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研究
2017-12-01邵鑫潇蒋惠琴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邵鑫潇,张 潇,蒋惠琴 (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研究
邵鑫潇,张 潇,蒋惠琴
(浙江工业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在全球减排的总趋势下,逐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全国统一碳市场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客观要求,碳排放行业覆盖范围的确定是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基础工作,研究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对全国碳市场制定纳管行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欧盟等国外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的范围和我国七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行业覆盖范围的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纳入标准。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行业碳排放量、行业碳排放强度、行业减排成本等因素,确定全国统一碳市场行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纳入行业模型。
碳排放交易;行业;覆盖范围;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攀升,CO2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为了做好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应对气候变化,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明确提出即将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展现了我国对气候治理的决心和担当。碳排放权交易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节能低碳绿色发展[1]。碳排放交易体系主要涵盖:划分覆盖范围、设定总量目标、确立分配机制、交易管理、建立MRV条例、法律框架[2]。其中确立行业覆盖范围是基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碳排放交易体系未来的运行效率。目前学界对碳排放交易行业覆盖范围的研究不多。王宪明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上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但没有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完善碳排放权市场提出具体建议[3];王江、隋伟涛阐述了我国当前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发展机遇,并对我国在碳排放权博弈中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总结与归纳[4]。也有学者通过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经验对各国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碳排放权交易等进行了分析[5]。碳排放交易行业覆盖范围所确定的目标决定了碳排放交易的总量和分配方法。因此,研究如何划分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是我国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础工作。
1 国内外碳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
1.1 国外碳市场覆盖行业实践
渐进式行业覆盖: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在世界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具有示范作用。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试验学习期。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涉及的行业主要集中于能源生产行业和能源密集型行业,包括冶炼、钢铁、水泥、陶瓷、玻璃与造纸等重要经济部门,这些行业的CO2排放量占欧盟CO2排放总量的42.6%。第二阶段是减排关键期。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与第一阶段相比新增了航空业和硝酸制造业。从2013年起进入第三阶段。结合第一、二阶段的经验,第三阶段扩大和优化了覆盖范围,纳入了石油化工、碳捕捉、铝工业、其他有色金属生产合成氨、硝酸和己二酸生产等行业。
我国的统一碳交易市场是由31个省级行政区域加入(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未统计),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科技水平、能源利用率等都有较大的差异[6]。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是由28个成员国共同参与,借鉴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制定方案具有实际意义。分阶段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在第一个阶段先覆盖一部分碳排放量高的重点行业,逐步扩大完善覆盖范围。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分阶段渐进式覆盖纳入行业对我国碳市场高效有序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放性行业覆盖:美国是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由于美国的“双轨制”政体,碳交易体系呈现区域性特征,各个州和市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法案分自愿参与和强制加入两个制度实施[7]。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的碳交易强制性地将单一电力生产行业纳入其中。美国西部气候倡议(WCI)将电力、化工、开采等这样排放量大的行业纳入到市场中进行交易,而其他行业如航空、交通等缺乏碳排放监测与核查技术的可以实行自愿加入机制,并制定相关奖励机制,以吸引企业、行业加入交易。
根据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应实行开放式行业覆盖,将排放量大的几个重点行业强制纳入覆盖范围,如电力、钢铁行业。此外,通过政策刺激其他行业在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同时吸引他们自愿加入碳交易市场。
行业划分标准差异覆盖:目前全球约有30个碳排放交易市场,每个市场行业划分标准各不相同。欧盟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有两种门槛标准:一是容量门槛为20MW的燃烧设施;二是产能门槛为钢铁行业(产量约2.5t/h)、水泥行业(熟料为原料产量约500t/d或石灰石及其他为原料产量约50t/d)、玻璃行业(产量约20t/d)、陶瓷及制砖行业(产量约75t/d或砖窑体积超过4m3且砖窑密度超过300kg/m3)、造纸行业(产量约20t/d)、石棉(产量约20t/d)。新西兰碳排放交易市场的门槛标准:①排放量门槛。利用地热发电和工业采热温室气体排放超过4000t/a。②产能门槛。开采煤2000t/a以上。③能耗门槛。燃烧1500t废油发电或制热,购买煤25万t/a或2000TJ天然气以上的能源企业。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可考虑将“直接领域”和“间接领域”行业纳入覆盖范围,其中,直接领域包括电力、热力,间接领域包括制造业等。
预留覆盖行业: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电力行业将成为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重点行业之一。电力因具有特性相对统一、数据基础良好、碳排放量大且集中、易于计量和检测等特点,被公认为碳交易行业试点的首选行业。当前我国电力结构仍以火电为主,电力行业是重要的能源转换行业和温室气体排放源[8]。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等行业碳排放将逐渐减少,相应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逐渐加大,将服务业作为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在若干年后考虑纳入的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表1 各国家碳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
