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
2017-12-01梁志兰
梁志兰
(山西省汾阳医院,山西 汾阳 032200)
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
梁志兰
(山西省汾阳医院,山西 汾阳 032200)
目的:探讨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80例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C组(40例)和Y组(40例)。对C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Y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的时间、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其营养状况。结果:与C组患者相比,Y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住院的时间更短、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的几率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有效地改善其营养状况,降低其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住院的时间,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
肠内营养支持;脑血管疾病;优质护理;并发症;护理满意度
多数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均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点,可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此类疾病患者的机体普遍处于高代谢的状态,因此易发生营养缺乏,引起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等情况[1]。因此,临床上在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其进行营养支持,以满足其机体对营养的需求[2]。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了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山西省汾阳医院收治的80例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些患者中均排除存在代谢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及患有严重消化系统疾病的可能[3]。随机将这80例患者分为C组和Y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在C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其年龄为54~83岁,平均(68.9±5.8)岁;其中有脑梗死患者25例,脑出血患者15例。在Y组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其年龄为56~81岁,平均(67.4±5.4)岁;其中有脑梗死患者27例,脑出血患者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C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方法是:妥善固定螺旋型鼻空肠营养管,避免营养管出现弯折、扭曲、滑落等情况。在为患者输入营养液前,为其选择合适的体位。在输入营养液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并注意观察其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另外,对患者进行环境护理和用药指导。
1.2.2 对Y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具体的方法是:1)进行导管护理:用3M胶布对患者的营养管进行妥善的固定,避免导管脱出。在置管期间,加强对患者进行口腔和鼻腔护理,注意保持其口腔、鼻腔清洁。在输入营养液前,先用10 ml左右的温水进行冲管,确保营养管通畅。若营养管发生堵塞,需用浓度为5%的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冲管。2)进行体位护理:在为患者输入营养液前,护理人员要协助其取半卧位,在其肩背部垫上软垫,使其上半身与床面呈30°左右的角,以免在输入营养液时其发生食物反流。在营养液输入完毕后,让患者保持上述姿势约30 min,以促进营养液的吸收,避免其发生吸入性肺炎。3)进行输液护理:在为患者输入营养液的过程中,要将营养液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8℃~40℃,以免因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患者的消化道造成刺激。控制好营养液的输入速度,通常情况下,可将输入速度控制在40ml/h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每次为患者输入营养液的量不可超过1500 ml。4)进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水电解质紊乱及肠瘘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积极预防患者发生上述的并发症。在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输液的速度、输液量及营养液的温度,密切监测其机体内水、糖、电解质及蛋白质等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对其进行处理。5)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意识清醒且病情稳定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改善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到态度诚恳、语气温和,以免使其出现抵触情绪。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的时间。2)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此量表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满意的例数+一般满意的例数)/总例数×100%。3)护理后,用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表(NRS2002)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此量表包括疾病程度评分(0~3分)、营养受损评分(0~3分)和年龄评分(0~1分)三项指标,总分为0~7分。患者的评分≥3分,表示其营养状况良好;患者的评分<3分,表示其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4]。营养状况良好的几率=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与C组患者相比,Y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其住院的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与C组患者相比,Y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护后营养状况的比较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护后对其进行NRS2002评分可知,Y组中有37例患者的营养状况良好,3例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其营养状况良好的几率为92.5%;C组中有32例患者的营养状况良好,8例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其营养状况良好的几率为80.0%。在接受治护后,Y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的几率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既能满足其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提高其免疫力,同时又能促进其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防止其发生肠道细菌移位[5,6]。临床研究表明,在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必要,可降低其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康复。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C组患者相比,Y组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住院的时间更短、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的几率高于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有效地改善其营养状况,降低其肠内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其住院的时间,提高其对护理的满意度。
[1]王玉华.分析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J].药物与人,2014(12):309-310.
[2]郭会丽.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2):144-145.
[3]王桂艳,高岚.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129例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8):269.
[4]王金萍.肠内营养在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4):110.
[5]陈钛荣.浅议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2):263-264.
[6]哈斯其木格.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研究[J].健康之路,2014(10):206.
R473
B
2095-7629-(2017)8-0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