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进展

2017-12-01陈永涛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升级转型旅游

田 里,陈永涛,2(.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云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进展

田 里1,陈永涛1,2
(1.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2.云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概念,国外没有与之对应的说法。2008年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旅游转型升级形成研究热潮。从内容看,国外研究主要关注于旅游转型升级的战略、路径;国内研究范围更为宽泛,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动力机制、路径模式、实施主体、战略对策等五个方面。总体上,国内外旅游转型升级研究较稚嫩,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作用机理、跨学科研究,强化学术交流探讨,以期为中国旅游强国建设提供帮助。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联合世界旅游组织《旅游要点》统计,2015年国际过夜旅游达到11.86亿人次,比2014年增长了4.6%;2015年国际旅游收入达到1.26万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4.4%。预计到2030年,世界旅游人次将达到18亿人次、旅游收入1.8万亿美元。“二战”以来,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旅游业的引导、扶持和推动,可以说旅游业发展的过程就是旅游业不断优化、提升的过程。然而,国际旅游转型升级研究直到1976年才得以展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旅游转型升级研究成果明显增多。特别是2008年我国提出旅游转型升级国家战略,全国上下形成践行、研究转型升级的热潮。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和成就日益成为世界旅游转型升级的典型案例,为2016年世界旅游发展大会在我国召开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及时总结国内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乃至世界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1 概念的提出

旅游转型升级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组合概念。2008年以前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与报道较少,通常以“旅游产业转型”或“旅游产业升级”的面目出现。2008年1月18日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转型升级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局性任务。自此以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官方报道、学术研究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中国知网指数检索显示(检索日期截止2017年5月4日),2008年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的引爆年,而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时间更早,最早可回溯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环比增长率看,1998年前后与2008年前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形成两个小高峰,这与我国对旅游业地位的认知有密切关系,1998年我国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们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因此国家对旅游产业地位认识加深是形成旅游转型升级研究热潮的根本原因。

2 国外研究进展

由于中外政治经济体制不同,旅游发展历程和语言翻译存在差异,国外并没有直接与“旅游转型升级”的对应概念。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利用Science direct数据库,以“旅游产业转型”作为摘要、题目、关键词搜索国外旅游产业转型文献,以“旅游产业升级、旅游产业提升、旅游产业优化”作为摘要、题目、关键词搜索国外旅游产业升级文献,共得文献41篇,作为本文国外文献分析的基础;同时,以“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创新”作为摘要、题目、关键词搜索文献,进行相关研究分析。

2.1 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待旅游业发展是旅游转型升级考虑的首要问题。Daniel认为美国没有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进行打造,与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相比,美国在旅游产业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政策不协调[1];Franco Ferrario通过研究发现,南非黑人的度假市场将会获得快速发展,结合休闲兴趣的变化,国内旅游产业需要进行调整与转型[2];Annie Burfitt在回顾澳大利亚旅游委员会的组织历史和海外营销实践后,提出未来三年旅游委员会应重视合作与激励,扩大市场调研,提高营销质量,关注特殊兴趣市场[3];Michael Romeril指出环境管理可促进旅游业的持续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休闲时间增加,旅游资源压力增大,为保证旅游产业的持久活力,倡导绿色旅游、进行旅游调控可避免旺季旅游饱和;Richard Sharpley提出为应对未来挑战,塞浦路斯需要将住宿业发展纳入整体旅游规划,建立有效的发展机制[4];Jing Luo、Mu Zhang提出全球低碳经济浪潮是应对全球变暖的战略举措,中国旅游业应成为低碳产业发展的先驱[5];Vikneswaran Nair等通过调查到马来西亚旅游的333名国际游客,认为平价奢侈品、家庭娱乐、节事活动、消遣活动、SPA、体育、商务旅游等促使马来西亚旅游转型为高产出产业是有积极意义的[6]。

