨烯行业先进企业和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其他符合联盟章程规定条件的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经过自愿申请、联盟理事会审查通过后可以加入联盟,在履行规定的程序后也可以自愿退出联盟。
④以契约形式合作。联盟按照“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指导方针,各成员共同签订协议书,制定联盟章程,建立审批制度、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和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则。
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系统结构分析
2.1 石墨烯产业联盟系统构成单元
石墨烯产业联盟作为一个创新系统,包含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过程、创新产出4个单元。整个系统的运行就是创新主体(联盟成员),进行创新投入(人才、资金、信息、知识),执行创新过程(立项、研发、试制),以获得创新产出(技术、产品、产业发展)的过程,各主体依据系统运行机制进行创新。
创新投入是指在创新过程中投入的各项资源及其分配与运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除了人才、土地、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和技术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根据联盟创新的特点,人才、资金、信息和知识为技术创新所必需的投入资源。
创新主体是联盟系统的核心单元,是创新过程的执行者。按照国务院六部委《指导意见》的精神,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构成了联盟创新系统的主体,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将积极探索支持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有效措施,引导形成产学研有效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国家科技计划对重大技术创新活动给予支持。所以,政府部门在制度规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方面成为支撑创新的主体。
从创新过程来看,石墨烯联盟技术创新过程主要是由企业或大学及科研机构向联盟理事会申请技术创新立项,然后利用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技术研发,进而通过企业产品试制基地试生产出新产品,最后企业运用新技术大规模生产新产品,以及向社会推广新技术。
创新产出是创新主体利用创新投入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的产出,也是持续创新的经济条件和物质依托。根据《指导意见》的内容,联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联盟成员之间开展技术合作,解决核心技术难题,构建技术共享平台,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和市场化,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本文将新技术、新产品与产业发展作为创新产出。
2.2 系统单元之间的相互关联
2.2.1 创新投入与创新主体
创新主体是创新投入的提供者,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形式将资金投入给企业,而企业自身是创新活动的最主要资金提供方,大学及科研机构主要投入人才和知识到创新过程,与企业共同立项及实施创新过程。
2.2.2 创新主体与创新过程
创新主体是创新过程的实施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强,也有更好的平台,因此成为创新过程的主要实施方。大学及科研机构为创新过程提供智力支持。政府则不断通过政策制定来间接引导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调动创新积极性。
2.2.3 创新过程与创新产出
创新主体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将创新投入转化为創新产出。创新过程中各方集中优势资源集体进行技术攻关,研发新技术,以及运用新技术而生产新产品。同时,通过公共技术平台,实现知识产权共享和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促进产业整体发展。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分析——以江苏石墨烯联盟为例
“机制”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单元之间相互关联和作用的方式,通常具有规律性。机制的建立旨在促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功能的发挥。对于产业联盟来说,是否能稳定和快速地发展,能否促进技术创新,关键取决于联盟是否有良好的运行机制[8]。在联盟初创阶段,应根据联盟的目标和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来构建运行机制,以促进联盟技术创新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本文从联盟各方合作动力、成员遴选、协同创新、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以及绩效评价等方面来分析联盟的运行机制。各种机制与联盟运行环节的关系如图2所示。
3.1 合作动力机制
联盟合作动力机制,是指激励联盟成员产生合作意愿的作用力即合作动力。合作动力的产生主要分为市场需求拉动、合作效益驱动和政府机构推动等三种原因[9]。市场需求拉动是由于全行业现有产品或技术已经相对落后,而促使整个产业内的企业都要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意愿。合作效益驱动通常是指当一家之力难以实现重大的技术创新突破时,产业内的企业会寻求互相合作并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为了推动科技进步,政府也可能成为促进联盟成立的重要因素,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营造合作创新环境和平台,对联盟合作进行激励和协调。endprint
3.2 盟友选择机制
联盟成员的选择的主要标准是合作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性和战略一致性,即联盟内的单位通常都将产业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战略目标,且合作伙伴的核心能力具有互补性,如企业拥有生产平台和技术人员,科研院所和高校可以提供研究平台,高校还可以提供人才。在选择盟友时考虑较多的因素是其核心竞争力、技术先进性、研发能力、财务状况、文化特征、信用情况等[10]。根据石墨烯联盟的会员加盟制度的规定,从事石墨烯产业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产业投资和营销等方面的单位都可以申请加入联盟。加入的企业应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大学、科研机构应该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领先的研究水平。
3.3 知识转移和协同创新机制
成立联盟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信息和知识在联盟主体之间多向转移流动,各方提供的不同的创新资源与知识进行整合,产生协同创新效应。这是促进联盟创新的最关键的机制。在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Szulanski的四阶段模型受到较多的认同,他指出知识转移过程包含初始、实施、调整和整合四个阶段,由知识转移源、转移内容、接受方、转移途径和知识情境五个要素构成[11]。联盟各方的知识转移和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可以借鉴该理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可以成为知识源,各知识源提供的技术创新知识与信息,通过四个阶段转移到知识接收方企业,为企业吸收利用并实现技术创新与突破的过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就在这样一个正反馈循环中不断增强。
3.4 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
联盟收益分配机制的建立通常是根据投入者共同受益的原则。联盟成员共同研究课题而产生的知识产权,由承担研究的单位和联盟共享。各单位先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投入的技术、人员、资金等资源以及权利分配和和风险分担的方式,并遵照协议执行。联盟的知识产权应首先满足联盟技术创新的使用需求,知识产权在联盟内的单位之间转让时价格有优惠,向外转让的价格应高于内部转让价格。知识产权转让时应经共有各方一致同意,各单位不得独自对外转让。由联盟研究项目产生的知识产权收益的一部分上缴联盟作为管理经费。
3.5 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是最后的环节,是对创新效果的评价。联盟的绩效评价是在联盟目标的指引下,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构建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联盟运行的绩效进行评价的过程。绩效评价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选取,应根据技术创新的目标,确定相关的投入产出变量,对联盟的创新效率进行可靠的评价,评价结果反馈给联盟运行的各个环节以进行创新过程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家科学技术部,2009.
[2]《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国家科学技术部,2008.
[3]邸晓燕,张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性质、分类与政府支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59-64.
[4]劉林舟,武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原则及政策取向[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7):102-106.
[5]付苗,张雷勇,冯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模式研究——以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J].科学学和科学技术管理,2013(1):31-38.
[6]冯锋,王欣,张弢,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治理结构、机制与问题———以汽车轻量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68-73.
[7]孙妍妍,王斌.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核心机制—信任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与政府支持[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9):3-5.
[8]深圳市融智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发展分析[EB/OL].[2011-06-08].http://www.rongzhitouzi.com/.
[9]李岱素.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19-22.
[10]向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陕西科技大学,2013.
[11]Szulanski, Glark.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0,82(1):9-27.
[12]冯锋,王欣,张强,瞿庆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治理结构、机制与问题[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68-71.
[13]宋东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网络结构及其运行研究[D].江苏大学,2013.
[14]周海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2011.
[15]张光宇,许泽浩,廖建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机理探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5(3):86-90.
[16]邸晓燕.新兴产业形成中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概念内涵与现实需求[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2):54-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