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视域下的传播进步浅析

2017-11-30齐二娜舒咏平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自媒体

齐二娜+舒咏平

摘 要 尽管普通大众的信息获取与信息表达有着制度上的保障,但信息获取与表达的媒介依赖性,使得普通大众的信息从属地位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时期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自媒体(We-Media)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这种从属地位,使普通大众能够自主地接收与表达各种信息,形成“意见的自由市场”,而且以“自组织”的力量实现“观点的自我修正”。虽然这种自主形成与自我修正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却已是传播史上的巨大进步。

关键词 自媒体;媒体自净化;传播进步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0-0106-02

1 信息获取与信息表达的媒介依赖性

弥尔顿对出版的辩争普遍被现代学者定义为“表达自由”:不仅包括口头表达和新闻出版的自由,同时还包括信息获取与传播的自由[1]。但以传统媒体为传播主导的时代,普通大众的信息获取与信息表达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更无法形成“意见的自由市场”,原因如下。

1.1 “接收”信息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

人自身的有限性使其不得不借助各种媒介去获取与生存、生活相关的各种信息。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时代,普通大众总是处于相对被动的信息接收状态。人们直接了解社会事件信息的机会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只能依赖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事件究竟是怎样的[2]。普通大众刚刚脱离做“魔弹论”的靶子,传统媒介根深蒂固的缺陷又让他们很快成为“议程设置”的对象[3]。

1.2 “表达”信息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

传统媒体时期,即使普通大众数量众多,但由于缺乏“大而广”的传播媒介,他们的意见或看法就像一滴滴水,“弱小、独立、细微”。传播力量的无法集结使得他们不得不屈从于传统媒体的“意见领袖”;其次,即使普通民众有机会接触到强有力的媒介,也极可能被“把关”“过滤”在媒体之外。以经营、私有、商业为关键词的近代媒体行业,寻求最小成本和最大收益是媒体的产权所有者最关注的事情,报道什么、如何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盈利”,那些不符合“盈利”标准的弱势群体的“声音”最有可能被无情地过滤掉[4]。

2 自媒体视域下的信息传播进步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发布了“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Dale Peskin在报告的简介中指出“We Media”是数字化技术背景下,普通大众分享自身事实与新闻的一种方式[5]。从自媒体的各种研究来看,它的出现带来了以下的传播进步。

2.1 形成自主的传播者与接收者

代玉梅老师在《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中指出了自媒体的各种优势,认为自媒体的出现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的发布观点的空间。不仅如此,发布者还可以选择对别人发布的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和编辑,以此形成新的信息[6]。这样的传播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界限不再绝对分明。社会大众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等媒介途径了解信息,也可以对接收到的其他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行评判、解读,甚至对抗式的质疑[7]。当下社会中的很多有影响力的事件,亦不再单一地来自权威媒体的渠道,而是通过社会中的普通个人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途径,以星星之火的态势扩散开来的。自媒体的出现,使得普通大众开始转身成为自主化的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从而实践了学者们阐述的“第三代传播权”[8]。

2.2 形成信息的“自由市场”

自媒体传播的低门槛、及时性等特征,使信息的发布不再以“审查”和“印刷”为必要前提[9]。傳统媒体环境下,那些无法广泛发声的社会群体或者普通个体,都可以借助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打破了主流媒体多年以来形成的信息“封锁圈”,形成“意见的自由市场”[10]。尽管一些权利部门仍可以对信息进行筛查和删除,但也只能是“发布后”执行。那些重要信息一旦发出,就会形成“病毒式”的扩散,刻意的删除和拦截已经没有太大的“把关”意义。也就是说,自媒体的出现,为“意见的自由市场”搭建了真正的传播平台。

2.3 实现信息的“自我修正”

弥尔顿认为“意见的自由市场”中,每一种观点都有机会得到公平的表达,这就使得真实的、正确的观点最终会通过辩论与争鸣战胜那些虚伪的、错误的观点。而且,在这种辩论与争鸣中,真理由于有了谬误的衬托,会不断的自我提升与自我修正,从而得到额外的凸显[11]。在电视、广播等主流媒体占据传播高地的时期,由于无法形成“意见的自由市场”,自然也就不存在“观点的自我修正”。直到自媒体出现,“观点的自我修正”才有机会得以实现。