2.2 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设施与服务:Prideaux Bruce认为由于基础设施未能升级,诺福克岛的品牌营销未能达到预期效果[7];Sarah E Lester等分析了百慕大游轮旅游航道升级的环境与经济影响,权衡分析模型显示,除了在旅游收入方面承受风险外,目前(不疏浚、无大船)百慕大旅游运行状况良好,如果要在两个航道之中选择升级,南部航道更为可取[8];Jeong-Yeol Park等对飞机上未能获得意外服务升级的当事人心理感受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给某人意外升舱可显著提高当事人的羡慕感,同时根据服务接受人与当事人的亲近关系,羡慕感会有所不同[9]。

市场与形象:John Yacoumis介绍了南太平洋旅游提升计划,尽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一直是其客源市场,但由于两国人口密度低,为提升旅游产业,南太平洋旅游局必须瞄准北美、西欧和日本市场[10];Andrew Bradley等研究了英国城市形象的作用,调查数据表明工业城市通过再生战略已成功转变为新兴形象[11];Chun-An Chen认为,我国台湾地区是发展游轮旅游的理想场所,因此可采取措施将其打造成亚洲游轮利基市场[12];Hugues Seraphin等提出旅游业发展是海地政府的优选项之一,因此需要采取前瞻性营销改变目的地的负面形象[13];Myriam Jansen-Verbeke认为购物旅游是振兴传统城市中心、衰败景区、乡村地区的工具[14]。

技术与支持:Gabriele Piccoli等学者认为客户服务是酒店战略的关键,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信息系统极大推动了酒店服务的个性化发展[15];Ji Hoon Park等调查了韩国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使用Facebook的情况,结果表明,大多数韩国地方政府积极使用Facebook等在线工具与公众沟通,提供旅游信息,促进旅游业发展[16];Doris Gomezelj Omerzel认为创新对旅游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效率提升至关重要,研究了促进企业创新和绩效的影响因素[17];Richard Sharpley认为,要想使旅游业在农村发展中有效发挥作用,长期的财政与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18];Xu Sun等利用灰色马尔科夫优化模型提高了海外赴华游客的预测精度[19]。

2.3 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Avner Arbel等利用投资组合理论与线性规划模型优化了旅游危机管理形势分析框架,分三步逐级减少上一阶段的负面影响[20];Ginger Smith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美国旅游业有重要影响,该协定将通过具体的措施推动美国旅游服务全球化[21];Shahzad Khan等分析了沙特阿拉伯的医疗旅游状况,认为可通过确认目标区域、锁定目标人群、调整政策法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电子医疗等方法使其升级[22];为了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服务质量,Erwin Rauch等展示了精益管理在酒店行业的应用,并就其适用性和优化潜力进行了分析[23]。

2.4 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旅游转型升级相关研究涉及旅游产业结构、竞争力、集聚、创新等内容。Derek等认为,由于缺乏基础设施、高素质人才、法律监管框架和市场营销,坦桑尼亚常被看成是肯尼亚旅游的附庸,然而只要进行有效的规划管理,坦桑尼亚旅游业是很有潜力的[24];Muzaler Uysal等利用“知觉图”分析了佛吉尼亚的旅游形象,结果表明佛吉尼亚自然与人文景观质量优异,但情感冲击力不强,因此可通过宣传强烈情感形象、突出地方特色开发互补性旅游产品[25];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与旅游转型升级密切相关,学者们提出许多评估方法,代表性的有:Dwyer等的方差分析[26]、Enright等的重要业绩分析[27]、Toh等的偏离—份额分析[28]、Gooroochum等的因子分析[29];Julie Jaekson等选择澳大利亚四个地方城镇研究了波特集群理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旅游业可应用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强化地方政府领导和企业制度关系,产生集群创新[30];Aldebert等以欧洲国际贸易展览会为例,重点介绍了旅游业创新活动情况,论证了信息通信技术对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影响[31]。

