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2017-12-01魏子让
魏子让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用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理论提出: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是一个个德育教育的目标。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白杨》一课,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理解了借物喻人,借白杨的精神品质,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博大胸怀,深刻领悟了爸爸像白杨树一样的坚强意志。课文结尾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与“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的形象相互映衬,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寻味什么?我紧紧抓住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从“沉思”“微笑”這两个词入手,进一步挖掘进行德育教育的潜能。通过诱导启发,学生领悟到在爸爸的眼中小树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小树,孩子们在爸爸的关怀、教导下,也会勇敢地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学生们谈到在建设边疆、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他们的祖辈和父母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值得歌颂和赞美。他们也会像小白杨一样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继承父辈的意愿,建设西部,使其美丽、富饶。这样,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学生在不经意中欣然接受了。
二、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描写桂林山和水特点的句子,采用默读、齐读、小组读、女生读、指名读、赛读、美读等形式朗读,了解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进而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时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因为学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教学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这段时,我播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视频,学生看着熊熊大火把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脸上的表情顿时变成了愤怒。视频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说说心中的感受,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联军毁灭了,我恨英法联军”。有的学生说:“圆明园的奇珍异宝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烧毁,侵略者太可恶了……”此时,学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激怒,对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因为国家贫穷落后才会任人宰割、任人欺负,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引导学生对照感悟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
五、在课外阅读中渗透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六、在语文课外活动渗透教育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五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相交错的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如革命诗歌朗诵会、名人成功故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七、教师自身的影响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开辟各种渠道,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到课外活动中,也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只要我们有了渗透德育的教育意识,在常规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去探索就会有丰富的收获。我们要善于捕捉时机,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学无定法,教更无定法。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牵强附会地在教学中加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宣泄,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其次要把握德育渗透的“度”,第三是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渗透到位而不越位,恰到好处。还有就是教师要有强烈的既“育才”又“铸魂”的意识,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学生智慧,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总是把“生命放进生命里”,关爱学生生命如同关爱自己的生命。那么教师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方法,使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