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017-12-01豆文华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学生

豆文华

【摘 要】数学教育的工作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育学生主动地应用数学知识说明、处理生活上的问题,进而养成独立的思维品格。正向思维有的时候会限制思维空间的开阔,以至于遇见的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这时,老师必须改变思维方向,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去寻求处理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逆向思维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本质是“思维过程”,正向思维有时会制约思维空间的拓展。在数学思考中,学生往往是“拿来主义”,只会用结果,不会“变”结果,对某些显而易见的逆向问题无从下手。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部分学生思维运动性较强,即为创造性思维能力较强,学生存在思维能力差异。良好的思维训练具有很多作用。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克服顺向思维解决问题的困难;二是避免学生思维定式,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三是探寻学生思维弱点,强化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由此,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逆向思维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培养小学生数学逆向思维的意义

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相比是另外一种思维模式,属于发散思维,基本特征是从固有的思路出发,反向思索与考虑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反映出思维过程的突变性和间断性,是对惯性思维的克服。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运用正向思维解答问题,虽然转向逆向思维存在困难,但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小学生来说,可以迅速并自如的转变,让他们创造性的思考与解决数学问题,加强对小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2.培养小学生数学逆向思维存在的问题

首先,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强,部分教师为保证教学进度,在逆向思维培养方面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只是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其次,缺乏培养逆向思维的手段,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也认识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重要性,但是受限于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数学基础,一些教学方法或模式无法得以充分应用,教师无法把握提升教学难度之后对小学生的掌握。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对策

1.培养学生思维还原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的客观规律出发,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教学重点在于教学过程与知识层次,教师可以确切的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上再设计一些教学步骤,积极引导小学生逐步学习,一步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小学数学教师应让学生在获取与运用知识的实践过程中,得出一个正确的逻辑结论,然后在根据正向思维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培养其还原意识。比如,在进行《数一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顺着数,从1、2、3……8、9、10,当他们数量掌握正向顺序与结构之后,及时引导小学生反过来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小学生不仅可以对数学知识自身从“正向分析”与“逆向思维”双方向都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与认识,还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还原意识,促使其思维活跃发展。

2.引导学生形成逆向联想

数学知识的主要特点为符号化,而且这些符号往往比较抽象,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只关注符号自身,缺乏对其意义和知识内涵的思考与外延,所以,对于那些相反、相似、相近的数学符号认识不足,感知失真,甚至容易混淆、产生错误,将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数学名词术语同计算之间进行机械联系,无法灵活应用到具体的数学问题思考与解答中。因此,一些小学生在解答综合性数学问题时,思路不够清晰,思维方向不正确,导致他们运用惯性思维解决性质不同的问题,为尽量避免这一困境的出现,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引领他们使用逆向联想来解决两个概念在形式或意义上的差距,然后将其融会贯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揭示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属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被拓展。

3.在计算中培养逆向思维

数学知识主要以计算为主,但是计算数学比较乏味枯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吃力,特别是部分知识难点,更是难以理解,所以,教師可以数学计算中着重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巧妙引导他们运用逆向思维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除法数学知识时,对于除法公式:a÷b=c,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联想一些生活中的除法,诸如购买多支笔、分糖果等,通过探究、讨论发现除法规律;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运用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将a、b、c之间的关系转变为乘法关系,即为a=b×c,从而真正掌握除法公式,而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高涨,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4.几何教学培养逆向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有不少教学内容属于几何知识,虽然几何知识中涉及到不同图形,相对与计算来说来说直观形象,但是小学生是初次接触几何知识,在计算体积、面积和周长时,无论是学习习惯、文字表达,还是思维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而且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理解几何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让他们亲身经历几何知识的产生过程,不仅可以突破教学难点,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练习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它的高为6厘米,求三角形的底边长?学生可以通过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运用逆向思维发现:底边=面积÷高×2,从而得出计算式:48÷6×2=16,以此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

5.鼓励学生解题逆用公式

小学数学中的公式,凡是用等号连接的都具有双向性,存在互逆关系。公式为解题规律的抽象概括,可以说,公式是建立模型后的经验总结,数学公式的双向性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正向运用可以得出问题的结果,反向运用也可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解题逆向运用公式,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多元化解题思路。例如: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π×半径的平方×高,而2π半径×高=侧面积,也就是说体积=侧面积÷2×半径。这3个要素中知道其中2个,就可以运用逆向推导方法,得出未知项。即为侧面积=体积×2÷半径。乘法分配律(a+b)×c=a×c+b×c,能从左边得出右边,反之亦可。

6.激励学生展开逆推练习

逆推法也可以说是还原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从题目中所给事情的结果分析出发,一步步还原最初事情的开始。还原法需要运用到题目的每个细节,按图索骥、分析推理、追根究底,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运用逆推法实施逆向思维训练,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思维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发散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引导学生善于从反方向思考、解决问题,打破思维定式,养成从多角度、多方向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逆向思维训练,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学生思维兴趣,挖掘学生思维潜力,科学调动学生思维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强化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平.小学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5,36:137.

[2]刘之文.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J].学周刊,2014,35:88.

[3]赵燕霞.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J].教书育人,2014,15:43-44.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独立思考成就独家新闻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