3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旅游转型升级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2008年以前,旅游转型升级都是沿着旅游转型与旅游升级两条线索演进的。在旅游转型方面,马波较早提出转型是未来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选择[32];王大悟基于我国社会形态向小康社会演变的现实,提出中国旅游发展思路应有相应的变化[33];张辉等认为,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是国家社会经济制度转型与产业发展周期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34];唐留雄认为,在旅游产业转型时期产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需要做出新的选择[35];马波根据旅游业递进阶段的划分,认为由低向高跃升就是旅游业的转型[36]。旅游升级方面,刘文波、丁力提出中国旅游企业只有采取网络化经营才能提高企业效率[37];王平认为非观光旅游改变了旅游产业结构,推动着旅游业全面升级[38];赵书虹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是技术变迁[39];吴必虎、伍佳认为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可从产品、营销、市场三个角度切入[40];黄基秉等提出成都市旅游要从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组合优化、配套服务提升等角度进行升级[41];王兆峰、杨卫书认为旅游产业集群能打破路径依赖与锁定,是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选择[42]。2008年以后,“转型升级”正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官方表述与未来战略,旅游产业转型研究与升级研究开始合流。

3.1 基础理论研究

概念认识:2008年国家旅游局从官方角度界定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旅游产业的“三个转变”[43];曾博伟提出要通过旅游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新型旅游产品的创造,通过政府部门对旅游发展方式的引导,对旅游经济运行的监管实现旅游转型升级[44];谢春山等认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机结合,既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又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旅游转型升级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针对性的特征[45];成英文、张辉认为,旅游转型与旅游升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46];张文娟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定义为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融合、优化的过程,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形态的转变和发展层次的提高,实现各时期的产业目标[47]。

转型与升级的关系:对转型与升级两个词汇的理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的起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对转型的解释为: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或转变产品的型号和构造;对升级的解释为:从较低的等级升到较高的等级或指战争的规模扩大、事态的紧张程度加深。目前在国内关于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升级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转型与升级不同,转型是彻底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升级是基本保持在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其结构的优化与要素的提升,以谢春山等、刘依依为代表[48];另一种看法认为转型与升级相同,马波认为中国旅游业只有转型才能升级,转型是本质,升级是表现[49];马巧慧、代雷持相似观点[50];姜芹春、马谊妮等进一步认为产业转型的实质就是产业升级[51]。为了进一步理清转型与升级的关系,本文借用郑健壮、徐寅杰的分析框架,以便更好地洞悉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问题。产业的发展包括纵向、横向的提升,无论转型还是升级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获得最大产出。以纵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被称为“转型”,而在保持纵向产业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某个具体产业在链上的局部技术提升(横向移动)被称为“升级”[52],由此会形成四种典型移动路径:即产业间转型(1m→2m→3m)、产业内转型(2m→2M)、产业内升级(2m→2r或2s)、产业间升级(2m→3r或3s),见图1。可以看出,产业转型与升级存在不同的动力基础、作用机理。考虑到旅游产业是一个包括了众多产业、价值链型的综合性产业,因此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既包括转型问题又包括升级问题,同时还包括既转型又升级的问题,只有把握好各自的不同工作机理,我们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关于转型与升级可得出以下结论:①转型与升级不同。升级意味着量变,即由A到A+;转型意味着质变,即由A到B。②转型与升级具有内在统一性;无论转型或升级,其目的都在于获得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③作为一个合成词,转型升级既包括转型也包括升级,还包括既转型又升级。④转型升级作用机理较为复杂,研究内容涵盖范围广泛。

注:图中r表示研发;m表示生产;s表示营销;1、2、3分别表示产业层次。资料来源于郑健壮、徐寅杰,2012。

图1产业转型与升级示意图

3.2 动力机制研究

根据产业经济学中关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可知,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内因和外因双重作用力影响,内部动因包括技术进步、需求变化、供给变化等,外部动因包括经济战略、产业政策、国际贸易等[53]。对旅游产业而言,促进其转型升级的要素也可作上述归类。内部动因方面,唐晓云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即信息技术为旅游服务创新提供了平台,改变了旅游企业运行方式和组织结构,优化了要素配置,升级了旅游经济增长方式[54],李庆雷、娄思元[55]、王兆峰、谢娟[56]也有类似论述。王慧敏提出以文化创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57];张艳从旅游业态创新视角分析了河南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58];外部动因方面,覃文乐从门票价格改革视角探讨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问题[59];颜蕾、于明对海南金融支持问题[60]、黄葵、李庆对成都乡村旅游中的用地问题[61]、王娟对辽宁旅游产业的财政政策问题都谈到了其对转型升级的作用[62];杨主泉认为,生态旅游动力机制由内部动力机制(利润驱动、竞争驱动、产业链驱动)和外部动力机制(政府驱动、信息驱动)构成[63]。

