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初中地理会考选择题考点来源及其指导意义研究
2017-12-22贾文红
贾文红
长沙市初中地理会考选择题考点来源及其指导意义研究
贾文红
笔者对近三年初中地理会考选择题考点来源从课本章节和考试大纲模块进行分析,总结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期对备考阶段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
初中地理会考 选择题 考点来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不断革新,对地理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综合性越来越强,笔者在辅导初中地理会考学生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初中地理升学考试的复习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阶段和教学的重要环节[1],过去的单一从知识点角度开展复习,已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学习能力[2],有很多学者研究初中地理考试的复习策略,总结起来为多练多评多背[3]。但笔者在辅导过程中发现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短板、不清楚复习的重点难点及不了解考题的考点,这些现象尤其体现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所以盲目的背知识、做题目不仅不会提高学习的成绩,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由此引发笔者对本文的研究。
一、近三年选择题考点来源分析
鉴于长沙市初中地理毕业水平考试是开卷,为了更加清晰知道考点分布情况,本文首先根据书本章节对近三年初中地理毕业水平考试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近三年长沙市初中地理毕业水平考试考点分布
由表1可知,从2014年向2016年考点范围有所收缩。每年所考章节大概为控制在十个章节左右,初中地理共十七个章节,考点章节占总章节的百分之六十左右。2016年七年级的第二、五、八章和八年级的第二、六、八九章未考,2015年七年级的第五、六、七章和八年级的五、六、八章未考,2014年七年级的第八章和八年级的第五、六、九章未考,而八年级的第六章在近三年的选择题中都未出现考题。分值的分布比较均匀,章节分值的最高分与最低分没有较大变动。七年级内容与八年级内容分配大致均衡,体现出出题人对于七八年级课本知识点准备、完善的筛选标准,见表2。
表2 七年级与八年级分值统计
在表1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统计了三年中的常考考点,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近几年的必考点,提供一个复习的依据。由表3可知,近三年每年都考的章节共七个,分别是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部落)、八年级第一章(中国疆域与人口)、八年级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八年级第四章(中国的工业、交通和农业)和八年级第七章(联系与差异)。
表3 2014-2016年选择题必考的章节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要求将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四个模块(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地球与地图指七年级第一章,世界地理分为七年级第二章至七年级第八章,中国地理包括八年级第一章至八年级第九章,其中将第七章中的长株潭这一节内容分配到乡土地理, 由表4可知,每一个模块所占的分数与考纲要求的百分比大致接近。
表4 近三年长沙市地理毕业水平考试选择题所占模块分布统计
二、指导意义
上述统计数据对备考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存在指导意义,主要体现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后者为前者的具体实现。
(一)理论意义
无论是教师的教学,亦或是学生的学习,都需保证能于学生心智中建构出知识网络,其为结合了框架性、体系性、逻辑性为一体的知识结构,以一个知识点为起点,以此激活相关知识点,再经由这些知识点进一步激活更多的知识点,最终,建立起一个较完善的知识网络,这是教学应该追求的结果,多数教学模式也一直在践行这一理念。但于备考视角而言,还可进一步补充、拓展知识网络中的相关内容。基于我们的上述数据,可见,每一章节被用以考察的频率是不一致的,有些连续三年都在被用以考察,有些这三年间一直未被用以考察过,故于备考视角下,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并非“地位”等同,存在“地位高”的知识点,亦存在“地位低”的知识点,它们之间存在逻辑层级差,即它们并非位于同一逻辑层级。
教师日常教学,或学生日常复习和预习的结果应皆为,帮助学生建构出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建构的顺序基于一定的逻辑视角便可,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教材中,置于前面章节的知识点为气候、降水、人口、人种,置于前的理据为这些知识点为后面知识点的基础/铺垫,倘若缺乏前述知识点,学生便很难对其它知识点进行有效习得,这种知识网络的建构视角便是基于从基础知识的储备到这些知识的应用。但在初中地理会考前的复习,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视角的选择,因是基于备考的,故选择备考视角。如若选择了视角,那么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就不见得是“地位”等同的,又因是备考视角,故以往考察的分值是极重要的一个审视标准。基于上述统计发现,每一章节知识点的考试分值是不等同的,有些高,有些低,有些连续三年考,有些从未考过,这便迫使我们对知识网络中知识点的“不平等”审视,即教师最后阶段的辅导和学生最后阶段的自主复习皆应基于上述观点,即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应对知识点区别对待,而非再全排“扫”过。
