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变一变活灵又活现
2017-11-30黄崇飞
黄崇飞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主要來源。作为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又要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灵活地处理教材,让教材活起来。
一、变告知为猜测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002年审定)二年级上册第54页例题2。
【教材分析】
题目要求的问题是:小强摆3架飞机所用小棒的根数是小红的几倍?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是从情景图中收集信息。
低年级教材中“解决问题”的题目多是以图画、人物对话等方式呈现。例2的情景图呈现的直接信息是小红、小丽说的话,呈现的间接信息是小强所说的话。如果将整个情景图所包含的信息直接呈现出来告知学生,学生因为年龄小,观察、思考能力弱,他们很难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整理出头绪。
【教材改编】
教学时笔者首先出示三个小朋友摆飞机的图片以及小红一人所说的话。笔者说:“小红、小丽、小强三个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游戏,你看,他们今天又聚集在一起,他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他们在摆飞机。
笔者接着说:“小红在摆飞机时说了一句话,我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小红这句话说得非常好,因为她不仅说出了飞机的架数是1,还说出摆飞机所用小棒的根数是5。”笔者刻意强调小红话中所包含的两个数量,加深学生对这个信息的理解,然后笔者让学生猜一猜,小丽、小强他们会说什么?
有了教师的示范以及强调,学生会模仿小红的话,说出小丽所说的话是摆2架飞机用了10根小棒,小强所说的话是摆3架飞机用了15根小棒。接着笔者用圆圈出小红的五根小棒,并把它作为标准,然后5根5根地圈出小丽的小棒,得到2个5,这时笔者指出10里面有2个5,我们就说10是5的2倍。然后课件出示小丽说的话,让学生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处理教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学生对小丽话语的理解,这比直接告知学生小丽的话效果要好得多。
随后,笔者采用相同的手法,出示小强说的话来验证学生的猜测,结论是学生猜错了,这样,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对比小强所说的话与自己猜测的不同,会很快联想到这个题目就是在求15是5的几倍,有了前面的分析,解决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一点感悟】
低年级“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有些情境过于复杂,呈现的信息量过大,直接呈现出来会严重干扰学生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复杂的情景图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很难,要把这些信息理出头绪就更难。因此,在不改变教材的编排意图的情况下,我们可改变呈现方式,如化静为动,分层呈现,以及先猜测再呈现等等,如此处理教材,能加深学生对已知信息和问题的理解。
二、变明示为探究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2013年审定)二年级下册第110页例题2(内容详见教材)。
【教材分析】
题目的问题是“B应该是几”,怎样思考这个问题呢?教材通过小精灵的话给出了方法: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按照教材编写意图,教师应先让学生读小精灵的话,接着按介绍的方法来看A所在的行与列出现了哪三个不同的数,进而推出A是几。然后采用相同的方法推出B是几。按照这种思路来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轻松了,但学生的思维只会得到浅层次的发展。
【教材改编】
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的教学,来对教材进行处理。
第一环节:推出A是几,并说理。首先笔者不出示小精灵的话,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自由说,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思考,先从A所在的行看,出现了2,再从A所在的列看,出现了1、3,从而得出结论A只能是4。
第二环节:推出B是几,并说理。学生模仿A的推理过程进行推理,很快推出B是1。
第三环节:思考能否直接推出B是几。学生尝试后,发觉不可能直推出B是几。
第四环节:思考为什么能直接推出A是几,却不能直接推出B是几。通过思考,学生找到答案:因为A所在行和列出现了三个数,而B所在行和列只出现两个数,所以推不出。
第五环节:笔者在3列、1行交叉的空格里写上一个C,并问学生:“C所在的行和列也出现了3个数,能不能直接推出C是多少?”学生尝试后发觉推不出。这样处理教材,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认识到,C所在的行和列只有在出现三个不同的数时,才能确定C是几。这时,再出现小精灵的话,学生对这个方法理解就非常透彻了。
【一点感悟】
教材凝聚了编者的经验和智慧,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认真研读,吃透教材。吃透教材不等于照搬教材,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取舍,巧妙地处置,做到既见教材,又见学生。
三、变枯燥为生动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2013年审定)二年级上册第97页例题1(内容详见教材)。
【教材分析】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不重不漏的排列方法,教材呈现的是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动手操作的情境,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会感到很枯燥。同时,低年级的学生自控制能力差,目的性不强,一旦开始动手操作,他们往往会忘记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教材改编】
为了克服上述弊端,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活动中,笔者加进一个情境,并把活动目的和要求融入情境中。
笔者创设了一个游览数学城堡的情境:“数学城堡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你们想进去看看吗?”课件显示数学城堡,城堡大门紧闭。笔者说:“只有破解了密码,才能打开,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笔者要求学生用1和2的数字卡片摆一摆,研究一下密码可能是哪些两位数?学生急于破解密码,摆卡片时目的非常明确,兴趣也非常浓厚。当学生摆出所有类型的两位数后,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摆法,并让学生猜测密码是哪个两位数。输入密码后,门开了,一部分同学猜对了,一部分同学猜错了,笔者告诉他们:“因为1和2搭配在一起有两种结论,12和21,而密码只是一个两位数,所以有一部分学生猜错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城堡大门被打开,同学们进入城堡游览,走着走着,又有一道门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只有破解了密码才能进入,密码是用1、2、3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一个两位数。同样,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最后,让学生猜测,密码是哪个两位数?通过验证,让学生明确,三个数能摆出六个不同的两位数,而密码只有一个,所以只有少部分同学猜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后来的教学环节,笔者也全部串在游览数学城堡情境里,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参与学习。
【一点感悟】
低年级教材中,有些例题没有创设情境,有些情境创设很无趣,按照教材编写意图来教学,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枯燥,这时,我们可以添加情境,把丰富的情境与例题结合在一起,让情境在学生学习中发挥导向作用,如此,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教材是范本,但它并不是“尚方宝剑”。细细品味,仔细琢磨,读化教材,内化教材,活化教材,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能实现课堂高效。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第五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