3.3 路径模式研究

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类型多样,内容丰富,既包括宏观的政策、机制、战略、科技等创新整合,也包括微观的资源、产品、企业、人才等优化提升。谢春山等较早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途径和内容进行过思考,涉及产业、产品、市场、企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宏观视角下,储昭斌提出在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应加快从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市场主导型模式转变[64];刘少和、桂拉旦认为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是区域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会经历资源景区组合集聚、要素配合集聚、产业融合集聚三个阶段[65];张玉山提出中原经济区旅游转型升级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创新旅游线路、整合旅游资源、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产品品牌[66];唐建军提出西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包括加快城市建设和营销、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区域合作战略、创新旅游市场机制[67];江金波等提出的科技创新路径包括对设施设备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新拓展旅游新业态、优化空间布局等[68];徐文燕从服务创新视角提出旅游产业需要从生产方式、消费结构、旅游企业进行转型[69];微观视角下,王国华认为北京郊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要重新规划特色旅游产品,持续提振人文精神,不断创新经营模式[70];刘战慧提出韶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要进行体验式开发、价值链增值、推广新业态[71];邵小慧等以海南旅行社为例,提出了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人力创新四条路径促进其走出困境[72];胡挺、何文丽从产业链整合视角提出华侨城集团“旅游+地产+文化”价值链延伸路径[73]。其他还包括张红喜、石朝平提出利用标准化[74],王晨辉提出利用产业融合[75]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3.4 转型升级主体研究

在旅游转型升级过程中,如何确定政府与市场的地位与作用关系着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曾博伟认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确立旅游企业的主体地位;谢春山等提出旅游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同时,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在旅游转型升级中政府参与也必不可少。潘冬南强调政府应定位于“规划者、引导者、规范者、协调者”的角色,要树立科学理念做好发展规划,引导旅游投资与技术创新,规范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交流促进合作融合[76];麻学锋通过引入“理性构建”和“自发演进”两个词汇,认为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由政府的理性构建和产业的自发演进共同作用[77]。

3.5 战略对策研究

国内对旅游转型升级的战略设想与对策措施的研究最为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初步性与不成熟,迫切需要旅游业界与学界深入到各个问题的细部做深入透彻的了解和思考。战略对策研究多数从地区和产品两个角度切入。如谢春山在分析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后,提出了优化产业机构、有序拓展市场、构建企业集团、打造旅游精品、强化人才培养五方面的措施[78];王迎涛对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与此类似[79];袁绪祥、王清荣针对桂林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旅游兴市”战略,将旅游规划、理顺体制、出台政策、调整机构、课题研究等作为促进桂林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80];郑蔚对福州市温泉产业的空间优化策略的思考[81]、林加奇对江西乡村旅游的定位与措施的分析都是从旅游产品升级角度进行的研究[82]。如黄顺红、梁陶等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与措施[83]。

4 国内外研究比较

结合国内外旅游转型升级的研究进展,本文可以形成如下逻辑:从概念角度讲,转型与升级是不同的,转型是从A转到B,而升级是从A到A+;从产业角度讲,转型与升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无论转型还是升级都着力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只看到了转型与升级的统一性一面,而没有深入分析转型与升级差异性一面,由此导致许多问题的分析似是而非,意犹未尽。从研究历史看,国外研究最早可回溯到1976年,研究时间早,但研究分散、不连贯,直接研究少、间接研究多。我国转型升级研究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8年以后在政府推动下,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学术研究持续而热烈。从概念认知看,国外并没有主动分析转型与升级的区别与联系,只是从两者的统一性视角出发,关注于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研究则出现明显的分散聚合线索,从一开始关注旅游转型问题,到后来转型升级的辨证统一研究,呈现出典型的学术研究服务于社会民生倾向。从研究内容看,国外旅游转型升级研究侧重于路径模式研究,通过具体案例为地方政府、企业指明提升路径;而国内则不限于路径模式,对转型升级的研究扩展到基本理论、动力机制、主体研究、战略对策,视野更加宽阔、素材更加丰富。从研究方法看,国外研究实证、定量化特征明显,通过具体的案例、统计数据为地方、企业提供对策建议;国内更多从学理、战略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较为单一,这与国内旅游发展实践、研究时间较短有相当大的关系。