综上,由第一章给出的数据可知,于备考视角,教师传授或学生习得的知识网络中的知识点的“地位”并非等同,在备考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应基于它们的“地位”,而非均匀分配。(值得注意的是,这仅是于备考视角下,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还是应基于由基础到复杂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视角,上述内容仅适用于备考,并非所有,特此说明)
(二)实践意义
上述理论意义是为这部分的实践做铺垫的,上述理论为这部分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指导框架。先从长沙市初中地理会考的考试形式开始谈起。这门课程的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从表面上看似乎降低了对学生的记忆的要求,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要求却进一步提高,开卷考试意味着考点并非为书上现成的、可以进行填鸭式学习的知识点,其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综合、宏观、逻辑的把握,即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用以解决问题,这便涉及到前面所说,即我们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需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结构,或言之,建立起关于某个知识点的网状结构,以一个知识点激活另一相关知识点,而非机械记忆,只有这样,在答题(特别是综合题)时,才不会只能回忆出知识点的内容,却找不到其与其它知识点间之关联,最终无法有效、准确作答。其次,即便是开卷考试,我们也需要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对知识网络中的重点需要关注的知识点进行认真细致地习得,即花在这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应是最多的。从上给出的数据可知,近三年每年皆考的章节共七个,如七年级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七年级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七年级第四章(居民与部落)等,基于出卷欲考察内容的稳定性,我们也不能否认下一年的会考依旧会出现这些大概率的知识考点。这些应是我们复习的核心、重中之重,我们应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这些章节,即便考试乃开卷之形式,我们也应如此,因为考卷虽是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负荷,却提升了考察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倘若在复习的最后阶段不能突击重点,加深、强化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使用,学生便很难在较短的考试时间内,于厚厚的四本教材以及其它辅助资料中快速、有效、准确地搜寻、定位出相应地知识点,并进行有效答题。本研究主要关注的为选择题,综合上述,可知,选择题相较于综合题,虽更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而非对知识点间逻辑关联深度地思辨,但倘若缺乏重点,盲目将复习时间和精力均摊于各大知识点,势必会事倍功半。在了解过上述数据及其相关分析结论后,我们可针对性较强地对“重点”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这对于快速、准确定位至书中或资料中相关页码至关重要。如前所述,这三年连续考察的知识点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其次,近三年的选择题中皆未出现过的知识点,如八年级第六章的知识点,也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因三年皆未考过,第四个年头便极有可能列入考察范畴。对前后两头知识点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摒弃仅出现过两年、一年的知识点,但倘若位于时间较紧这一境况下,我们理应参照上述顺序进行复习,即为了突出重点、目标明确。
综上,于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我习得皆应更多关注三年皆考察的知识点,其次关注三年皆未考的知识点,但还需分配部分时间之于仅出现过两年、一年的知识点的关注。时间较紧张的境况下,可选择按照以上顺序进行复习,具体内容可参看第一章的诸分析表格。
[1]吴明黎.初中地理升学考试复习的有效策略研究——以泉州市初中地理毕业、升学考试复习为例[J].考试周刊:教师版,2016(51):4.
[2]黎颖珺.能力视角下的初中地理结业考试复习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61~62.
[3]单华杰.初中地理学业考试复习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158~159.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互联网+时代高职英语智慧课堂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6C1142);湖南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XJK16BYY08)。
贾文红(1994-),女,土家族,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