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研究进展与演化趋势
2017-11-30张雅琪郑荣宝唐晓莲张春慧黄婷谢昊谭建纯
张雅琪+郑荣宝+唐晓莲+张春慧+黄婷+谢昊+谭建纯
摘要: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1998—2015年285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Ⅲ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文献研究知识基础及研究前沿进行共被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及突现词分析,对土地增值研究现状、研究前沿进行分析,理清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发展脉络、热点分布、演化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土地增值及收益分配研究已完成基本理论和研究体系的构架,但存在研究网络交叉性研究较多、缺乏系统性、收益分配测算模型研究相对较少等方面的不足,这为我国土地增值及收益分配研究体系的重新规整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可视化分析;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F30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20-0355-0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化,2014年末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仅给城市发展带来人口、交通、环境等诸多压力,同时城市用地也面临着严峻的短缺。土地的稀缺属性使得土地在城镇化过程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伴随而来的则是土地性质及用途的急剧转变,土地价值随着城市的外拓逐渐提升。大量城市周边的农用地被征收,直接影响到村民的收入水平及生活质量,土地价值的增长没有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收益,反而使村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失去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日益频繁,严重地损害了村民的利益。因此,深入研究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增值的内在规律、理论及收益分配的测算等理论及知识的聚类,探索土地增值收益研究的起源、发展脉络及热点前沿,为建立合理、公平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为开拓该领域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用1998—2015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文献作为研究来源,选用CiteSpaceⅢ可视化分析软件并结合SATI3.2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对有关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将该领域内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来。从分时、动态及多元的角度出发,对以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为主题的文献进行挖掘,深入分析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知识基础、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主题和研究热点,明确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演化路径和未来发展趋势。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方法
传统的综述性论文写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阅读文献,这给许多想快速了解某一领域的学者造成一定的困扰。早在1904年Pearson就提出将Meta分析方法用于文献综述类研究[1],被称为“系统性综述”,主要对某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起源、发展及演化过程进行有效梳理,但是Meta局限于对不同研究的相关系数进行合并,因而对纯理论性的文献综述所涉范围无法借鉴该方法。陈超美在2004年通过改进德雷克赛尔大学所设计的作者被共引分析软件ACA,最终开发成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2],填补了纯理论性综述无法通过计量方法进行统计的缺陷。该软件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升级,成为近年来在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可视化软件。本研究将以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相关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Ⅲ软件和SATI3.2软件,对被引文献和引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和计量统计,为梳理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相关研究提供分析工具。
1.2 研究数据来源与分布
为保证本研究可以清晰、准确、全面地梳理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科学发展脉络、发展趋势及结构分布。本研究在文献筛选过程中基于1998—2015年CSSCI数据库进行检索,以“土地增值收益”“土地发展权”“土地权益”“土地收益”“失地农民补偿”“土地增值”“土地所有权”为主题词,通过SATI3.2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统计并去重,共获得285篇文献及1 748条去除自引的索引文献、国内相关文献及相关新闻报道,对所得文献数据及引文数量进行年度分布统计(图1),期刊来源分布统计(图2),学科分类比例统计(图3)。
由此看见,在样本观察期1998—2015年,国内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研究的相关文献数呈现波动式的上升趋势;引文数量在1998—2006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说明该时期对土地增值收益领域的研究热度和重视程度较高,关注度逐渐提高。2006—2015年又呈现出快速下滑趋势,这归于党中央对村民土地增值收益的高度重视。但是出台政策的不断调整,使得研究者无法准确捕获相关热点。近几年,在研究该领域时主要引用2006、2007年相關研究学者观点,后期所提出的观点及视角还不够成熟,因而造成近年来引文数量呈不断下滑趋势。