5 未来研究展望

从国内外研究成果看,旅游转型升级仍处于初始阶段,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仍有待升华,为便于学术研究继续深化,更好服务于中国旅游强国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①旅游转型升级基础理论研究。对某一特殊问题的分析需要从基础概念入手。我国旅游研究实践表明,基础概念理解不清常会妨碍其研究深度与现实运用,这可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得到例证。从目前我国旅游转型升级存在的两种认识看,仍需加大对基本概念、类型特征、作用意义的深入研究。②旅游转型升级作用机理研究。从总体特征看,国外转型升级研究偏重微观,我国多着眼于中观和宏观,因此对于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不足。因此,一方面需要继续引进、借鉴国外微观研究的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旅游转型升级典型区域、典型行业、典型企业的研究,仔细分析影响转型升级的外部环境、内部机理,考察转型升级的动力与障碍,总结归纳转型升级的路径和作用规律,从立体视角全面考察转型升级的发生、发展、循环过程。③旅游转型升级跨学科研究。旅游转型升级涉及内容较广,需要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技术经济、计量经济、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研究。利用产业经济学中转型与升级的认识与成果可加深对基本理论的构建,利用技术经济、电子商务等可增强技术革新对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利用计量经济、市场调研等可进一步发现未被发现的利基市场,增强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动力。国外在旅游转型升级相关研究的模型方法值得我国学者借鉴。④加强旅游转型升级学术交流。近些年,中国旅游产业的社会经济成就世所共睹,不但引起了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而且也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共鸣。尽管中外旅游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国外旅游发展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措施对中国类似问题的解决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因此,需要中国旅游学人积极参与国内外旅游转型升级的各类论坛、会议、讲座,交流各自的成果与经验,以开放宽广的胸怀接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国家地区旅游转型升级的观点与建议,深化中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认识。

[1]Chairman Senator Daniel K Inouye.The United States Travel Service:An Example of Federal Commitment to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6,3(5)∶248-258.

[2]Franco Ferrario.The South African Domestic Holiday Market and Its Propensity for Air Travel[J].The Tourist Review,1986,41(2)∶13-19.

[3]Burfitt A.Marketing Australia Overseas——A Corporate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88,7(4)∶321-332.

[4]Sharpley R.The Influence of the Accommodation Sector on Tourism Development:Lessons from Cypru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0,19(3)∶275-293.

[5]Luo J,Zhang M.Route Choice of Low-carbon Industry for Gobal Climate Change:An Issue of China Tourism Reform[J].Energy Procedia,2011,5(3)∶2283-2288.

[6]Nair V,Chiun L M,Singh S.The International Tourists′ Perspective onMalaysi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ETP)[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4)∶433-445.

[7]Bruce P,Terry W.Rebranding Norfolk Island——Is It Enough to Rebuild Visitor Numbers?[M].Marketing Island Destinations,2010∶23-36.

[8]Lester S E,White C,Mayall K,etal.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Alternative Cruise Ship Pathways in Bermuda[J].Ocean amp; Coastal Management,2016,(132)∶70-79.

[9]Park J Y,Jang S C. You Got a Free Upgrade? What about me? The Consequences of Unearned Preferential Treatment[J]. Tourism Management,2015,(50)∶59-68.

[10]Yacoumis J.South Pacific Tourism Promotion:A Regional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1989,10(1)∶15-28.

[11]Bradley A,Hall T,Harrison M.Selling Cities:Promoting New Images for Meetings Tourism[J].Cities,2002,19(1)∶61-70.

[12]Chen C A.How Can Taiwan Create a Niche in Asia′s Cruis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2016,(55)∶173-183.