由于各国国情不一、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等都不尽相同,所以覆盖行业会有所差别。观察对比以上几个国家纳入的行业发现:被纳入的行业通常为该国碳排放占比量较高的产业;纳入行业的门槛根据各国行业在全国的碳排放总量情况而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行业纳入比重加大;各国的特色产业也纳入到碳排放交易市场。
1.2 国内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分行业现状
2011年10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北京等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正式拉开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帷幕。从第一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到今年已有3年,其间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市场整体流通性较弱、参与主体结构性失衡[9],但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碳排放试点城市的启动为全国建立统一的碳市场积累了经验,也是对市场的一个摸底,为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全国的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分布在有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涵盖了高排放量的几大重点行业,包括电力、钢铁、化工、金属冶炼等,它们的碳排放量在全国总碳排放量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国家在制定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界定时首先纳入了碳排放量大的行业,选择排放量大的行业有利于实现减排目标。高排放的行业应是碳排放交易体系在界定行业覆盖范围时要重点考虑的对象。
从表2可见,7个试点省市纳入的行业除了国家碳排放量高的重点行业外,还纳入了各自的特色产业。如广东省纳入了纺织行业,湖北省纳入了汽车制造业。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来看,东北三省经济起步较早,以重工业为主,曾拥有我国98%的重工业基地;江浙以轻工业、高新产业为主,但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珠江三角洲具有经济外向型特点,主要以电子行业和科技创新产业为主;陕西、山西等地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新疆地广人稀,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是重点,近年来旅游业、服务业也在快速增长。全国统一碳市场纳入行业还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在碳排放交易体系后期可逐步扩大纳入范围,将服务业、旅游业等一些特色产业纳入其中。
表2 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行业覆盖情况
从表1可见,各个试点省市均覆盖了第二产业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如电(热)力、水泥、石化、钢铁(冶金)、采掘等行业,北京、上海和深圳碳市场还纳入了服务业和大型公共建筑,上海和重庆纳入了航空、铁路,深圳纳入了城市公共交通移动排放源[10]。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省市对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2 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的影响因素
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行业的选择需要结合我国的产业结构、国家发展规划、减排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11]。根据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政府制定覆盖行业应考虑以下因素:①行业碳排放量。行业碳排放量反映了一个行业碳排放的总体情况。工业是碳排放量最大的部门,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2以上,主要包括金属矿业、钢铁、石油化工、造纸、石油开采加工等。从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角度看,应将石油加工冶炼、电力、采掘等行业强制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12],以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充分活跃碳交易市场,保证碳交易市场的顺利开展。②行业碳排放强度。碳排放强度是单位GDP增长带来的CO2排放量,该数据主要是用来衡量一个区域的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碳排放增长速度,称为相对脱钩;如果经济稳定增长而碳排放量反而减少,称为绝对脱钩,说明该地区实现了低碳发展模式[13]。研究表明,众多行业中对全国碳强度下降和碳排放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迅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14]。这些行业是我国碳强度约束和总量控制试点应重点关注的减排领域。近年来,第三产业的碳排放逐渐增强,其中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迅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为主要行业,也应加强碳排放管控。③行业减排成本。减排成本是行业在减少碳排放所支出的费用,如果有某种低碳技术可减少该企业的碳排放量,但成本比购买配额高,企业不可能采用这种技术。那么减排成本高的企业可通过市场向减排成本低的企业购买配额,既能节约成本,又能促进市场的活跃度,达到“双赢”的效果。范英等学者基于地区间排量策略性分配模型和边际减排成本曲线估计,提出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15];Schleich、Betz指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排放量较小的企业不适合纳入碳市场中[16]。④行业政策协调发展。政策措施主要是指为实现减排目标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措施的补充,进一步完善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17],如淘汰技术落后的企业。政府应引进先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碳排放增长的问题;支持绿色项目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碳排放小的行业,限制减排速度慢和减排量不显著的企业。根据全国“十三五”规划,考虑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行业,这些都是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覆盖行业需要考虑的方向。
3 构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行业覆盖模型
3.1 评价指标确立
本文拟通过构建行业选择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经过模拟分析,确定了我国统一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根据国内外机构的碳排放行业覆盖范围,构建我国统一碳市场行业选择评价指标应包含碳排放、减排潜力、减排成本、政策措施四个一级指标,并满足行业碳排放监测与核查技术这一前置条件。前置条件行业碳排放监测和核查技术是行业进入碳交易市场的门槛。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前置条件权重为1,四个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基本相同,权重分别为0.25、0.30、0.25、0.20。
表3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选择指标体系
3.2 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纳入行业模型构建
碳排放权交易能吸引企业自主减排、降低企业减排成本、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有助于利用市场机制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发展导向。根据表3,确定纳入行业的公式为:
(1)
(2)
式中,T为4个一级指标综合评价分值;Yi为二级指标的评价分值;Wij为该指标的权重。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得出各个行业的T值,将T值作为行业入选分值,认为第一阶段将T值为0.75以上的纳入到覆盖范围,第二阶段增加0.6—0.75之间的行业,第三阶段新增覆盖0.4—0.6的行业强制纳入碳交易体系中。