从期刊来源分布来看,《中国土地科学》占据了1998—2015年文献数据来源榜首,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8版)统计,期刊来源排名前20中有14种期刊对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统计前10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行说明,期刊影响因子(IF)越大,说明该期刊整体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反之影响力越小;在对总被引频次分析中发现,《经济地理》《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法学研究》,3种期刊总被引频次位居前3,计算公式如下:
IF(k)=(nk-1+nk-2)/(Nk-1+Nk+2);
式中:k为某一年;nk-1+nk-2为某一期刊在k年的被引用总数量;Nk-1+Nk+2为该期刊在k年的被引用数量。
总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该期刊在学术交流中受重视程度越高,反之则被使用率相对较低;H指数是由Hirsch在2005年提出的一项新的文献计量标准[3],用于判断科研机构、期刊、学科及研究个人成就及研究质量。H指数越大,个人成就及研究领域问题质量越高,反之越低。本研究以影响因子为主,对总被引频次和H指数进行计量统计,发现《经济地理》《法学研究》在该领域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在影响力还是期刊质量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详见表1。endprint
2 土地增值收益领域文献计量分析
2.1 知识基础构架
研究领域的探索可以将其概念化为研究前沿热点到知识基础的时间映射与回顾。样本数据中被引文文献构成该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的基础框架,相对的引文文献则为研究前沿[4-5]。将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通过CiteSpacesⅢ生成多视角共引网络可以有效地揭示土地增值收益领域的发展与历史进程,体现出知识基础与研究前沿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基于1998—2015年CSSCI数据库,构建土地增值领域的知识基础和研究前沿的多维知识网络视图,对该视图进行信息处理与挖掘,并进行深度解析。
为了更好地查看1998—2015年土地增值领域研究进展,本研究在进行操作过程中设置如下:①时间切割值为1;②主题词来源:标题、摘要、系索词和标志符;③主题词类型:名词短语,同时选择参考文献;④设置提取每个时间段切片排名前50个高频出现的节点;⑤阈值C、CC、CCV分别设置为(3、2、16)、(3、3、20)、(3、3、20),其余的由线性内插值来决定并赋值。
运行CiteSpacesⅢ软件得到网络时区图及被引频次最高节点所属研究区域,如图4所示,其中包括557个节点和 1 996 条线,平均轮廓值为0.767 8,超过0.7,说明本研究聚类的高效性是可以信服的。
从图4和表2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研究呈现出尚浅的状态。从图4中可以发现,近几年有关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相关研究较少,但聚类的集中性较强。研究分支相对较多且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紧密,主要体现在土地增值收益来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相互解释性。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测算模型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发展权同其他聚类群组之间的相互关系较为疏离,但与被引频次较高的节点处联系较为紧密。本研究围绕关键的节点形成多个文献聚类群组,将土地增值收益划分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来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测算模型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发展权5个知识基础群组。
#C1聚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来源:图4中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来源知识群组是国内土地增值收益研究领域中最早达到研究阈值的聚类群组,即“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土地增值收益”。该群组中文文献最早被引用时间在1998—2000年(表2),文献总量相对较多,但中心度偏低(表3)。与其他聚类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主要是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相关性较强。通过对该领域的文献回顾发现,该群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增值收益来源途径”及“土地增值收益来源性质”2个方面。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来源时,因用途转变及性质变更等原因,将其归纳为供求性增值、用途性增值、投资性增值[6],或者是直接投资增值、土地间接投资增值、土地自然增值、征地不完全补偿增值;也有研究学者认为劳动力投入促使土地用途转变,投入资金要素、技术要素,实行科学管理可共同促使土地增值[7]。但他们所提出的来源仅限于对土地整体进行宏观增值的把握,并未对土地增值过程中的细节进行解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现实的土地增值收益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如一块农地转非农用地所需要经过的流程包括土地征收、土地供应、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四大环节,每个环节又包含若干小项,朱一中等均从4个环节并结合实际进行了研究,并填补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对细节分析的空白[8]。
#C2聚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群组初次被引时间大概为2002—2004年(表2),节点呈现出较高的中心性,并与周边聚类群组连接相互紧密,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凝聚力的网络中心区域,向不同领域进行高频辐射(图4)。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来源的基础上,形成较为丰富的成果和结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后续研究具有较强的解释度。该群组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知识基础映射到政治制度、法律权益及收益分配中并实证化。从单一的理论研究扩展成为一个汇集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法学领域及理学领域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在研究体系上,将土地收益分配去向归纳为“涨价归私”[9]、“涨价归公”[10]、“公私共享”[11-13]。其中,鲍海君的《城乡征地增值收益分配:村民的反应与均衡路径》和梁爽的《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收益分配及其合理性评价——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的共被引文献量和同被引文献量分别为 1 888 747 和3 961 346次。且高中心节点外围呈现深色圆圈,说明该领域内的文献在整个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从图谱中发现该群组研究时间跨度较大,且不断出现新的研究热点,诸如将土地收益权进行重构,以改变村民处于收益分配链末端的状况。这一观点的提出,为后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C2聚类同时还延伸出1个新的分支,即土地增值收益与土地税收制度的相互关系,但由于该分支提出时间较早,研究期限又较短,故在统计聚类过程中仍将其计入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中。
