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空间叙事学》之我感

2017-12-01

长江丛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叙事学跨学科

陈 荣

阅读《空间叙事学》之我感

陈 荣

龙迪勇的《空间叙事学》打破了传统叙事学中对空间与叙事关系的忽视问题,对于叙事学而言是一次难能可贵的突破,同时它的有些内容与比较文学之间相互联系,例如文学与空间的跨学科关联,空间的主题叙事这两点。笔者将从这两方面出发,探索空间叙事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并尝试探索其对比较文学学科的未来发展有益之处。

《空间叙事学》 比较文学 跨学科 主题

龙迪勇先生所著述的《空间叙事学》从严格意义上而言,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比较文学著作,但是它围绕了叙事与空间的关系这一核心论点展开详细、深入的解读,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约瑟夫?凯斯特纳曾在《第二位的幻觉:小说与空间艺术》中提到小说空间幻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它包括雕塑空间、图像空间与建筑空间,因此叙事与空间可以延伸为文学与地理,文学与建筑,文学与绘画,等等,而跨学科研究正是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同时在书中,作者谈到了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这与比较文学中主题学研究中的某些观点不谋而合。于是,笔者将紧紧围绕这两点,谈谈所受的启发与感想。

一、文学与空间的跨学科关系探讨

在《空间叙事学》中,作者没有对空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缘于它自身包意义的丰富性。作者列举诸多案例,将文学与空间进行跨学科联系,比如他提到加斯东?巴什拉的《空间诗学》,巴什拉讲的空间具体就是家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他认为家屋、阁楼、地窖、抽屉、匣盒、橱柜、介壳、窝巢、角落等,都属于一系列空间方面的原型意象,它们都具有某种私密感、浩瀚感、巨大感、内外感、圆整感。缘何会有圆整感呢?因为当我们试图去回忆家宅带给我们欢乐的记忆时,我们大多会遥想童年的幸福与美满,因此它营造的是一种圆整与安全感,然而不是所有快乐都没有悲伤,我们对家屋意象的负面情绪可能来源于阴暗角落的恐惧、夜幕来临时的害怕等等,巴什拉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家宅的空间意象,同时带有原型的现象学分析特点,对文学理论的研究颇有启示。

空间除了可以指示家宅等建筑,也可以指地理意象。比如作者提到《德伯家的苔丝》,苔丝出生的地方布蕾谷就是她存在的空间,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狄更斯笔下的巴黎和伦敦,是他们深爱的空间;再放眼国内文人,沈从文痴迷的“湘西”,文人骚客吟咏的“江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等等,无一处不是地理名称,无一不寄托着作家人生的酸甜苦辣。

龙迪勇先生说:“除了小说、历史、传记等传统上偏重时间维度的叙事文本的空间化问题之外,像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上偏重空间维度的艺术文本的叙事问题,亦当在空间叙事学考虑之列,像电影、电视、动画等既重时间又重空间的叙事媒体,亦当在空间叙事学的关照下,获得新的阐释。”作者的这段话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所以我不禁提出疑惑:“难道这些艺术形式真的全都可以用空间叙事学的理论进行阐释吗?那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空间的意象表现呢?”作者给出了答案,他引用了“出位之思”这一术语,何为“出位之思”?通俗点讲,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文字,我们在纸上将一个个语言符号依次写出来,目的是为了让文字传递信息,便于我们了解,或者是表述人类的情感,然而文人创作偏跳出文字本身的格局,呈现眼前一亮的画面美感。这些艺术的“出位之思”的观点是极为新颖的,诗歌不止言情,不止言志,同时可以言境,这些诸多的艺术形式本是借助时间媒介表达自己的功能与价值,但却突破媒介限制,翻出墙外,展现出了空间的感受,这种突破性的变化怎能不让人觉得趣味横生呢?

二、主题——并置叙事的主题探索

胡亚敏教授在编著的《比较文学教程》中,提到了主题学在比较文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且讲述了主题的概念,她首先界定了主题的定义:主题是文学作品中的题材、人物所体现的思想,是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即“作品具体要素的意义”。一部作品可能包含多个主题,而多个作品也可能集中表现一个主题,这就涉及到了作品之间或作品内部之间的相互比较。

龙迪勇先生在《空间叙事学》中提到了空间叙事的主题——并置叙事,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强烈的趣味性,耐人寻味。主题——并置叙事,核心关键词无疑是主题,何为并置呢?难不成将主题并列在一起,我的猜测作者给出了回答,主题——并置叙事就是一种因“共同”主题而把几条叙事线索联系在一起的类似于“故事集”一样的结构,它也可以在形式上理解为是一种空间。这类作品的数量并不在少数,比如中国古代的《水浒传》、《红楼梦》,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三故事》、左拉的《人是怎样结婚的》和《人是怎样死的》等,可尽管主题——并置叙事的作品数量不少,但是关于这类叙事所做的研究同样是少之又少,作者再一次用独到的眼光发现研究潜藏的巨大价值,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做了具体讲解。

龙迪勇先生对主题——并置叙事的探究性思考,不仅比较了作品与作品之间,也比较了作品内部之间主题的联系,对这一传统叙事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不仅对叙事学本身大有裨益,同时对文本主题研究产生了有益的经验。

笔者通过阅读《空间叙事学》这本著作,对“空间叙事”兴趣很浓,同时发现了文学作品与空间之间的跨学科联系,并将二者关系进行比较性解读;而其中涉及到的主题叙事也与比较文学学科之间可以产生关联。比较文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远景是相当值得期待的,而我们将比较文学与空间叙事之间尝试着建立联系,于比较文学的发展未来而言,有利于促进其多元化发展,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叙事学跨学科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