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2017-11-30童民��

读天下 2017年13期
关键词:观念兴趣改革

童民��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教育能够提升中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推动中学生精神的成长,增强其思想道德与文学素养,从而培育其自我发展与自主学习的素质和能力。伴随着我国学校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化,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日益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家长的普遍重视和关注,并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关键词:观念;兴趣;改革

在人类的文化当中,语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更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初中语文课程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沟通与交流吸收和掌握文学知识,推动中学生精神的成长,增强其思想道德与文学素养,从而培育其自我发展与自主学习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加强对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问题的实践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深化自主探究,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是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需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使学生切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学生也才会百学而不厌。

二、 挖掘学生潜能,注重“三变三为”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学生先学。教师及时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教师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注重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不能一讲到底,不能越俎代庖,要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

注重变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

三、 加强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譬如在新任教初一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我一开始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语文课语文课,那么你心目中的语文是怎样的呢?在学生思考之后,我就有感情地背诵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语文是巍巍的昆仑,语文是那草尖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语文是那名城古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荒郊野外随风飘散的蒲公英;语文是无声的冷月,语文是静谧的荷塘……语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老子口中娓娓道来,语文伴着腾腾杀气被当阳桥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在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笔下流淌,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然后告诉学生“我的语文是晨起衣衫的轻盈,是午后荫下蝉鸣的欢快,是月下独酌咂舌的充实,是床头灯下阅读的惬意,是冥思遐想的闲适,是静静聆听的享受,是击打键盘的快感,是擦亮火柴的袅袅思绪,它是指间的舞蹈,嘴角的抿笑,发丝在风中飘扬的旷达。回顾小学学过的课文,引起知识的牵联,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要在本文中表达一种什么思想与情感,自然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必然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四、 狠抓指导传授,强化课前预习

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讓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五、 不断实践深化教学改革

学生认识、思考的深广度有所不同,教师的导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益。适量,是对教师的“导”在语言数量上的要求。一般来说,话的多少,要根据导的内容决定,但要尽量求少,话要少,还要说到位,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要准,不能无限发挥,离题万里。也不能说的太多、太透,那样会代替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适时”,是对教师的“导”在时间把握上的要求。一是在学生读写之前的“导”,这个导主要是“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习重点,这里的导,要明确、简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二是在学生读过课文,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的“导”,这个导是“导拨”,即在学生思考遇到问题、受到阻碍时,教师给予点拨式的解答,以便使学生的思考继续进行和更加深入,这里的导,要精,要准,要具有针对性和递进性;三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明确之后的“导”,这个导是“导演”,教师要设计出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去演练,即通过练习,使知识向能力转化,这里的导要注意科学性和实效性。

六、 总结

总之,让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永录,李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改革与实践[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作者简介:

童民,安徽省明光市,明光市三关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念兴趣改革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