#C3聚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研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研究初次被共引时间大约为2006—2008年(表2)。图4显示为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聚类群组,节点相对密集,土地收益分配理论中心度相比较低,且处于一个较为均衡的状态,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几乎与#C2聚类群组形成一体,部分共被引网络呈现出重叠态势,并形成多个研究中心。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为两大板块,一是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相关的行政法规制度,二是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相关的经济制度。
行政法规制度主要涉及制度学和法学对土地相关权益的研究。杨红朝从制度学和法学的角度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的公平共享现状、理论进行研究,并提出与刘英博(表2)相同的观点,实现土地收益权益的重构,并提出解决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的根本在于完善土地权益的制度与法规有利于更好保护村民权益[14];程宇等则通过实践,提出“经营式动员”模式,用于弥补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其核心部分是将村庄、社会组织以利益结盟的方式互相牵制,互相促进,实现土地资产增值,改变村庄运行的秩序,从简单的地缘、血缘关系上升为利益关系的牵涉,增加土地制度的张力[15]。endprint
关于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相关的经济制度,朱一中等认为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及土地作为商品进入土地一级市场是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有效方式[8];而张广辉等却认为土地产权制度的缺失并非是造成土地收益分配不公的根源,村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有失公允是因为法律的缺陷与政府执行力度不到位[16];诸培新等均对土地补偿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17-19]。
#C4聚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测算模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测算模型首次共被引时间为2002—2003年(表2)。有2个关键点文献与#C2聚类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但整体上聚类相对较为疏离。由此可见,该聚类在研究过程中以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为研究基础,在方法上另辟新径,构建经济数学模型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进行测算。在该网络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以地租理论为基础,沿用Capozza and Helsley的城市经济理论模型,对国外所研究模型进行修正,构建农地价格和市地价格的动力学模型[20]、城市地租动力学模型[21]、地价与地租之间的动态演变模型[22]、土地增值收益物元模型[23]、土地增量价值模型[24]等,用于土地增值收益的测算。
#C5聚类——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发展权:“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发展权”处于图谱的外围边缘位置,首次被共引时间为2007—2009年(表2),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新的分支,但关联性较弱。通过文献回顾,土地发展权最早在1947年英国《城乡规划法》中被提出[25],随后法国、美国、相继设立土地发展权制度,但实施效果甚微。#C5聚类与#C3聚类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关键节点文献为沈守愚的《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标记仅2群组的流动路径线路。因此,#C5可以被视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测算模型共同的延伸。该领域更多地侧重于研究土地发展权的法学意义[26]、土地发展权与补偿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27]、土地发展权与土地增值收益的耦合性[28]。
通过上述5个聚类的分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文献被共引网络形成了来源、理论、制度、测算、权益的清晰脉络,体现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持续性、连贯性和延展性,直观地展示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领域知识群体之间的演进过程(图5)。
综上所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领域图谱聚类的知识群组数量比较多,所构成的演化路径在分配来源、分配理论、分配制度、模型測算及发展权5个路径进行演化。#C1聚类群组与#C2聚类群组网络呈现重叠部分,后继研究具有可延伸性;#C2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点,与周边聚类群组联系较为紧密,通过#C2,在后继研究过程中延展出分配制度、测算模型及土地发展权三类,成为整个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C3聚类群组与#C2聚类群组重叠成分较大,呈现出2组聚类群组合并态势。由此可见,2组聚类相互解释性较强,且#C3知识群组是#C2知识群组的政治角度的理论延伸,成为#C2知识群组的前沿分支;#C4和#C5聚类群组与#C2聚类群组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与#C5联系相对较弱。由图4可知,#C4知识群组与#C2知识群组联系集中在关键中心节点处。#C2知识群组在经济领域的理论升华与实践应用,将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和热点;#C5知识群组主要与#C4知识群组形成紧密的联系,虽然与#C2有一定的关联性,但笔者认为,#C5应为#C4知识群组的一个重要分支。