[13]Seraphin H,Gowreensunkar V,Ambaye M.The Blakeley Model Applied to Improving a Tourist Destin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The Case of Haiti[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amp; Management,2016,5(4)∶325-332.

[14]Jansenverbeke M C.Leisure Shopping:A Major Concept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1991,12(1)∶9-14.

[15]Piccoli G,Lui T W,Grün B.The Impact of IT-enabled Customer Service Systems on Service Personalization,Customer Service Perceptions,and Hotel Performance[J].Tourism Management,2017,(59)∶349-362.

[16]Ji H P,Lee C,Yoo C,etal.An Analysis of the Utilization of Facebook by Local Korean Government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Network of Smart Tourism Eco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6,36(6)∶1320-1327.

[17]Omerzel D G.Innovativeness in Tourism:Model Development[J].Procedia Economics amp; Finance,2015,(23)∶750-756.

[18]Sharpley R.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233-244.

[19]Xu S,Sun W S,Wang J Z,etal.Using a Grey-Markov Model Optimized by Cuckoo Search Algorithm to Forecast the Annual Foreign Tourist Arrivals to China[J].Tourism Management,2016,(52)∶369-379.

[20]Arbel A,Bargur J.A Planning Model for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Sector[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0,5(2)∶77-85.

[21]Smith G.Implication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for the US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1994,15(5)∶323-326.

[22]Khan S,Alam M S.Kingdom of Saudi Arabia:A Potential Destination for Medical Tourism[J].Journal of Taibah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s,2014,9(4)∶257-262.

[23]Rauch E,Damian A,Holzner P,etal.Lean Hospitality-application of Lean Management Methods in the Hotel Sector[J].Procedia Cirp,2016,(41)∶614-619.

[24]Wade D J,Mwasaga B C,Eagles P F J.A History and Market Analysis of Tourism in Tanzania[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1)∶93-101.

[25]Uysal M,Chen J S,Williams D R.Increasing State Market Share Through a Regional Positioning[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89-96.

[26]Dwyer L,Kim C.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Determinants and Indicator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3,6(5)∶369-414.

[27]Enright M J,Newton J.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A Quantitative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777-788.

[28]Toh R S,Khan H,Layling L.Two-Stage Shift-share Analysis of Tourism Arrivals and Arrivals by Purpose of Visit:The Singapore Experien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43(1)∶57-66.

[29]Gooroochurn N,Sugiyarto G.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Economics,2005,11(1)∶25-43.

[30]Jackson J,Murphy P.Clusters in Regional Tourism:An Australian Cas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1018-1035.

[31]Aldebert B,Dang R J,Longhi C.Innovatio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Case of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5)∶1204-1213.

[32]马波.转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与选择[J].旅游学刊,1999,(6)∶34-38.

[33]王大悟.论小康社会的旅游转型[J].旅游科学,2004,18(2)∶1-3.

[34]张辉.转型时期中国旅游产业环境、制度与模式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35]唐留雄.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6,(12)∶101-103.

[36]马波.旅游业的转型与区域旅游合作——兼论中、日、韩旅游合作的推进[J].文化月刊,2010,22(6)∶24-28.

[37]刘文波,丁力.网络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1)∶57-61.

[38]王平.论发展非观光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升级——以杭州市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1(1)∶28-33.

[39]赵书虹,罗明义.技术变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升级优化的途径[J].旅游论坛,2006,17(1)∶1-6.

[40]吴必虎,伍佳.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产业升级问题[J].旅游科学,2007,21(3)∶11-13.

[41]黄基秉,刘婕,袁力,等.城市旅游产业升级理论与实证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240-242.

[42]王兆峰,杨卫书.基于演化理论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10)∶91-95.

[43]邵琪伟.邵琪伟在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cnta.gov.cn,2008-06-27.

[44]曾博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思考(上)[N].中国旅游报,2009-07-08(011).

[45]谢春山,孟文,李琳琳,等.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1)∶37-40.

[46]成英文,张辉.旅游转型的概念及理论框架——兼对中国旅游转型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5(5)∶1-6.

