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路上的积极“追梦人”
2017-11-30管杰
管杰
1989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十一学校任教19年,先后担任过团委书记、教育主任、副校长,参与了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育人模式改革,亲历了学校创新改革的起步、发展到转型、卓越的过程。2008年,我从北京十一学校来到北京十二中,担任了学校3年的党总支书记。她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进行分配体制改革、人员聘任制改革,促进了教育改革。
2011年6月,组织上任命我为北京十八中校长。1990年到2009年,迁址后的北京十八中从完全中学变成了纯粹的高中,优质初中剥离,生源断层,办学进入一个历史的低谷。方庄地处丰台区东部,毗邻西城、东城,曾是亚洲最大的社区。随着社区日渐成熟,它聚集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是近百个外国领导人参观考察的现代化住宅示范区。开放的房地产市场为百姓“用脚投票”择校提供了空间。曾经在每年的升学季,方庄地区都要流失一批优质生源,他们会选择去海淀、西城、东城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读书,使我们的发展面临很大挑战。为振兴十八中,几任校长开始了接力赛。
一
北京十一学校和北京十二中的经历,使我刻骨铭心地认识到,对于继任者来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做大做强北京十八中是使命;对于改革者来说,困境就是冲锋令,唯有改革谋求新平衡才是出路;改革策略有别,改革路径多样,改革手段多种,不可简单复制,必须与学校所处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阶段相适应,自主创新实践,这就是首创精神。
从海淀到丰台,28年来我一直坚守在首都基础教育第一线,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信念。我认为,基础教育应该生态性发展,区域教育的发展要建设一个丛林式教育生态系统,一个以多元化的特色教育满足教师、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区域教育共同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文化复兴是国家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文化复兴需要教育发展改革的支持,更需要教育人的文化自觉。教育治理要以文化的力量来实现,构建教育的文化实现机制。
当前,命运共同体成为时代潮流,全球共享服务促进着世界资源的协作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促进着我国在全球共同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新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等推动着区域共同体发展。我们要培养适应命运共同体时代潮流、符合命运共同体发展要求的人才,紧紧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在区域教育共同体中如何得到连贯性满足的系列问题。
二
借着北京市绘制教育新地图,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改革的良机,2010年5月,在丰台教委的主导下,北京十八中所在地方庄地区的27个教育单位进行整合,建立了以十八中为龙头的方庄教育集群,成为北京市的第一个教育集群,由我担任集群第一届理事会执行会长。
紧紧围绕学生发展需求在区域教育共同体中如何得到连贯性满足的系列问题,方庄教育集群七年来以共享促协同,以协同促发展,以自组织激活他组织,27家成员单位形成区域教育合力,以特色课程衔接促进学段衔接,以课程有效供给能力建设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满足了方庄地区近8000名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庄教育集群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共享为主要功能的形态、以课程共建共享为中心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形态、以学段有效衔接为核心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形态,探索出了五条实践路径:存量资源盘活共享,资源差异及优化配置,课程规模化、常态化开发,区域教育结构、功能优化,协同学习型和谐社区建设等;形成了五个体系:课程体系、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智慧发展体系、家长谐美推进体系、治理体系等。
现代化教育治理不仅需要多元主体,还需要多元主体的理性参与,通过多元主体互动、协作等方式,建立一套有效的治理体系,使不同的教育主体能够共同参与教育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进而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
在集群治理方面,方庄教育集群构建了开放、民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集群治理体系,实施资源配置的竖井式布局,提高了资源使用和配置的效率与效益。集群尊重成员既有存在,坚持互相尊重、共赢共生、自发生长,通过发挥各自优势,满足彼此诉求,形成区域教育合力;尊重原有教育生态,注重教育生态涵养;注重调动有利因素,在供给途径与机制方面,引入适度良性竞争机制,提高了集群资源的使用效能,积极推进集群生态建设,让每个因子在自己“生态位”上发展。集群以“自组织”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共治、共赢、共荣,最大程度地提高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推动了方庄地区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集群在发展中意识到,需要凝聚和壮大区域教育合力,改变区域教育结构。通过建立集群代表大会及其理事会、监事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制,面向社区开放共享集群云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使社区居民参与集群治理,切实成为集群的参与者、获益者,从而推动集群教育的社区化进程,促进区域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探索一条社区协同共建“人民满意教育”的路径。
三
七年来,集群通过创设一个区域丛林式教育生态系统,对成员间关系进行非正式组织状态引导,形成集群意识,发展集群能力;推行竖井式项目管理,以多元化特色教育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创设一个让教师畅通地校际流动机制,实现教育能量流动由单相到多相的转变;使教学场域扩大到区域层面,通过“群内跨校制”的实施,使集群教学场域由静态的存在转变为动态的生命体验,满足学生的成长诉求,成为一个以课程为核心的区域教育共同体。方庄教育集群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丛林式教育生态系统,一个以多元化的特色教育满足教师、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区域教育共同体,一个由各个领域的教育特色品牌组成的教育丛林生态系统,形成鲜明的地缘性、生态性、内生性、自主性、社区化的运行特点。
七年来,集群不断推进集群课程体系升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集群育人模式转型,创新集群教育治理模式,实现了集群教育的内涵升华,极大地提高区域教育资源利用率,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习型和谐、智慧社区建设,赢得了区域居民的认可,越来越多方庄地区的孩子选择在家门口上学。这实现了区域教育共通、共识、共治、共享、共赢的目标,推动了方庄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方庄教育集群不是一个如同行政单位的他组织,而是一个实践社会治理的自组织。我们不仅要把集群学校团结起来共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把资源整合起来提高利用率,发挥最大教育效益。还要更充分地彰显每一所学校的个性,实现每一所学校的自我发展,发挥每个成员的首创精神。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思维,教育集群突破了原来学校之间不合理的竞争,变成相互间的协作,打造教育集群的特色教育生态丛林系统,促进区域教育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依照学校的办学规律来协同发展。
教育集群应该挖掘每所成员校的特色和优势,让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声音。学校不应该有好坏之分,差异是宝贵的资源,教师的差异、学生的差异和学校的差异、家庭的差异、社区的差异都是资源。教育不应该把学校、家庭和社区与教师、学生、家长等同质化,剥夺教育服务对象的选择权。教育集群不应追求一家独大,理想状态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不是用来争艳,而是因为共享互增色彩,因为协同实现共育。各美其美是指特色衔接,每所学校要坚持自己的特色;美美与共是指方庄在打造一个集群“美”的平台,建设一个互惠互利、普惠普利的平台。
有“好教师”,才会有教育的优质。如果优秀教师能在集群内流动起来,就可以减少学校之间所谓的差距。方庄教育集群承担教育部委托的“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共建共享”课题的行动研究,正在探讨建立集群内的首席教师制,引领集群教师共同成长。
教育集群最大的意义,就是找到了第三空间,把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力量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办好一所学校,开辟一条通道,引领一个区域,創出一片天地,这是我的教育梦想。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作为一个积极的“追梦人”,尽管付出了太多的艰辛,但我是幸福的。教育没有终点,它永远朝向未来,我要为自己的教育梦而奋斗终生。我们所有人的梦想,将会汇集成一个大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