2.2 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分析
2.2.1 研究主题演化过程 对主题的分布及演化研究可以直观地表现出不同时间段内的热点、视角及研究方法的变化。对某一研究主题最为精准、精炼地表达是文献研究中的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不同研究方向或视角的内在联系。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来判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领域的主题构架的发展变化。具体操作方式如下:①时间切割值为1;②节点类型为关键词;③阀值设定TPO50;④采用MST计算方法,并运行CiteSpaceⅢ得到以关键词为节点的共现网络图谱,得到关键词共现的关键路径(图6)、关键词中心度(表3),修剪后图谱含164个关键节点及266条连线。
2.2.2 研究主题辨别 关键词中心度越高,代表该关键词在整个共现网络中越重要,并在一定时期内是核心的研究主题。本研究按照中心度大小对关键词共现的路径关键性进行筛选(表3),从而对不同时期的土地增值收益研究主题进行科学辨别。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触发阶段在1994—1996年,该阶段主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增值收益的来源阶段,从土地自然增值和人工增值2个方面切入分析;真正开始进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起步于2006—2007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原有城市空间主体已经趋于饱和状态,无法满足更多城市功能的需求,该阶段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开始向外拓展城市空间,以征收周边农村土地为对象进行城市扩张。“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土地发展权”“城市政策”等关键词,呈现出较强的中心度,是整个研究的核心节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及“土地发展权”关键词周边围绕着密集的网络连线,说明该关键词一直以来作为研究领域的热点。“城市政策”作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一个重要的宏观背景,是推进城市空间外延的一个重要政策基础。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在2008年得到迅速发展。进入该领域新的分支越来越多,围绕“土地增值收益”为核心,出现了“土地征用”“分配机制”“土地权益”“理论分析”“制度租金”“地租理论”等多样化复合命题及新命题共同组成研究网络,且“分配机制”“土地权益”“理论分析”具有较为均衡的中心度,“制度租金”“地租理论”等中心度相对较低。根据共现词网络图谱进行分析,这一时期出现最多的关键词为“分配制度”,但中心度较高的却是“土地征用”,说明该阶段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均为重点。其中“分配制度”“土地权益”“制度租金”“地租理论”是影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地征用”是政府宏观背景政策。endprint
2009—2012年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一个转型期。从城市用地的土地增值收益研究逐渐转向城市边缘及城中村土地增值的研究。将“农地非农化”转变成为“城镇建设用地”,产生的“级差地租”获得超额增值,并进行收益分配。该阶段围绕“收益分配”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土地征收”“农地非农化”“级差地租”“地方权力”及“集体建设用地”5个新的研究方向。中心度较低,属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主题的分支拓展。通过关键词频次发现,该时期的主要关键词为“农地非农化”。2013—2015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又进入一个较为宽泛的研究拓展阶段,开始出现“土地产权”“征收与补偿”“征地制度”“利益均衡”“制度保障”“机制创新”等,更多是通过法学角度展开多方位研究。
通过上述总结,发现该领域在相关研究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来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测算模型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发展权5个群组的关键词交叉出现,循环往复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研究分支,原有研究分支及热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行完善和拓展。
2.2.3 路径分析 由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及关键词中心度网络分析发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无论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均围绕着土地增值这一核心展开。本研究借用关键词共现网络研究,疏理出一条主要的研究演化路径,见图7。
“土地发展权”演化路径从土地产权中分离出来并通过双方达成的协议让渡给其他人,从而对土地进行不同用途的开发,而土地所有者可以获得被让渡方所给予的补偿[29-30]。结合关键词共现网络可以看出,土地增值收益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集中在对“土地发展权”“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土地产权”“政府行为”“地租理论”等共同组成研究领域的基本框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主题逐渐在“土地发展权”“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土地产权”“政府行为”“地租理论”中逐渐完善,促使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结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进而推动我国土地增
值收益分配相关制度的合理化制定。
2.3 研究前沿进展
研究前沿的辨识可以有效地为学者研究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预测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本研究方法中采用词汇或短语的突现度探究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突然变化。CiteSpaceⅢ在分析突现术语时采用对主题来源(题目、摘要、系索词、主题单元词或词组)复选框中内容提取突变专业术语,从而揭示突现主题属于变动趋势,反映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研究的前沿。
