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

2017-12-01斯继东

飞天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环县水窖左宗棠

斯继东

环县五天,似乎一直都在坐车。车窗外是一张近乎固态的高天厚土的灰面孔。

时值盛夏,天气晴好,天很蓝,云很白。更高的穹顶下,满眼是纵横的沟壑和起伏的丘陵。基本看不到植被,黄土高原素面朝天地裸着露着,仿佛一动不动地躺了千百年,连个身都懒得翻。

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水乡人,冷不丁被抛到大西北这片属于陇东的黄土高原上,内心是震撼的,又是失措的。从桃红柳绿到地老天荒,从水气氤氲到山河莽莽,这种反差不只关乎空间,似乎还指涉时间,那是一种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更久远年代的恍惚。

其实也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汽车的行进,窗外的景致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同行的阿舍和晓琦是大西北人,但他们的绍介并没能让我明了更多。对我而言,塬地,梁峁,河谷,掌地,残塬,峡谷,似乎都只是地理学概念上的一个个名词。所有的地形地貌都跟土有关,也只跟土有关。总而言之,我置身的是荒漠,是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目力所及,唯有黄色、灰色、褐色、褚色、黑色,那么,另一种颜色——绿呢?意识中与土地密不可分,与山川唇齿相依的草木植被呢?

随着采风活动的深入,观光客内心那种猎奇式的审美快感,越来越被感同身受的生存的焦灼感所替代。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气候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00多毫米。境内水资源极为匮乏,加之地下水埋藏深,且水质苦涩,矿化度高,不宜人畜饮用。老百姓就想出了打土水窖集蓄天然水的解决办法。“打水窖,住土窑”是环县山区百姓的生活写照,据说水窖与窑洞几乎诞生于同一时期。当地还有句俗谚叫“嫁女不嫁山背后,要嫁先问窖几口”,水窖多寡居然成了家庭财富的象征,听了真不知什么滋味!

环县历史悠久,三万年前,人类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曲子镇周汉古墓群遗址出土文物证明,环县是周人发祥地之一。大约在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期,境内人类活动已相当普遍。树挪死,人挪活。人类繁衍自古都是择地而居、物竞胜天。让人不免由此生疑的是,先人们为什么要在这片“山童水劣、世罕渔樵”的土地上扎根并且死守呢?

翻查史料得知,20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沼泽湖泊地,气候温湿,林密草茂,生活着各种古生物。而在秦汉时期,甘肃全省境内“大山乔木,连跨数郡,万里鳞集,茂林荫翳”。直至明代,兰州皋兰山一带还是“绝顶青青立马看”、“天晴万树排高浪”的葱郁景象。原来“万山皆秃”是后来才有的事。

查究起来,造成森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人。人为的战争,人为的滥砍乱伐。

“环,古用武地也。”清《环县志》称:“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乃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武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東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豳宁之锁钥也。”由于战略地位重要,环县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和战乱多发之所。秦长城、汉北道和宋金时的灵州道皆自境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环为鲜卑、匈奴、羌人与各王室争雄之主战场。隋唐五代时,环为抗突厥、党项、吐蕃之前沿。夏人犯宋,环首当其冲,金、夏交兵,环为主战场。清同治年间,回民反清战火绵延十年,战后“田园荒芜,十室九空”,“破瓦颓垣,汉回同尽”。除了频繁的战争,还有疯狂无节制的滥砍乱伐。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北京城的营建、烧炭、冶炼、滥建寺庙塔观及毁林开荒等,致使太行山、燕山一带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人的恶果必得人自己尝。历代人为的破坏,再叠加上黄土高坡土质疏松,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等自然因素,带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恶性循环式的水旱灾害和沙尘暴,最终导致原来森林资源丰富的整个甘肃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导化育,以成万物。”“且人也,同得阴阳五行之气以成形也。”没有草木植被,人类何以感受四季?缺失青山绿水,生命怎样吐纳生息?

值得庆幸的是,环境保护已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共识。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满目荒凉正在发生变化。在环县采风的五天,我们时时感受并感动于今时环县人对此所作的努力。

我们此行参观的东山治理工程便是当地保护生态的一个缩影。2012年7月的一场暴雨让县城居民至今心有余悸,洪水顺着东山冲出,县城街道的淤泥积至近一尺,连接县城的四个巷道均被淤泥堵塞。洪灾过后,环县政府痛定思痛,开始实施东山治理工程——山顶打机井,坡面修水平阶,沟道建拦蓄坝,满山栽植常青树。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干部人人都有“责任树”。为了保证刚栽植下的树木成活,夏季要“遮阳伞”,冬季得“盖被子”——种活一棵树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不到两年,东山绿化面积已达40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累计60多万株,治理后的东山也成了当地人休闲的新去处。据当地陪同领导介绍,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到16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林草覆盖率达到24%。大规模植绿使当地的干旱情况得到缓解,局部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查阅资料,偶见左宗棠植柳的史料,颇可深味。清朝末年,镇边大将军左宗棠用兵关陇时,为改善民生、恢复生产,推行了沿河沿路广种榆柳、栽桑养蚕和引进良种棉花等一系列措施。其中,“左恪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西笑日觚》)。据光绪六年某奏折记载,经左宗棠的力倡和各地军民的努力,关内东路共植树569000余株(其中环县18000余株)。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朝廷腐败、国力衰微,左宗棠的计划并未得到承继。如今在甘肃过嘉峪关到安西县境内的旅途中、兰州五泉山上、平凉的柳湖公园等处还可以看到合抱粗的参天杨树或柳树,当地人亲切地称其为“左公杨”或“左公柳”。“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宗棠留下了道柳连绵数千里的塞外奇观,也赢得了世人的无限敬仰。晚清官府曾在古驿道旁张贴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民国时期的甘肃省政府曾两次行文保护左公柳。1935年的《保护左公柳办法》规定更为具体,如在全省普查编号、分段保护落实到人、树如枯死亦不许代、已砍伐者按原位补齐、树旁不得采掘草土引火拴牲口、保护不力唯县长是问等等。

“前人栽树后人荫”。败坏只需一朝一夕,修之善之却是“病去如抽丝”。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代代薪火传承,相信黄土地上星星点点的绿必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厚重,而左公当年“衣被陇中”的期冀也一定会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环县水窖左宗棠
被乞丐教训的左宗棠
浅谈华坪县水窖建设与管护
暮年左宗棠
带着故事看砖塔
行走环县
环县的土
西北地区窖水水质及其净化技术研究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