[47]张文娟.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8]刘依依.浅析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9-30.

[49]马波,徐福英.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理论阐述与实质推进——青岛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波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2,(6)∶3-7.

[50]马巧慧,代雷.辽宁省跨界融合全域的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理论界,2016,(12)∶36-43.

[51]姜芹春,马谊妮.产业融合: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一种系统方法[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6,32(6)∶56-61.

[52]郑健壮,徐寅杰.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路径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2,12(4)∶50-53.

[53]唐晓华.产业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70-174.

[54]唐晓云.信息技术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探讨[J].商业时代,2010,(25)∶122-123.

[55]李庆雷,娄思元.西部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科技支撑——以云南省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17-21.

[56]王兆峰,谢娟.基于信息化理论的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5)∶167-170.

[57]王慧敏.以文化创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J].旅游学刊,2015,30(1)∶1-3.

[58]张艳.创新旅游业态推进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J].旅游纵览月刊,2011,(3)∶61-62.

[59]覃文乐.深化景区门票价格改革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关于张家界市景区景点门票价格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7)∶17-19.

[60]颜蕾,于明.金融支持海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J].海南金融,2010,(12)∶37-39.

[61]黄葵,李庆.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用地问题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9)∶78-82.

[62]王娟.辽宁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1)∶34-41.

[63]杨主泉.生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模型构建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1(2)∶138-140.

[64]储昭斌.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模式选择[J].商业时代,2013,(13)∶114-116.

[65]刘少和,桂拉旦.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化转型升级发展路径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4)∶172-177.

[66]张玉山.中原经济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J].管理学刊,2014,27(3)∶54-57.

[67]唐建军.西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初探[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47-52.

[68]江金波,刘华丰,严敏.旅游产业结构及其转型升级的科技创新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4)∶16-24.

[69]徐文燕.试论服务创新视角下的旅游产业转型与升级[J].学术交流,2010,(12)∶119-123.

[70]王国华.北京郊区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4)∶28-35.

[71]刘战慧.韶关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3)∶179-181.

[72]邵小慧,雷石标,罗艳菊.国际旅游岛视角下海南旅行社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2,(4)∶134-136.

[73]胡挺,何文丽.以产业链整合视角探析旅游地产转型升级路径——以华侨城为例[J].中国房地产,2013,(6)∶55-57.

[74]张红喜,石朝平.标准化战略加快“多彩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J].职大学报,2016,(3)∶66-70.

[75]王晨辉. 产业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战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3)∶39-40.

[76]潘冬南.广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府职能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1)∶92-96.

[77]麻学锋.旅游产业转型的理性构建与自发演进[J].经济问题,2009,(2)∶124-126.

[78]谢春山,魏巍.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12)∶133-137.

[79]王迎涛.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1)∶157-160.

[80]袁绪祥,王清荣.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2)∶158-161.

[81]郑蔚.福州温泉旅游休闲产业转型升级与空间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1)∶79-85.

[82]林加奇.乡村旅游:江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之本[J].企业经济,2016,(5)∶134-139.

[83]黄顺红,梁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以四川省古蔺县为例[J].中国商贸,2011,(6)∶150-151.

ResearchProgressofTourismIndustry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

TIAN Li1,CHEN Yong-tao1,2
(1.School of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2.Management College,Yunnan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Kunming 650093,China)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was a synthetic concept of tour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o there was no correspond argument abraod.Since 2008,with promo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research of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sprang up.From the content,foreign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the strategy and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Relatively,domestic research scope was more broad,including the basic theory,dynamic mechanism,path model,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s well as other aspects.In general,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m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was still relatively immature.In the future we need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mechanism of action research,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academic exchanges in order to build China′s tourism power.

tourism industry;transformation;upgrading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0.021

F590.3

A

1005-8141(2017)10-1264-06

2017-08-14;

2017-09-2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旅游孤岛效应测度与调控机制研究”(编号:16BGL121)。

田里(1961-),男,云南省昆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研究。

陈永涛(1977-),男,河南省舞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经济、边境旅游等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升级转型旅游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旅游
第九章 升级!我的宠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