在本研究观察期内发现存在2个活跃期2004—2005年、2008—2010年,除去活跃期年份(表4),1998—2015年未再出现过突变主题术语,可见每当突变主题术语出现前或出现后都会有一个缓和期酝酿新的突破,将研究的制高点推向更高的层面。
2004年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领域,关注土地市场中土地征用和用地扩张过程中土地价值的增加。通过国家征地制度的改革等相关政策,引导村民进行土地股份制改革,为研究者指明研究方向。实现土地增值的有效途径是将集体用地国有化,通过统一的土地市场和国家管理,实现农用地土地增值最大化;同时说明在城镇化不断推进过程中,城市用地短缺,农用地被征用,土地市场存在土地供不应求的现象,推动土地价格持续攀升,是土地增值的一个宏观环境。
2005年的研究前沿集中在土地資源和土地补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和探索。主要针对失地村民进行征地补偿,并通过土地收益模型进行测算。这些领域除了政策性研究外,对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中的分配方式及测算进行了研究。模型研究涉及到经济理论模型、动力学模型、土地估价模型、物元模型等,且案例研究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2008年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发展问题,该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过程中村民长期的权益保障,主要借鉴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土地发展权的研究及中国台湾地区土地发展权制度,以土地发展权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影响为研究热点,体现出我国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征地补偿标准趋于科学化、合理化,突出土地发展权对保护村民权益的重要性。
2010年开始,对分配机制开始展开全面研究,增加了公平分享、土地价值、城市格局、地价评估、划拨土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产权等相关热点。从2010年研究突现词发现,它是对2004年、2005年、2008年突现专业术语研究的一个升级,并加入收益分配过程中重要的分配原则——公平分享理念。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增值在收益分配时重点强调土地使用权的所有者,为完善村民权益提供了方向。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过程中同样是秉承土地增值来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研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型测算及土地发展权交替展开研究,彼此之间相互补充。通过不断地交叉、组合,逐渐形成系统、综合性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模式。研究中较为明显的是出现了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加上国家政策的不断倡导,因而该领域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趋势。整体上,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在来源、理论、制度、测算的更新及与政治学、经济学、理学的内在交融与互动愈加频繁,欠缺的是对土地增值收益的进一步细化测算与收益分配的配比计算。
3 结论与启示
3.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Ⅲ的可视化功能对1998—2015年国内CSSCI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制作共被引网络图谱得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文献研究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文献,并辨析出共被引网络聚类群组所形成的5个知识基础群组,经过对群组之间的演进过程和理论发展的识别,最终得到一条各时期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核心路径。从对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研究的前沿热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前沿热点的研究与共被引结论基本吻合,总体上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特点如下:endprint
(1)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领域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网络。关键点文献可作为今后研究的基础,但研究脉络的共引连线不够系统,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将该领域研究进一步系统化,在提出新的研究分支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每一条分支的内在知识点并进行拓展。
(2)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在主题共现网络中很少体现出测算模型的中心关键点。由此可见,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在理论上较为完善,但对于测算模型及收益分配模型研究相对较少。因而在未来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加强对该领域的探索,真正地将土地增值收益所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现实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3.2 研究启示
由于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国外研究领域不一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国外较为著名的土地增值管理理论、所有者权益管理制度、土地增值收益管理政策,填补我国在理论、制度和政策上不足的问题。
