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应变,让教学邂逅别样精彩

2017-12-01赵秀红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小松小芳黄鹂

赵秀红

教学意外,或源于学生活泼可爱的童趣和天性,或源于他们求知若渴的可贵需求。教师只有机智地应对意外,适切地接纳意外,课堂教学才会因意外而更加精彩。

一、移花接木,幽默化解

幽默是智慧的表现,是化解尴尬的灵丹妙药。

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响起,一位姓缪的语文教师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准备上第一堂课。今年,他接了一个新班,面对这些陌生的面孔,看到这些熟悉的神色,缪老师开始向学生作自我介绍:“同学们,我姓缪……”当他正准备转身在黑板上板书“缪”字时,突然不知从哪个座位上传来一声猫叫“喵——”,于是全班学生哄堂大笑。面对这个玩笑,缪老师并没有发怒,他微笑着说:“同学们,先别忙着夸我‘妙,从今天开始咱们一起来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再请你们评价我究竟妙不妙,好吗?”学生听了,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课堂上的哄笑没有了,学生担心“暴风雨将要来临”的惊恐也消失了。第一堂课,在亲切、平和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学生听到“缪”,联想到猫咪叫,脱口而出一声“喵”,恐怕并非恶意,只是个不合时宜的玩笑。缪老师面对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恶作剧,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利用“缪、喵、妙”的谐音关系,移花接木,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误解”。这样处理师生初次见面时课堂上不协调的小插曲,既缩短了师生首次见面的距离,融洽了感情,又在和谐的气氛中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个别学生没有尊重我,但我是尊重大家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的思想渗透。

二、借题发挥,长善救失

在一节作文课上,天气突变,刮起了狂风,天一下子也黑了下来。阵阵狂风夹杂着灰尘与纸屑漫天飞舞,在空中打着旋,学生被这景象吸引,纷纷望着窗外,心思已经完全不在课堂上了。這时,教师一声口令:“全体起立,向右看!”索性让学生都看着窗外。数秒钟后,教师让学生坐下,开始大声地背诵:“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学生很快就吃惊地望着老师,已经没有人看窗外了。于是,教师便问:“大家觉得老师背诵的这一段暴风雨写得好吗,是不是很形象地写出了你们刚才看到的情景?”学生忙不迭地点头。“那让你描写,你能写得这么形象吗?”教师追问。学生摇了摇头。“这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段描写,老舍为什么能把暴风雨描写得这样传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学会了大家也来试着把今天的狂风描写一下……”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再也没有分神,效果很好。

面对课堂突发事件,教师避开了正面冲突,临场应变,巧妙地将意外情况融进了自己的教学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错就错,柳暗花明

教学中,教师难免会有失误,发觉自己出现错误,既不能掩盖,也不能不了了之,更不能强词夺理,而应该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地加以补救,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在一次作业讲评课上,教师笑着说:“同学们,这次作业小芳同学进步最大,她的作业不但干净整洁,格式正确,而且答案全对。”说着,翻开了小芳那批了大大红“优”的作业本展示给大家。谁知,发完作业后,小芳的同桌小松大声报告说:“老师,小芳不能得‘优!她的第一题和我的解答一模一样,你给我判的是错。”教师拿起小松的本子细看,的确错了。这时,教师诚恳地说:“是老师马虎,判错了吴芳的作业。”就在小芳露出失望的神色时,教师话锋一转:“但是,我不打算取消这个‘优,暂时借给小芳同学,我想她会努力保持下去的。”这时,小松羡慕而期盼地小声说:“老师,你也借个‘优给我吧!”教师望着那双渴望而胆怯的目光,说:“行!不过,不能弄丢了啊。”说完,他在小松的作业本上加了个鲜红的“优”字。想不到,一个意外竟激励了学生。

一位教师在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用潇洒的板书写出诗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可惜板书中漏掉了一个“话”字,听课的教师感到有些惋惜。然而,这位教师略思片刻,便坦然自若地在诗句后面用小字补了“酒后失话”四字。这一独具匠心的补救措施,既说明诗中“酒字后面少个‘话字”,又表明歉意,敬请师生原谅。这种随机应变、妙语补失的技巧,不仅展示了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而且无形中树立了教师谦虚谨慎的良好形象。

四、顺水推舟,生成精彩

有时候,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推理,从中发现新的问题,就能将尴尬化解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

笔者在教杜甫的《绝句》时,一名学生突然质疑:“老师,我认为‘两个黄鹂中的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此语一出,全场愕然。面对学生的质疑,笔者说:“诗人杜甫为什么用‘个,而不用‘只呢?大家想想,我们知道的含有‘只的成语有哪些?”学生回答:“形单影只、只言片语……”接着笔者出示了“只”字形和义的演变过程:“只”简化前写作“隻”,主要的用法有两种,一是指单一的或变为单一的,专指“鸟一只”,二是指孤单,如“形单影只”。在古诗文中,用“只”于鸟,表达“落单”的意思。如果把“两个黄鹂”说成“两只黄鹂”,会是什么情景呢?虽然说是“两只”,但会让人感到黄鹂没有交流。诗人用“两个黄鹂”,强调的是黄鹂成双成对、一唱一和,绝不是两只孤独的鸟儿在那里自说自话。

虽然表面上这个质疑与教学内容无关,但蕴含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是一个深读课文的契机,能把学生引入到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研读中。

(作者单位:钟祥市教学研究室)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松小芳黄鹂
Half-metallicity induced by out-of-plane electric field on phosphorene nanoribbons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两只黄鹂
问黄鹂
给“小松”洗澡
求婚
自媒体探索路上的“两个黄鹂”
设计花坛
城里有个姑娘叫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