4 结论与建议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行业覆盖范围进行明确划分是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碳交易体系的实际价值。本文在总结国外和我国7个试点省市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全国统一碳排放行业的划分首先覆盖行业要有碳排放监测和核查技术,否则无法对该行业的碳排放量进行准确有效的监测。②目前7个试点省市根据各自的产业结构特点确立了各自不同的行业覆盖范围,但共同的是电力、石油、金属冶炼等行业都是这些试点省市主要的碳排放源。③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对GDP贡献日益加大,需要将服务业作为未来纳入的行业。
为了实现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更好地推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工作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借鉴欧盟的渐进式,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其次,参考美国的开放式,降低碳交易市场的准入门槛,吸引更多行业、企业参与到市场中,增加市场的活跃度。第三,通过三阶段覆盖行业,第一阶段将7个试点省市摸底的重点行业作为首批纳入碳交易行业,第二阶段将活跃的行业纳入其中,第三阶段覆盖全国45%左右的行业。
总之,对一个如此庞大复杂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行业覆盖范围的确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障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碳排放交易体系是我国完成减排任务,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低碳经济发展,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1]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关于推动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思路[J].中国水泥,2015,(3)∶15-16.
[2]王文军,傅崇辉,赵黛青.碳交易体系之行业选择机制的经验借鉴与案例分析——以广东为例[J].生态经济,2012,(7)∶70-74,82.
[3]王宪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可行性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20-23.
[4]王江,隋伟涛.碳排放权交易问题的博弈研究[J].中国市场,2010,(14)∶64-65.
[5]刘伟平,戴永务.碳排放权交易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4)∶193-197.
[6]徐建华,鲁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1)∶57-68.
[7]佟庆,周胜,白璐雯.国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覆盖范围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5,(16)∶77-79.
[8]吴洁,范英,夏炎,等.碳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对我国省区宏观经济及行业竞争力的影响[J].管理评论,2015,27(12)∶18-26.
[9]李奇伟.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履约期的市场特征与政策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5,(5)∶128-134.
[10]郑爽.七省市碳交易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能源,2014,(2)∶23-27.
[11]段茂盛,庞韬.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本要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3)∶110-117.
[12]邓吉祥,刘晓,王铮.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与因素分解[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2)∶189-200.
[13]吴洋,范如国.基于弹性脱钩理论的我国碳排放及经济增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0)∶221-225.
[14]蒋晶晶,叶斌,计军平,等.中国碳强度下降和碳排放增长的行业贡献分解研究[J].环境科学,2014,35(11)∶4378-4386.
[15]Fan Y,Wang X.Which Sector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ETS in the Context of a Unified Carbon Market in China[J].Energy amp; Environment,2014,25(3)∶613-634.
[16]Schleich J,Betz R.EU Emissions Trading and Transaction Costs for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Intereconomics,2004,39(3)∶121-123.
[17]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2)∶123-133.
ResearchonIndustryCoverageofChina′sCarbonEmissionsTradingSystem
SHAO Xin-xiao,ZHANG Xiao,JIANG Hui-qi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23,China)
Climate change affected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China government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limate change issues,under the general trend of global emissions reduction,China took the responsibility of big countries,and gradually promoted the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Unified national carbon market wa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low carbon.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industry coverage was the basic work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Based on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abroad,such as the European Union industry coverage and seven carbon trading pilot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industry coverag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y had some common inclusion criteria.This paper,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taking into the carbon emissions,carbon intensity,industry cost,determined the unified national carbon market industry selecti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build the country′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into the industry mode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industry;coverage;indicator system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0.009
X320.12
A
1005-8141(2017)10-1197-04
2017-08-15;
2017-09-27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跨省域‘能源和排放源逆向迁移’的排放配额界定和排放权交易模式研究”(编号:LQ15G03000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能源供给与结构优化研究”(编号:12YJC630074)。
邵鑫潇(1989-),女,浙江省桐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低碳发展管理。
蒋惠琴(1981-),女,浙江省桐乡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