自媒体的各个传播平台,无论是腾讯QQ,还是微博、微信,都具有参与主体的草根性和传播空间的广泛性等特征,这就意味着这些平台可以快捷地聚拢各式各样的社会信息,并在网络传播的无限空间中不断碰撞、融合[12];加上自媒体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征,社会大众可以针对某个事件各抒己见,观点表达不再囿于主流之言,任何信息都可能被补充、修正、质疑[13]。在这种不断的补充、修正和质疑中,信息真空会在最短时间内被大众生产的碎片化信息及时填补、纠错、印证和延伸,从而自发地接近事实原貌[14],事情的本质和真像就如同“自组织”的“有机运动”般显现出来。

2.4 打破信息传播的“沉默螺旋”

“沉默的螺旋”的观点告诉我们,广播、电视等权威媒体发布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个体,由于害怕被孤立,或者没有可供大面积发声的渠道,往往选择沉默,从而导致了更广范围的沉默与趋同[15]。自媒体的出现则改变了传统的主流媒体制造的“大众”假象,从而打破了“沉默的螺旋”。匿名性与开放性是自媒体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意味着人们在自媒体上的传播往往是匿名的、非面对面的。这样的传播环境下,一些“中坚分子”等更勇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易于在开放的网络中找到与自己意见相同的“志同道合者”,从而去对抗主流媒体表达的所谓的“优势意见”[16]。也就是说,自媒体的出现,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与权力模式,那些过去被压抑的、分散的个体,凭借自媒体的技术优势,实现了话语权力的释放和广泛的社会聚合[17],“沉默的螺旋”不再像过去那般易于形成。endprint

3 自媒体传播应注重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指出,所谓的出版自由并非自由主义者所信奉的完全不受外力控制的“絕对自由”,而是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自由[18]。同样,尽管自媒体有着各种传播优势,但其发展也伴随着各种质疑,尤其是低俗信息泛滥、垃圾信息超载、道德权威消解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同样应该注重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对上述不利社会发展的因素予以监管,将信息自由重新带回到敬重道德权利的道路上来。

参考文献

[1]高中.国家安全一与表达自由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2.

[2]李普曼.公共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M·麦考姆斯,T·贝尔,郭镇之.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J].新闻大学,1999(2):32-36.

[4]胡正娥,李芃.网络时代“把关人”角色的嬗变[J].新闻大学,1999(4):28-30.

[5]Shayne Bowman, Chris Willis: We Media 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Commissioned by 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 Published July 2003 online www.hypergene.net/wemedia/.

[6]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11.

[7]周勇,黄雅兰.从“受众”到“使用者”:网络环境下视听信息接收者的变迁[J].国际新闻界,2013(2):

29-37.

[8]叶欣,丁苗苗.“第三代传播权”理论与实践述评[J].当代传播,2011(3):24-26.

[9]靖鸣.言论、出版和新闻自由边界的消解与融合[J].采写编,2013(1):4-6.

[10]刘宏宇.微博时代新媒体公民传播权实践及理论前瞻[J].新闻界,2012(8):42-46.

[11]丁俊杰.简论弥尔顿的出版自由思想[J].现代传播,2002(5):9-13.

[12]董敏.网络舆论监督的负效应和伪监督现象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13]尹连根.结构.再现.互动:微博的公共领域表征[J].新闻大学,2013(2):60-68.

[14]李彪,郑满宁.微博时代网络水军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影响效力研究——以近年来26个网络水军参与的网络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2(10):30-36.

[15]原源.变幻的螺旋:社会舆论形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面临的挑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2):152-154.

[16]殷晓蓉.网络传播文化:历史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7]张爱凤.微博空间的文化政治[J].新闻大学,2012(3):105-110.

[18]弥尔顿.为英国人民声辩[M].何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媒体
智能手机时代隐私权的保护
自媒体对高中汉语教学的影响研究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自媒体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的影响
自媒体时代网络创业策略分析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审视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