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必多“磨”
2017-11-30周燕
周燕
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把握学科本质、深度研读教材、了解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也是磨课之根本。
磨课磨的是教学理念,磨的是对教材的挖掘,磨的是教学设计,磨的是思考力,磨的是教育智慧,磨的是与众不同的特色。磨课是一种新的发现和发现后的重新出发,是美的创造,是生命的修炼和师生的共同成长。那么,如何让磨课更接地气,成为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本期,我们将讨论磨课:磨去什么?磨向何处?
磨课通常是指使教师个人教学经验与备课组成员智慧相互融合而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因其活动有研究成分、研讨有具体内容、操作有针对性,集结了团队合力,能实现个体成长和成果共享,已成为教研的重要形态和名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磨课磨什么?
磨目标。教师应明白该课时内容所在的內容领域,本知识点分了几个年段进行螺旋编排,在本年段的教学要求是什么,课时教学目标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出学生相应的知识、能力及素养要求?
磨教材。教师应理解知识的内涵,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承载的核心素养,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只有把握了教学内容的本质,才能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合理的问题,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磨环节。教师应考虑问题情境设置是否合适?有没有核心问题作为引领这节课的逻辑线索?磨精教学环节,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核心问题上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探究时间。磨课就是要删繁就简,保留主干,关注核心问题的探究。
磨学情。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点,学生的参与程度体现着备课的结果。这也是磨课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磨应变。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有效生成,灵活妥善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是执教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等多种素质的综合体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就注定课堂是复杂的,因此,教学机智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
磨技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上出好课的基础。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规范书写、课件使用、演示、组织教学等都是磨课中要关注的。
二、磨课磨向何处?
从目前的磨课方式来看,基本是两种:众人磨一课,一人磨一课。众人磨一课,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同课异构,或者是一人代表反复磨炼;一人磨一课是自己对同一内容反复磨炼,展现自己新的思考和教学主张。“学生学得怎么样”是评判一节课好坏的根本标准,因此,不管是何种方式的磨课,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磨出学科味道。一节好课,教师必有对学科知识本质的透彻理解和灵活精湛的教学技艺,有从学科的角度考量教学的意识。例如,不少教师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安排了拉三角形木架和四边形木架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就是牢固。而从数学的角度考究,三角形的稳定性是指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确定之后,它的形状与大小都不会有变化。如此说来,组织学生拉木架的活动毫无意义,而应该让学生用三根固定长度的小棒来搭三角形,引导学生体会无论怎样搭,三角形的形状都不变。去粗取精,磨去一些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错误理念,就是磨课的重要目的之一。
磨出教学规律。特级教师张齐华曾执教过五个版本的《圆的认识》,他不断地对《圆的认识》进行理论反思和实践重构,从历史人文视野下的精致厚重到洗却了胭脂粉末的干净朴素,从“大问题”整合下课堂的开放到“先学后教”背景下对学生主体学习的彻底回归,指向用好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有效追问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好课的设计一定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让“教”渐隐,让“学”显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磨课的过程,就是把握教学规律的过程:把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释放。
磨课的“磨”字道出了成就一节好课的不容易。心中有课标,目中有学生。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使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把握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对学情的了解更透彻,同时也使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总之,磨课就是苦练教学功底,凸显教学智慧,找准起点,设计有效的活动,让学习真正发生。表面上磨的是课,实际上磨的是教学的理念和规律。好课多磨,磨出基本规律——教学有法;好课多磨,各精其重——教无定法。经历了磨课,我们就更明白大师课堂上的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并非一日之功。
(作者单位:老河口市教研室)endprint