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时机,精准点拨
2017-11-30刘晓琳
刘晓琳
富有艺术性的点拨是启动学生思维的钥匙,适时、精准的点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阅读课上得有文味、有韵味、有趣味、有余味。点拨,必须是“雪中送炭”,必须点中要害、击准痛点,方能引发学生的顿悟、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必须抓准时机,用“点拨”去打开学生阻滞的思维,为学生点明方向,让学生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去感受和体验文字的魅力。
一、“瓶颈处”点拨——豁然开朗
在学习过程中,当出现新知时,学生的理解常常会陷入“绝境”,因思路混沌而迷惑无措。这时,教师要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追问,引导学生从“绝境”中“旁逸斜出”,使其有豁然开朗之感。
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理解邹忌类比说理的劝诫方法时,学生往往因为习惯性地从语言的表达效果入手而找不到思路。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让他们找出邹忌把他的妻、妾、客分别比成齐王身边的哪些人,并提供《晏子使楚》中晏子化用“南橘北枳”的巧辩方法,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很快理解本课“类比”这一重要推理方法。一个“新”的思维方向,一个“旧”的思维方法,这一看似入了“绝境”,但通过“旁逸斜出”的旧知,殊途同归,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这样的点拨,既“无痕”地让学生理解了“转变思维方向求突破”的新知,又提升了“运用已有知识解新知”的能力,一“新”一“旧”,很自然地打通了学生的思维“瓶颈”,把他们带入了新的学习境地之中。
二、“疑问处”点拨——别有洞天
课堂疑问有两种表现形式:有疑而问——学生的提问;无疑而问——教师的提问。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疑问,目的都在于引发学生思维的矛盾,让学生能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启迪心智、激活思维,进而发现新的洞天。
如学习《冬夜的灯光》一文,在谈到题目的含义时,很多学生只谈到灯光的浅层含义——给医生指路照明的灯。这时,我及时发问,这冬夜的灯光仅仅起到了照明的作用吗?你能从文中找到这灯光还给医生带来什么?通过这一系列追问,学生马上能够领悟题目的第二层含义——灯光不仅给人带来了光明,还让人感受到了温暖。趁热打铁,我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冬夜的灯光”的两层含义:既是实指,指在那个风雪冬夜里农户们为医生出诊指路照明的一盏盏灯光;又是虚指,有深层含义,冬夜指黑暗、寒冷,而灯光则象征光明、温暖。在那个荒凉、偏僻的小镇,真诚淳朴的友情,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深深打动了寒夜里出诊的医生,驱走了冬夜的黑暗、寒冷,温暖了夜行人的心,让人由衷地发出感叹:哦!温暖、明亮的冬夜灯光。
这样有意的无疑而问,延伸了学生的思维链条,让学生生发出了新的思维矛盾,并随着矛盾的解决而跃升了思维高度,进而改善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精彩处”点拨——锦上添花
课堂上,学生不乏有精彩的表现。教学中,教师也必须处处留意这些精彩的瞬间,运用恰当地点评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不断深入解读文本。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美其所美”,更能为其“锦上添花”,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思维。
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研讨课时,我让一名女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她把邹忌妻、妾、客的赞美、拘谨、奉承读得惟妙惟肖。随后,一名学生这样点评:我觉得她读得特别形象,尤其是妾的语气,把妾的因地位低、怕邹忌的那种害怕、拘谨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这类比较精彩的点评,我只是很笼统地说了“这个同学点评得很到位”之类的话,并没有更深地跟进。
课后,观课教师向我提议,对学生到位的点评应具体而细致,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让其思维更为活跃。后来,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遇到同样点评到位的同学,我做了如下点评:这位同学听得非常细致,不但从朗读技巧上进行了点评,还在点评中包含对人物心理情感的理解,水到渠成地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事实证明,有理有据的具体的点评,把包括这名学生在內的全班学生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了。整堂课上,学生们都沉浸于一种活跃的气氛之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可以说,对学生“精彩”之处的精准点拨,给予学生的是“锦上添花”,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与肯定,他们回报的是一种更加投入的学习状态。
四、“缺漏处”点拨——纲举目张
阅读时,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够深入,多注重文本表面表现出的含义,缺乏深度理解,出现思维上的缺漏。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抽丝剥茧,举其“纲”而张其“目”。
学习《杨修之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自读课文,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杨修自身的原因——恃才放旷、卖弄聪明,有的学生说是曹操的原因——妒贤嫉能、阴险狡诈。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但是视角不够全面,忽略了政治这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对此,在充分肯定学生所找出的这些原因后,我及时发问:曹操是一开始就有杀修之心吗?杨修做了哪件事之后,曹操开始有了杀修之心?杨修做的这些事,牵涉到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提纲,学生对杨修所做之事进行了梳理,发现杨修插手了曹丕、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这就涉及了政治。认识到这一点,学生们很自然地理解了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杨修因政治而死,所谓的“恃才放旷,卖弄聪明”都是借口。举其一“纲”,张其数“目”,学生的思维深度也得以提升。
教学设计是艺术,教学点拨更是艺术。设计是预设,点拨是生成。只有拨得及时、拨得精准,才让学生绽放出思维火花,品味出文字中的淡淡墨香和浓浓情感,不断丰富语感,积淀成为自己的文化底蕴。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乳山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