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港口物流新模式对高职教学影响
2017-12-22郑若函
郑若函
辽宁港口物流新模式对高职教学影响
郑若函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的教学过程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当然,物流领域的课程改革亦是如此。为了将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更深入的与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接轨,并且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并且熟悉当下集装箱业务的具体岗位工作,研究人员与时俱进,分别到大连港集团、丹东港、营口港进行调研,考察、学习、研究。
辽宁 港口物流 高职教学 影响
一、辽宁港口物流新模式对高职教学影响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辽宁省依托发达的港口水运,通过实施“港口强省”战略,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二产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提升,已经形成了建材、金属冶炼、电力、制糖、造纸、加工制造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临江工业基地,并发展了一批现代物流业。未来几年,将进一步依托沿海和港口资源优势,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引导、鼓励和支持产业项目向“江—海”沿线集聚,形成沿江工业、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集群和城镇群。这一切,带来的将是滚滚的物流、人才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各港口企业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本文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参照,将与港口物流相关专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分析。
二、辽宁港口物流新模式的研究
(一)辽宁港口物流岗位需求分析
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实际企业为依托,序化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岗位,并对具体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分解现将港口的工作岗位分解如表1:
表1 辽宁港口工作岗位
物流专业培养从事国际物流业务操作的人才,从现有的教学条件和人才需求情况分析,物流专业培养重点倾向业务操作方向。具体岗位业务内容如表2:
表2 辽宁港口岗位工作内容
(二)辽宁港口物流战略分析
多年来,辽宁港口与中国远洋集团、中国海运集团、中储粮总公司、鞍钢集团、华能集团、黑龙江农垦总局、华锦集团、哈尔滨铁路局、沈阳铁路局等多家知名企业和客户单位在码头运营、场站建设、综合物流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合资合作,形成了长久而稳定的互惠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依托上述优势,营口港、大连港、丹东港提出了“TEU”战略,旨在以营口港为中心,纵横贯通东西和南北物流通道。东西方向通过“营满欧”通道,加强海铁联运,形成营口港-俄罗斯-欧洲的陆路运输通道;南北方向通过与南部沿海港口、长江沿线、西南、东盟的深度合作,形成营口港-中国东部及东北亚-中国南部并辐射大西南和东盟的海运通道。着力构建互联互通的全程物流体系,与沈阳市政府合资组建了沈阳港(集团)有限公司,将致力于打造成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三港联动港现已开通6条中欧班列,并已开行新东方快车精品班列和回程班列。2016年9月3日三港与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在习近平总书记和普京总统的共同见证下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三港“TEU”战略推向了新的高度。三港将通过“TEU”战略,实现由过去的“终点港”向“一带一路”的中转港转变。
营口港、大连港、丹东港积极推行独创的、能够充分发挥港口优势的“互联港+”战略,旨在充分拓展港口的发展方向和产业模式,通过港口加互联网、加金融、加物流、加产业、加人才……等,促进港口在做大存量的基础上,主动应对挑战,提升港口竞争力。三港将通过“互联港+”战略,实现港口由重资产管理向轻资产经营转变。
三、以“辽宁港口新模式对高职教学影响”探讨与改进为契机,与实际工作内容相结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一)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对辽宁港口广泛调研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现代物流管理里对本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岗位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重新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就业岗位及其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重点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有机整合起来,实现课证融通,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综合运用
遵循高职院校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考虑知识、能力、素质三个能力要素的融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项目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引导、仿真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三)专业建设以地方港口产业为依托
1、专业建设
实施“全过程、双渗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渗透: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合作企业为两个渗透源。内渗透:校内实训基地,用于专业基础与项目训练模块,采取由“点”到“线”到“面”的训练方式,“内渗透”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技能。外渗透:校外合作企业,用于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外渗透”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
以优化职称、学历结构,强化专业技能和能力为中心,以双师型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为培养重点,坚持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方针,通过对内培养、对外引进的方式,力争到2018年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
结合辽宁区域特点,围绕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选择四家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向融合,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四、辽宁港口物流新模式对高职教学影响的研究总结
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一代一路”政策开展和深入实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也将逐步放宽企业的进出口资格,将会有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内地的企业,将加入到这个进出口的大军中,这样一来,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将不断增大,国际货运以及物流的人士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据统计,历年来,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发达省份每年引进的内地人才中,报关员均占其总量的10%以上)。物流正在成为一种受人羡慕的职业。
通过辽宁地区港口物流发展规划调研分析,将总结经验用于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构建以及课程改革上,从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及地区产业发展优势,以企业规划为契机,研究港口物流企业工作岗位以及工作内容,及时调整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好用的、能用的技能创新性人才。
[1]彭勃.舟山群岛新区港口区位势评价及其发展战略研究——基于舟山、宁波、上海三港区位势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3(6):114~131.
[2]李谭,王利,王瑜.辽宁省港口物流效率及其与腹地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08~113.
[3]严谨.港口物流对福建物流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亚太经济,2012(5):129~133.
[4]孟宁,陈燕,李波.FlexsimCT在港口物流系统仿真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86~88.
[5]付强,仲丛友.基于OSG的港口物流教学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245~248.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系院级项目(项目编号:2017024)“辽宁港口物流新模式对高职教学影响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