我国还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土地制度的根本性改革又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在近期解决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存在的所有现实问题。在今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过程中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实际案例分析为基础,增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现实性;其次以政府驅动为辅,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及补偿制度,实现村民增收、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目标;再次要着重强调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性,在合法的范围内规范政府、村民及开发商行为,尽量避免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过程中产生矛盾与冲突。
参考文献:
[1]Simpson R J S,Pearson K. Report on certain enteric fever inoculation statistics[J]. Br Med J,1904,2(2288):1243-1246.
[2]Chen C M.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1):5303-5310.
[3]Hirsch J.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4]Chen C M. 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5]Persson O.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9—1990[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31-38.
[6]周 诚. 关于我国农地转非自然增值分配理论的新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6(12):4-7.
[7]高 雅. 从要素角度论农转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J]. 前沿,2010,1(10):76-78.
[8]朱一中,曹 裕,严诗露. 基于土地租税费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J]. 经济地理,2013,33(11):142-148.
[9]朱艳丽.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研究[J]. 人口学刊,2013,35(6):20-24.
[10]朱木斌.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理论及其现代启示[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6):45-49.
[11]周 诚. 农地转非自然增值分配需私公兼顾[J]. 农村经营管理,2010,4(10):28.
[12]鲍海君. 城乡征地增值收益分配:农民的反应与均衡路径[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7):33-36.
[13]梁 爽. 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收益分配及其合理性评价——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3-12.
[14]杨红朝. 论农村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保障[J]. 农业经济,2015(4):30-34.
[15]程 宇,钱 蕾. 经营式动员:土地增值收益实现的策略与机制——来自南县的经验调查[J]. 学术研究,2015,(6):58-64.
[16]张广辉,魏 建. 土地产权、政府行为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J]. 广东社会科学,2013(1):45-52.
[17]诸培新,唐 鹏. 农地征收与供应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创新——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66-72.
[18]孙云奋,齐春宇. 区域性土地制度改革新思路:土地的梯次配置和土地增值收益梯次分配[J]. 农业经济问题,2009(4):59-65.
[19]邓宏乾.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创新与改革[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7(5):43-50.endprint
[20]丁成日. 城市经济与城市政策[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75-180.
[21]王佑辉,艾建国. 农地转用地价体系与增值收益分配[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8(4):52-59.
[22]张 鹏,张安录. 城市边界土地增值收益之经济学分析—兼论土地征收中的农民利益保护[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13-17.
[23]苑韶峰,楊丽霞. 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物元模型分析[J]. 上海国土资源,2012(4):17-20.
[24]Ruirui L,Daolin Z. A 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is on land incremental values coupled with land rights in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4):168-176.
[25]赵尚朴.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研究 欧美亚各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探索[M].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35.
[26]沈守愚. 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J]. 中国土地科学,1998,12(1):17-19.
[27]黄祖辉,汪 晖. 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 经济研究,2005(5):66-71.
[28]杜业明. 现行农村土地发展权制度的不均衡性及其变迁[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4-9.
[29]Tavares A. Can the market be used to preserve land? The case for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C]. Europeans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3 Congress,2003:2-3.
[30]Richard L B,Bruce A P.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an analysis of new land use policy tool[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5,57(4):549-5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